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7-03人气:7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这个词最早由黑格尔提出。现在通常说的异化是指个人因种种原因而丢失了自己的本质或受制于自己所创造的社会。现代主义文学以“异化”为主题,指出:人类创造文明、社会,个人的命运却不受自己控制,由各种外力来决定,从而丢失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使人感到深刻的孤独感和对世界的绝望。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名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国内青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1】《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大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此书写出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彷徨,更重要的是它直指现代文明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这才是青少年内心孤独苦闷的根源。“异化”主题在《麦》中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几个方面。

一、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个人与整体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学校本应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但却成了现代文明的傀儡,妄图把年轻一代培养成没有主见、举止合乎所谓文化规范的良民。本应是一方净土的学校里充满了各种的“假模假式”:饭堂只在周六才会给学生提供又硬又干的牛排,欺骗家长;校长喜欢跟有钱的家长握手、聊天,整日一副嫌贫爱富的嘴脸;貌似一团和气的历史老师却迂腐无能;同学之间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谈论酒和女人。“虚伪、怪诞、功利主义是塞林格对异化的生存状态的认识。”【2】

作者塑造出了霍尔顿这个主人公,他表面上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帐”,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其实却是作者理想中的自然人。霍尔顿儿童般的天性,让他总能体察别人的心境和难处,总是热心帮助他人。比如,他主动把钱捐给并无募捐任务的两个修女;把手搁在玩跷跷板的瘦孩子头上,帮助他们平衡;帮助与妹妹差不多年纪的小女孩系紧溜冰鞋,等等。他重感情,可以为了喜欢的小姑娘琴而与室友斯特拉德莱打架,被打得流鼻血也不改口。他厌恶成人社会的虚伪与做作,讨厌各种虚伪的规矩,明知道现代文明的代言人斯特拉德莱“只要见人不守校规,就会气得发疯”,却偏要在他面前违反校规、抽烟。无论是主动离开学校还是因为挂科而被开除,这些都表现出他对现代教育的否定态度,因为学校“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

“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安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你或许以为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你到了那儿,只要一不注意,就会有人偷偷地溜进来,就在你的鼻子底下写了‘X你’的字样。”他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这个异化的社会让人想逃离。他想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却也是不可能的。霍尔顿被现实社会孤立,正是体现出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社会对自然人的制约,这正是一种异化。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麦田里的守望者》告诉我们,不仅人与社会异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已经发生了异化。作品从本体的角度,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无法沟通的状态。

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本应该是家庭中最亲密的关系,但在整篇小说中,霍尔顿的父母却仿佛只是一个符号,霍尔顿俨然已经成了精神上的孤儿。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仅仅因为他用拳头把汽车玻璃打碎,父母便要送他去做精神分析。他们身为父母,并没有去探寻儿子苦闷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霍尔顿是因为最爱的弟弟得白血病死去而伤心,砸碎车窗是为了发泄心中的苦闷。父母只知道给足够的钱,但亲情却早已变成了隔膜。霍尔顿不禁发出了内心的呼唤:“亲爱的妈妈,这儿的一切怎么都这样黑啊。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这是对亲情的呼唤,对爱的渴望。

历史老师安多里尼先生被霍尔顿视为是“理想的父亲”的化身。但是他却在霍尔顿睡着的时候抚摸他,这使霍尔顿把他当做同性恋、仓皇离开。在人性异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主人公因此养成了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这也使他可能产生了这种错觉。

当妹妹为他的未来担忧时,霍尔顿想起了那个唱着“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的小孩:“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注意他,他呢,只顾紧靠着界岩石走,嘴里唱着‘ 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这使我们心情舒畅了不少。我心里不像先前那么沮丧了。”【1】相应于那种来自于生命的真实的呼唤,相对于父母等人对孩子的漠然态度,霍尔顿对纯洁无瑕、重感情的人类童年时代充满眷恋,并立志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正是体现出了作者对爱的守护,对真情的呼唤。

三、人与自然的异化

D·H·劳伦斯认为,“金钱和机器是人们精神的敌人。”【3】在物质畸形丰富的时代,物质文明成为了一种精神危机。“拿绝大多数人说吧!他们都把汽车当宝贝看待,要是车上划了道痕迹,就心疼得要命……”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了第一要事,人成了物质的奴隶,物在毁灭人、挤压精神。霍尔顿则更追求大自然。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霍尔顿对汽车不感兴趣,他“宁可买一匹混账的马,马至少是动物……”马是自然的代表,这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是现实中的人却对自然非常冷漠,比如主人公四次讯问到中央公园冰湖边野鸭的下落,出租车司机却嘲笑他问这种“幼稚”的问题。生活在异化环境中的人,忽略了对自然的关爱,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疏远了。但自然人霍尔顿却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执着关注。“冰湖”、“野鸭”、“麦田”、“山林”这些意象也都折射出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

霍尔顿志愿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幻想成千上万的小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这象征着人与自然处于乐园式的合一状态;孩子们从悬崖边掉下象征着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塞林格这种象征性的描写,看似是一个少年的白日梦,实际上表达了作家反抗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表达了维护人与自然合一状态的愿望。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体现出了二战后的美国文明过多的沉溺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与社会、他人、自然的异化。在异化社会中,作者为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年轻人而感到深刻的忧虑。主人公霍尔顿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对现存制度的反叛者,他的经历写出了现代人的孤独、压抑、困惑,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的社会意义。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