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昆明方言的艺术性 ——以《东寺街西寺巷》“小老伟”的语言为例
昆明方言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的汉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早在20世纪40年代,罗常培先生在《云南之语言》文中就将昆明方言的特点描述为“语速纯净,调类简明,词语雅达,语法平正[1]”。单就“词语雅达”的原因而言,笔者认为是昆明方言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造成的。除此之外,夸张这种修辞方法的使用让昆明方言听起来多了一种幽默的气质。说着这种语言的昆明人,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融入字词中,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体验与要求,所以用“艺术性”来概括昆明方言“形象性”和“幽默性”并不为过。
《东寺街西寺巷》是2007年昆明电视台自制的方言剧,总共52集,讲述了段家三口和居委会主任在四合院里发生的各种生活小事。因为该剧的特色之一是“用昆明方言演绎昆明故事”,播出后平均收视率达到了25%。虽然是影视作品,但角色语言却是贴近生活的,所以本文选取剧中男主角“小老伟”在第一集中有代表性的语料,作为昆明方言艺术性表现的例证。
一、昆明方言艺术性的体现
(一)形象性
昆明方言的形象性首先表现在比喻中。比喻是利用甲乙二者间的相似性,用简单易懂的概念或形象去形容复杂抽象的事物,比喻得恰当与否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能否引发听众或读者的联想。昆明方言中,很多喻体都是平时生活中可见可感的。例如小老伟在剧中的一句台词:“你尖嘴毛长的。”“尖嘴毛长”一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利索,有“伶牙俐齿”的意思。再如另一句台词:“小水仙,整些喃鬼名堂,嗔叱喇喊的。”“嗔叱喇喊”形容一个人大喊大叫,可以用普通话中的“鬼喊鬼叫”代替。以上两个形容词通过直接描写动物或人的面部和动作特征达到比喻的效果,从这些比喻里我们可以看出昆明方言的表达方式,即简单明了。
其次,动词在使用时也充满了形象性。例如“甩米线”“咂烟”两个词中的“甩”和“咂”:米线是昆明当地小吃,细长如面条,由于吸食时会甩起汤汁,所以用“甩”字代替“吃”,也用来和所有吃的食物搭配;抽烟时,舌尖会从门牙根部发出声音,这也是“咂”的本意,后来引申出赞扬的意思,例如小老伟在剧中说“咂烟”就有恭敬的意思。如张映庚所言:“这是构词时充分考虑到形象性、生动性的体现,是昆明汉族进行形象思维活动结果的体现。”
(二)幽默性
夸张是用一种言过其实的方式去表达含义或情感,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昆明方言中,笔者认为夸张的语言表达不仅只有强调的作用,同时还营造了一种幽默的氛围,这一点在口语表达中的“拖音”现象和语气词的使用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东寺街西寺巷》里,小老伟说过的一句台词:“买买!你听听,一天不见,如隔三个秋天呢啊,你给是想给我老爹想死的啊。”在口语中,表示感叹的“买买”一词故意拖得很长,区别于正常的语速,而发音者的口型通常会张得很大,眼睛还会鼓起来,给人一种很幽默的感觉。
同时,昆明方言中会夹杂很多的语气词,例如“呢”“啊”等,这些语气词同样会被拖长音节,在突出语气的同时也多了幽默感。
除了“拖音”和语气词的使用让昆明方言充满幽默性外,形象性也有幽默性的影子。例如,小老伟在剧中的台词:“哦哟,段家呢人是整喃样,咋个一到关键呢时候,就牛角扯的马胯上。”“牛角扯的马胯上”形容人不分主次,使用时虽然带有贬义但并非责骂,透露出一种调侃。如昆明方言中形容别人乱出主意时会说:“你教人卖户口册,形象自不必说,都教人把户口册卖了,还能是好好出主意吗?”这句话同样不是破口大骂,而是一种贬损,透露着讽刺的幽默。
二、昆明方言艺术性的成因
(一)移民影响
昆明的移民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两千多年来,由于战争或政治因素的影响,华北、华东以及四川等地的移民纷纷迁至滇池湖畔。“他们所操的语言,大都是北方语言,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这些移民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江南、江西、湖广、南京一带移民的方言在移民融合而逐步形成一种新通语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必然是十分显著的[2]”。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但是昆明方言的形成却是汉族移民的功劳。例如在昆明方言中使用率很高的“整”一词来自东北方言。移民来到一个新地方后,势必要改变自身之前的生活方式来适应新环境,而昆明位于北纬25度左右,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年温差小,有“春城”美誉,生活节奏不快。在这种环境中交融出来的昆明方言是“沉缓松弛”[2]。
除了语言,移民也把他们家乡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带到昆明,所以我们能从昆明方言的艺术性上看出汉族的乐观态度和“重直觉经验”的表达方法。但是,移民的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移民自己也会受到当地人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例如“肉”一词,在昆明方言中读作“如”声,这一用法现已不常见,但是在楚雄这个彝族聚集的地方依然存在。
(二)文学作品影响
昆明方言中,很多词汇出自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形容价格便宜的“相因”出现在《西游记》第八十四回中,而指漂亮的“撑拖”一词则出现在更早时候的《西厢记》。
在被使用的文学词汇和表达方式里,最能体现昆明方言艺术性的应该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用北方方言写成的作品,除上述提到的作品外,《水浒传》《儒林外史》《金瓶梅》以及《红楼梦》中都可以发现如今使用率很高的昆明方言词汇和表达[3]。明清小说的兴起有着深厚的市井背景,语言上也充满着俚语土话,能反映出底层市民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态度。
不可否认,出现在作品中的词汇可能是作者的家乡话,有学者依据“江淮方言”这一特点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但是,当人们是通过文学作品这一媒介认识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原文中的修辞效果和艺术表现可能会附着在字句中被继承下来。所以,现在的昆明方言中其实包含了很多有艺术特色的书面语。
三、结语
不同时代的人口迁移,不仅给昆明带来了多样的语言材料,同时也将各个族群独特的性格特点融入昆明原住居民中。在生产和生活的互相影响下,迁移户与本地户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也在进行着融合。除此之外,昆明方言吸收了明清小说的文学语言色彩,所以不可避免在语言面貌上有“戏剧感”和“市井气息”。昆明人有一种“慢吞吞”的个性特征,在口语表达上会有“拖”的现象,这些反映在昆明方言中时,则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形象性和幽默性。
本文虽对昆明方言的艺术性展开了初步探讨,但所采用的语料均取自影视作品,这或许会导致列举情况不够精准恰当。就昆明方言艺术性的研究而言,后续需获取更为真实、自然的语料,同时结合语音学知识展开深入分析。笔者后续也将围绕这一方向开展相关研究。
文章来源:《重庆科技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