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非遗语境下豫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鲍誉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8-06人气:7

【摘  要】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性地方剧种,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如今戏曲市场存在“三多三少”问题:看戏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城市演出少;送票的多,卖票的少[1]。豫剧进校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非遗语境下,豫剧进校园面临学生关注度低、师资匮乏及学习渠道狭窄等问题,探索豫剧进校园实践路径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豫剧文化,助力豫剧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豫剧;文化传承;实践路径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全国受众人数最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截至2024年,河南共有豫剧演出团体911个。豫剧以其质朴通俗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唱腔和生动鲜活的表演,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豫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涵盖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多种地域流派,涌现出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唐喜成、李斯忠、牛得草等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留下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等众多经典剧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豫剧的了解和关注较少。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被收录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还能促进社会发展,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

 

  豫剧进校园的媒介与价值

 

  河南省内现有不少戏曲院校。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作为河南省戏曲类院校的最高学府,在全省范围内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具备师资、实训和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相关人员可以瞄准大中小学的戏曲教育需求,以公益的形式在戏曲院校与中小学之间搭建桥梁,培养学生的戏曲爱好,以提升他们的戏曲欣赏水准和层次。此外,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等都是培养戏曲人才的基地。从业者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聚集教师和校友资源扩大宣传,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共同开展研讨、展览、演出,进一步向大中小学推广豫剧文化,服务于大众,从而锻炼戏曲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当下文化和旅游部门、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戏曲非遗传承,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等院校纷纷开展针对音乐教师戏曲技能的专业培训以及非遗传承项目,以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社会责任,为中原传统文化的发展作贡献。

 

  ☆豫剧的传承与艺术教育价值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美好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豫剧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是河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豫剧进校园活动有利于落实“戏曲从娃娃抓起”的方针,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新生一代,让他们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学生在学习豫剧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豫剧的唱腔、表演技巧等艺术形式,还能深入认识豫剧所承载的人文历史、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豫剧文化。

 

  豫剧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门类,具有很高的欣赏与教育价值。在戏曲音乐方面,豫剧的唱腔丰富多样,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四类板式,这四类板式又分别包含迎风板、七折、哭剑、金钩挂、三句腔、六梆、四梆等众多具体板式。豫剧的旋律或高亢激昂,或婉转幽怨,或节奏明快活泼,或深沉哀伤,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在身段表演方面,豫剧的表演注重手势、台步等舞蹈动作的运用。学生能通过学习豫剧的身段动作,锻炼身体协调性和表现力。在文学方面,豫剧的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唱词植根本土文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韵律,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方面,豫剧的表演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豫剧的表演技巧,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

 

  ☆豫剧进校园的美育价值

 

  戏曲具有较强的“高台教化”作用,许多经典剧目都蕴含着深刻的美育价值和思政教育意义。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可传递爱国、贤孝、诚信、友善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豫剧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豫剧《花木兰》讲述了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女子,有着尊老爱幼的贤孝精神和忠君爱国情怀,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程婴救孤》讲述了晋国赵氏一门忠烈被奸臣屠岸贾残害,程婴为保留赵氏一丝骨血,舍子救孤并将孤儿抚养成人,使赵家沉冤昭雪的故事,体现了正义勇敢、忠心卫

 

  国的品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非遗语境下豫剧进校园面临的困境

 

  ☆学生缺乏兴趣与专业师资匮乏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新兴娱乐方式对中小学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其节奏较慢,表演形式较为传统,在追求新鲜和刺激的“短平快”媒体时代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对豫剧了解甚少,甚至存在误解,认为豫剧是老年人的娱乐方式,与自己的生活脱节,从而对豫剧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鲜有学习戏曲出身的教师,部分音乐教师的戏曲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戏曲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豫剧进校园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现象出现。

 

  ☆戏曲教学资源的短缺

 

  当下部分学校的戏曲相关教学资料较为匮乏,豫剧的教学书籍更为稀少,现存仅有20世纪戏曲院校总结的教学大纲等内部教材,这导致一些学校的戏曲教学需要依赖网络资源。但网络上的豫剧戏曲知识不全面、不成系统,这给学生自学及老师教学造成了极大不便。目前适合校园教学的豫剧教材稀缺,现有教材在内容编排、难度设置等方面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需求。在音像资料方面,虽然网络上有一些豫剧演出视频,但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门为教学录制的、系统的教学视频。此外,服装道具的购置和保管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和场地,这给学校开展豫剧教学带来了困扰。

 

  豫剧进校园的路径探索

 

  ☆激发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戏曲展览、戏曲慕课、戏曲演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戏曲,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想法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戏曲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同时开展戏曲手抄报、画脸谱、戏曲演唱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戏曲文化。当下河南省梨园春少儿擂台赛、河南省戏曲小梅花荟萃以及各地市不定期开展的青少年戏曲活动能够围绕河南戏曲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定期参加戏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校可以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其中包括表演教学、戏曲服装和化妆知识普及等,还可以开展戏曲名家讲座,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戏曲表演的魅力,这既丰富课余生活又能学有所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戏曲院校和院团,组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流行文化将豫剧与当代音乐、舞蹈、动漫等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改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

 

  ☆加强师资培养

 

  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省内知名艺术家、演员或戏曲院校教师来校授课,对教师进行豫剧唱腔、表演、伴奏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到豫剧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观摩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方法,或是组织校内教师参加戏曲教师专项培训班以及非遗传承研修班。学校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招聘具有豫剧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或者聘请专业的豫剧演员、退休教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为学校的豫剧教学提供专业支持。

 

  ☆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已经逐步覆盖各大院校,戏曲院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推广戏曲网络课程,支持学生借助互联网学习戏曲文化。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戏曲,却缺乏学习的途径和专业的普适性戏曲课程。豫剧进校园活动在完成线下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优化线上课程,使线上与线下实现科学配置,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小学需加强与戏曲高校、豫剧团体、文化机构的合作,获取他们的演出视频、剧本、服装道具等资源,参加他们举办的豫剧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结论

 

  豫剧名家李树建曾谈道:“我为什么收那么多徒弟呢?我有专业的弟子、非专业的弟子和国外弟子,让一百多个专业弟子传承;让非专业的弟子普及,他们在公园、广场到处进行演唱就是对于戏曲的普及;让国外的十名弟子在全国各地传播戏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赵洪也曾讲道:“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体现服务社会的责任[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中小学应当肩负起责任,齐心协力,以育人为目标传承地方戏曲,感受地方文化魅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上一篇:文学评奖与晋察冀戏剧的文艺大众化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