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视角下的Video Mapping设计表达研究
摘 要:Video Mapping即视频映射是当今新媒体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文章概述了视频映射的概念和技术背景,并针对其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类。通过分析视频映射的艺术特征,揭示了其在跨媒介融合、空间叙事与互动体验方面的独特性。此外,文章详细阐述了视频映射的设计流程,重点讲解了从前期调研到最终呈现的创作过程。并探讨了视频映射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学术研究和实际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 键 词:video mapping;新媒体艺术;投影;艺术特色
引 言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艺术领域,特别是新媒体艺术这一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艺术形式。其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录像艺术、数字艺术、互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在不断变革的技术环境下,新媒体艺术正在探索全新的艺术表达和感知体验,这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同时,艺术的传播方式也经历了深刻变革。传统艺术主要依赖于画廊、博物馆和实体展览,观众需要亲临现场才能欣赏作品,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了这一局限,使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投影、数字屏幕及线上传播等多种形式实现远程展示。在这一变革中,Video Mapping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和空间塑造能力,成为新媒体艺术中的重要创新手段,为公共艺术、舞台表演、商业展示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Video Mapping作为新媒体艺术中一种跨学科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全球灯光艺术节、展览及商业应用中得到快速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投影技术,Video Mapping能够将影像精准地映射到特定的物体表面,使静态空间焕发动态视觉效果,而且通常涉及到一定的互动参与,这种技术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改变了艺术与空间、观众之间的互动方式。
1 video mapping概述
1.1 历史渊源
视频映射技术(Video Mapping),也被称为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空间增强现实(SAR)、或着色灯(Shader Lamps),一种能够将物体、尤其是不规则表面的物体转换为影像显示幕布的投影技术[1]。被映射的表面可以是室外建筑物等大型景观,也可以是身边的各种小型实物,甚至包括人体。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非固体形态的幕布,例如水幕和气幕等,也被用于视频映射的创作中。
虽然“Video Mapping”这一术语是近些年才广泛被接受的,但其技术原型早在1969年便在洛杉矶迪士尼游乐园的“幽灵鬼屋”项目中首次实现。当时,设计者将事先拍摄好的演员头部影像投射到半身雕像上,营造出雕像唱歌的奇异景象[2]。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才正式被提出,并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创作,视频映射逐渐成为一种集娱乐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表现形式。视频映射技术如今在商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广告宣传、公共艺术展示等。与此同时,它也已进入运动、医疗、教育、娱乐、航空航天、军事工程等多个领域。尽管如此,艺术行业在视频映射技术的应用上起步较晚,相关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种类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
1.2 主要表现形式
1.2.1 建筑投影
建筑投影是Video Mapping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将影像投射到建筑外立面,静态的城市景观可呈现出动态的视觉效果。这种投影方式常用于城市地标及历史文化建筑,借此来提升建筑的视觉吸引力,助力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新颖的视觉互动体验。
1.2.2 舞台投影
舞台投影主要用于戏剧、舞蹈、音乐会等演出场景,利用Video Mapping技术将影像与舞台布景、舞蹈动作结合,使舞台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它能够突破传统舞台的物理限制,为表演增添虚拟场景、动态背景以及特效影像,使观众获得更具沉浸感的观看体验。
1.2.3 互动投影
互动投影区别于传统投影方式,其核心特点在于与观众的实时互动。通过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和实时渲染技术,投影内容会根据观众的动作、位置或触摸反馈进行动态调整,使观众成为影像内容的一部分。这种投影方式常用于博物馆、展览、商业活动等场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设计作品的趣味性。
1.2.4 沉浸式空间投影
沉浸式空间投影一种将投影技术与环境空间结合的表现形式,依托多面投影、全息影像或其他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数字影像构建的环境中。这种形式常应用于沉浸式展览、数字艺术馆、主题体验空间等。投影位置不局限于单一平面,而是构建出全方位的沉浸式艺术环境。相比其他类型的投影,它更强调整体性的视觉体验,观众能够自由探索、互动,从而形成独特的感官体验。
2 Video mapping的艺术特征
2.1 跨媒介融合
视频映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单一的投影技术,而是多种媒介和技术手段的融合。Video Mapping以真实空间中的建筑、装置、表演者甚至空气为介质进行投影,让影像不再局限于平面屏幕。技术层面,远程通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以及AI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影像艺术的边界,同时,AR和全息影像的引入,使作品不仅存在于物理空间中,还能扩展到虚拟空间,例如BBAMS音乐盛典上采用的就是全息影像技术,让已故的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仿佛重回舞台,这段生动逼真的全息影像借助科技手段使不可能成为现实[3]。
这一特性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公共场所、舞台剧场上得以更好地呈现,多场奥运会开幕式就利用投影技术创造了无数视觉盛宴,东京2020奥运会开幕式的一段表演中,地面投影随着舞蹈动作变换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几何线条、光影轨迹等,使表演更加富有动感。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利用110台两万名流投影仪配合超大投影荧幕不仅提升了舞台表现力而且节约了大量道具成本。
