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由《相似形》看男权社会下女性“他者”的地位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7-03人气:1710
《相似形》通过一个母亲收到女儿来信后引起的一系列回忆,讲述了这个母亲在女儿的成长中不断看到自己的影子,展现出对女儿复杂的感情,进而解读出母女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一直认为,母亲是具有母性的,是必须给予孩子无私的爱的伟大的奉献者。《相似形》则通过母亲复杂的心理感受,为我们勾勒出“母爱”的真正景象,揭示出母亲背后隐含的男权话语下对女性的压抑。

一、“他者”地位的传承

作品中的母亲明子是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平常活动的场所基本限定在家庭这个小世界里,料理家务、侍候丈夫孩子,很小心地按照“生活”的要求而生活着的女人。正如文中所说的“在这个世代相传的家里,我完全按照婆母教我的那样,顺当地独自的打理下来……从婆母身上承受下来的种种有形无形的“遗产”,我都全盘接受,问心无愧”。她知道自己身为女性的身份,就必须按照社会要求的那样生活,这种要求就是做一个符合男性社会要求的“规范女人”。

    在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明子开始留意到,女儿不仅与自己容貌相似,而且行为、喜好、脾气秉性都很相像。她仿佛能读懂自己心思一样的做自己本打算做的事情,比如读懂丈夫的心思而去拿盛咸梅干的小钵、为开脱尴尬局面而赶走蛾子、与自己同仇敌忾的对付小姑子等,因此“我感到她就是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号的我”。

母女间的这种相似就像镜子一样,不仅是生活习惯的相似,甚至心态也相似。在“骨折”事件中,初子嫁祸同学的经历也让明子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仅让“我”“头脑里一片空白,一丝丝凉气从我脑后升起”。随着初子的发育,敏锐的母亲能深刻感受到女儿的体臭,这更让母亲感到女儿已经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女儿不仅非常敏感的觉察他人的情绪,还经常在母亲之前抢先一步把事情料理好,在家里就像是一个从我身上分离出来的“另一个主妇”。点心店少东家的来访,更让母女俩的心理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母亲给自己涂上了平时不怎么抹的口红,女儿则穿上了只有外出时才穿的浅黄色连衣裙。    在男权社会,女人想的只是找一个理想的男人并依附于他、为他甘愿付出一切。这种依附本身就是一副沉重的镣铐。在男权社会,女人是社会的依附和附属品,整个社会都忽略甚至漠视女性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主体意义和主体地位的存在。社会这样看待女性,最悲哀的是,女性也这样看待自己,将自己的理想、幸福、命运维系于男人。于是,从婆母到母亲再到女儿,她们对自己这种男权社会下的“他者”地位坦然接受并世代传承。

二、对“他者”地位的厌恶

明子在谈及自己的生活状况时,多次用到“问心无愧”一词。她对姑婆、丈夫、孩子确实尽到了一个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然而这种“问心无愧”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大多数女人对她们的女性状况既需要又憎恶”。

初子继承了她母亲的敏感,她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感受到母亲的冷淡与厌恶,因此也刻意回避自己的母亲。她选择去外地读书、工作、结婚,甚至生了孩子也没告知母亲。她以为母亲对自己厌恶是因为重男轻女的老传统,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言:孩子是替身,是母亲第二个自我。在初子小的时候,明子并没有表现出对女儿的厌恶。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不断的从女儿身上看到自己成长为“女人”的经历,对自己性别的厌恶感也相应的传递到“第二个自我”上。文中母亲对女儿的厌恶根本上是对自身女性状况的厌恶,女性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不是出于自我意识的需要,而是为了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此外,女儿的青春、敏感、能干,使同为女性的母亲感受到对自身的威胁,她嫉妒这个与自己相似却比自己更少受到禁锢的女人。女儿与少东家出游,让“我”心烦意乱,想象中将自己和女儿融为一体,并体会到身体被男子点燃融化的快感。只有在想象中,她才能稍微摆脱一点社会对自己身份的束缚。

明子说:“大概天下为人母亲的对自己的女儿都会有这种感情的。一般来说,当母亲的那种感情不过如此,它就好比乳白色的小小的泡沫,从叫做“生活”的沼泽地下面,偶尔浮现出来,而生活又重叠在我们祖先的累累白骨之上。当我们才刚刚意识到它时,它却在沼泽的浮面上,不知不觉地破裂了,然后散发到空中,不见了踪影。也许我正是用放大镜观察着这种感情生活过来的吧。”因为明子的敏感,所以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对女儿细微的情感。这就像放大镜一样,让我们也看到了母亲这一角色内心深处对女人本身的真切感受。

文中母亲对女儿的厌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作为自己替身存在的自我女性状况的厌恶;另一种则是对超越了替身、另一个同性的厌恶。无论哪种厌恶,其本源都是母女俩所处的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男权社会中生活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别状况憎恶不已,同时女性对其又有需要——通过做一个社会承认的女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女性为了所谓的存在证明相互争斗,相互厌恶。可以说其本质完全是为了取悦男权社会。原文中一个有趣的人物——老太太的出现,引导“我”对母女关系和所谓的“母爱”进行思考,解析出其中真实图像。在梦中与老太太的相遇彻底将母爱的虚图解剖开来,“这是女人的血呀把它传给你的女儿,再传给她的女儿,传下去只是一种责任……所谓的母爱在哪里?不就是男性制造出来的幻影?有的仅仅是血”。女人的血传下去是为了服务于整个社会,女人的血只是为社会的繁衍服务的,所谓的“母爱”只是男权社会为了维护社会运转的口号。

三、被压抑的人性

    明子拿着削得细而尖且锋利无比的铅笔,瞄准自己的亲生女儿,想要杀死她。这让我们不禁对母性的本能性产生质疑。我们认为,母爱是为人母的自然性,这种天性是不可违背的。母亲就应该去生养,母亲就应该给予孩子无私的爱。《相似形》则通过对母亲心理的深入细致刻画,让我们对此产生了新的认识。母亲为人母的前提是,她是一个人。人具有的人性就包括美好与丑恶。但社会赋予女性母亲这样的身份,用传统的道德观念压制她,从婆母到母亲再到女儿,世世代代都要承受“有形无形的遗产”,这本身是否就是一种男权社会下对女性人性的压制呢?

《第二性》对母爱的自然性有着这样的论述“这些例子全部证明,根本不存在母性的‘本能’:不管怎么说,反正本能这个词对人类不适用。母亲的态度,取决于她的整体处境以及她对此的反映” 由此看来,所谓的母性和母爱不是自然的东西,它和每个女性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文中出现的“我”是一个被压抑梦想的、在被“生活”压在暗无天日的最底层的女人,她自己的处境决定了她对同是女性的女儿的态度,在对女儿的厌恶情绪中最终认识到母爱只是男性的幻影,自己和女儿同是男权社会的“产品”。

女人一切行为都以男权社会的要求为出发点,并最终被迫或有意识地成为符合要求但无自我意识的“合格产品”。这种被压抑的现状最终导致女性对自我性别状况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并延伸至“第二自我”——女儿的身上。与此同时,女性对自我性别状况又有强烈的需要,所以母亲又将女儿看成是对其造成威胁的同性他者,并由此对女儿产生了双重憎恶感。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传统的“母爱”本质上是男权社会的产物,男性一直用母爱“本能性”“自然性”来掩盖其真相,目的是为了让女人的血为男性社会正常运转服务,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按照社会的要求去生育并将孩子(特别是女孩)养育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产品”。可以说文中对这对母女的设定是对传统母爱的质疑,其不过是“男性制造出来的幻影”。女性只有突破男权社会要求的“妇德”规范,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不是“合格产品”存在时,其与外界的关系才会展现真实的一面,母亲与女儿两者的关系的图画才会是母女按自己思想描画的真像。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