2.2 空间叙事
沉浸式体验是Mapping艺术的核心特征之一,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调动,打破传统观看方式的界限。其中,空间叙事是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叙事者以空间为媒介,向接收者讲故事,在时间性叙事的基础上将空间的诸多元素整合,强调投影与环境空间的结合引发叙述客体对主题意义的多样感受。具备主题性、共时性、连贯性、超越性等特性[4]。
“遇见梵高 沉浸光影艺术展”是Video Mapping在艺术展览中应用的成功案例。该展览结合大规模投影、动态影像、音乐,将梵高的画作打造成一个可供观众“进入”的三维空间。展览中的影像投影遍布整个展览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梵高的画作之中。影像内容采用动态化处理,如《星空》中的旋转流动星云、《向日葵》的光影变幻,使静态绘画作品中的笔触、色彩变得富有生命力。展览更是通过影像叙事,重现梵高的艺术生涯和情感历程,带领观众走进梵高的艺术世界。影像内容通过时间轴的推进,带领观众经历梵高的不同创作阶段,移步换景间感受他在各个阶段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早期探索艺术的“荷兰时期”,到后来的“圣雷米和奥维尔时期”,数字化加工后形成一条清晰的艺术发展脉络。
Video Mapping可以作为一种叙事工具,将艺术作品、空间、故事线索融合,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沉浸式体验。这一特点使得其在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戏剧、文化遗产展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互动性与观众参与
相比于传统单向观看的影像展示,互动投影能够让观众与投影内容产生联系,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通过红外感应、体感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师能够创造更具交互性的作品,观众在互动中能够获得实时感应反馈,投影系统也能够根据观众的动作、声音或触摸进行即时反应,使影像内容随观众的行为而变化。
teamLab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团队之一,其作品以数字互动装置为主。例如,在展览《无界的世界》中,墙壁、地面、天花板上的影像会因观众的移动而变化。作品《水粒子的世界》中,投影模拟了一条不断流动的瀑布,观众站在瀑布前,水流会根据他们的身体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在作品《涂鸦自然》中,观众可以在纸上绘制自己的小动物,扫描后,动物会被投影到墙面上,并在展览空间中“自由行走”,如果观众接近它们,它们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互动机制使观众从“观看者”变成“创作者”,他们不仅仅是欣赏艺术,更是在塑造艺术。同时teamLab还结合了触摸感应,在《花与人,不为所控却能共生──度时如年》中,观众用手触摸到花朵,花朵就会同时凋谢死去,《彩绘城镇》中,观众触碰投影在墙面上的汽车就会改变汽车的速度。这类作品不仅增强了沉浸感,还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不可触碰的局限,使艺术变得更具互动性和亲和力。
3 设计流程与技术实现
Video Mapping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艺术性、技术性与现场适配性,以确保投影内容能够精准适配投影载体,并创造多彩的视觉体验。整体设计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3.1 主题策划与场地调研
第一步需要确定投影作品的主题,并结合场地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投影对象的含义属性、历史价值及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意义,将直接影响影像内容的创作方向。实地考察时需要对投影表面的材质、几何形态、环境元素等进行测量预估。此外,观众的观看角度与行进路径也是设计考虑的重点,合理的动线设计能够增强作品的叙事性和沉浸感。
3.2 设计软件与技术框架的选择
Video Mapping依赖多种软件工具协同工作,不同软件在影像生成、映射调整、实时交互等方面各有所长。例如,Blender、Cinema 4D用于创建三维模型,After Effects进行动态视觉特效,MadMapper负责投影映射校正,Resolume用于现场实时控制,TouchDesigner作为交互式生成工具,常与传感器相结合进行交互设计。不同技术手段的选用取决于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交互需求,某些项目可能会引入AI影像生成、体感交互或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以拓展视觉表现形式。
3.3 影像内容制作与交互设计
这一阶段决定了投影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吸引力。设计者需要围绕投影载体的形态与叙事逻辑构建影像脚本。主题与内容需要突出现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保证投影数字内容同时兼具文化内涵与形式上的新颖,将文化底蕴融入在现代技术创作的运用过程中,同时也要关注观众猎奇求知的心理特征,使用声音、光影等各种交互形式相结合的技术形式创造出震撼、美观、让观众逐步被带入影片叙事中的高水平的投影设计[5]。
3.4 投影校准与最终呈现
最后,设计团队需要根据实际投影环境对影像进行精准的几何校正。利用软件调整影像形变,使其完美贴合投影表。此外,现场设备的摆放、投影机焦距的调整、光照干扰的控制、载体材质等,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投影效果。在投影正式运行前,需要进行多次测试,以优化画面质量并确保影像与环境之间的无缝融合。测试过程中,设计团队通常会调整投影机参数、优化影像亮度和对比度,并利用参考点进行精准校对,以确保影像在各种环境光中都能保持最佳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Video Mapping的技术核心在于计算机软件的精准控制,涵盖影像内容生成、空间适配、投影矫正等关键环节。不同投影载体和艺术效果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映射方法,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投影技术正在不断突破传统影像设计的界限,逐步向更高精度、更强互动性和更广泛应用场景演进。
4 结 语
Video Mapping作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数字技术与空间艺术,赋予自然及城市公共空间新的视觉表达,重塑观众的艺术体验。在技术的推动下,Video Mapping正向智能化、个性化和交互化发展,AI影像生成、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增强其表现力。同时,它在文化传播、城市更新、商业展示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Video Mapping将继续拓展数字艺术的边界,使影像艺术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观看转向互动,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公共艺术和视觉体验带来更多可能性。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