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黎族跳娘舞的艺术形态与审美特征研究

作者:丁思力 张烜皓来源:《尚舞》日期:2025-10-24人气:9

摘要:黎族跳娘舞是海南黎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祭祀舞蹈,其艺术形态与审美特征承载着独特的族群记忆与精神信仰,也是理解黎族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通过梳理跳娘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动作形态、服饰道具、音乐形态、空间布局和表演形式,能发现其具有原始古朴的自然审美、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统一,以及具有仪式感与生命意识的审美特征。由此可见,跳娘舞不仅是黎族人民精神信仰的体现,也是其艺术创造力的生动展示。

关键词:黎族;跳娘舞;艺术形态;审美特征;“娘母”

 

1.黎族跳娘舞概述

黎族跳娘舞历史悠久,是海南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跳娘舞是母系社会与原始宗教的产物,黎族在殷周时期已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跳娘舞最初则是黎族杞黎支系的祀神舞蹈,专用于祛病逐疫、祈求神灵庇佑,尤其是为患病儿童驱邪的仪式活动。舞者多为“娘母”(黎族女巫),“娘母”多为女性,通过“左手捧碗、右手执刀”的舞蹈动作与唱词,实现人神沟通。“娘母”在仪式中通过舞蹈展现通灵权力,反映了黎族母系社会的性别分工与权威结构。

1951年,中央访问团到访海南五指山地区,当地政府组织“娘母”公开表演跳娘舞,使其逐渐脱离巫术语境,从封闭的祭祀活动转变为全民自娱性舞蹈。这一转变标志着舞蹈功能从“娱神”向“娱人”过渡,打破了“仅限女性参与”的禁忌,男性也可加入表演。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舞蹈家陈厚志等人对跳娘舞进行改编,将其发展为集体舞“碗舞”,并融入现代舞台艺术。2023年,该舞蹈被列入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推动其传承与创新。

黎族跳娘舞主要分布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以及三亚市一带的赛方言和杞方言黎族支系中,这些地区多处于山区,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长期以来,这里的黎族人都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环境下,黎族人产生了对植物、动物、太阳、山川、河流等信仰崇拜,构成了独特的杞、赛两种方言的“跳娘舞文化圈”。保亭地区的加茂村、响水村等地是黎族跳娘舞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田野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跳娘舞的分布区域多位于热带雨林腹地或山地环绕的村落,这种地理隔离性使得舞蹈保留了较强的原始宗教色彩。例如,保亭加茂村的跳娘舞至今仍以家庭为单位,在病患家中进行祛病仪式,而陵水群英乡的跳娘舞则与集体性祭祀社神活动结合,成为年节庆典的一部分。

跳娘舞与黎族内部的杞(岐)支系和赛支系(原称“德透黎”)关联密切。杞支系聚居的五指山腹地是跳娘舞的起源地,舞蹈动作中“腰胯自然摆动”的特点与杞支系女性服饰的筒裙文化形成呼应。而赛支系的跳娘舞更注重仪式程序的完整性,如“请神-迎神-祭神”三阶段,反映了该支系对祖先崇拜的强化。

 

2.黎族跳娘舞的艺术形态

2.1跳娘舞的动作形态

跳娘舞的动作系统包含八个表演程序:基本动作、跳步、跳踢步、三步摆胯、二步摆胯、摊掌跳摆、甩手祈福、甩手闪臂。舞步较为简单,包含平步、垫步等,这些动作以腰胯为核心,强调身体的横向摆动与纵向节奏的配合。例如,上肢动作体现为甩手祈福与摊掌跳摆中,手臂以弧形轨迹缓慢抬起,掌心向上模拟承接神灵恩泽的姿态,手指轻微颤动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感应;下肢动作中,跳步与跳踢步以细碎步伐为主,脚掌先着地后脚跟轻落,重心下沉,形成“漂浮感”,避免惊扰神灵。跳娘舞的动作结构以“顺拐”(即身体各部位同向摆动)与“三道弯”为核心。“顺拐”是跳娘舞的核心动律,舞者通过腰部和胯部的左右摆动带动全身,形成“进退步”“跳蹭步”等步伐:进退步动作中重心随步伐左右移动,脚尖呈内八方向,膝盖放松,身体自然前倾,形成“一顺边”的连贯性;跳蹭步指双人对舞时,一人向前跳步,另一人蹭地配合,动作轻盈且节奏紧凑,体现协作性与动态平衡。“三道弯”体态指舞者身体呈现“弓形三道弯”,即头、腰、胯形成自然弯曲的弧线。这一特征源于黎族女性舂米、纺织等日常劳作时的体态,同时与筒裙的束缚有关,既模拟热带雨林藤蔓的生长形态,又暗合黎族创世神话中“蛇祖造人”的身体想象。例如,舞者头顶碗,拎起筒裙侧边,身体保持前倾,腰部自然后挺,形成“弓形”造型。或是右手持芒草,左手托碗,身体前后摆动时,肩、腰、胯形成连贯的曲线,强化舞蹈的柔美与韵律。

2.2跳娘舞的服饰与道具

跳娘舞的服饰与道具不仅是舞蹈表演的视觉载体,更是文化符号与精神信仰的物化体现。

跳娘舞的传统服饰以黎锦(黎族织锦)为主料,采用树皮纤维、棉麻等天然材质,手工织成筒裙、贯头衣或对襟短衣。女性多穿长筒裙(赛方言支系特色),裙长及膝,裙身绣有动植物纹样或几何图案,象征自然与生命的循环;男性则穿无领对襟短衣,下着腰布(吊裳)。服饰以黑、红、蓝为主色,黑色象征庄重、永久和吉祥,红色则寓意喜庆和热烈,辅以黄、白等对比色,黄白常用于点缀,体现黎族“尚黑崇红”的审美传统。女性头戴绣花头巾或骨簪,佩戴银饰,腰部系绣花腰带;男性则束发于额前,佩戴骨制发饰。跳娘舞服饰上的图案丰富多样,包括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人形纹象征人类的起源和祖先崇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祈求保佑的愿望;动物纹有龙纹、蛙纹等,龙纹象征力量与保护,蛙纹则寓意吉祥和幸福;植物纹如木棉纹、花枝纹等,木棉纹象征生机勃勃,花枝纹则寓意繁荣昌盛;几何纹包括三角形、方形等几何图案,常用于装饰,体现黎族人民的审美意识。随着舞台化改编,现代黎族服饰趋向简化和艺术化。

黎族跳娘舞常用的道具类型包括碗、簸箕、钱铃、尖刀等生活用具,这些道具是仪式性与功能性的双重象征,在舞蹈中起辅助作用,增强了表演的趣味性和艺术效果。此外,舞者还会使用装饰品如耳环、银饰等来增添美感。碗和筷子是跳娘舞的核心道具。碗的材质多为陶器或木制,表面常刻有祈福纹样,象征“圣器”,舞者左手托碗或顶碗于头顶,碗盛装“圣水”或祭品,用于沟通神灵。筷子的清脆声响被视为“咒语”的延伸,具有驱邪纳吉的功能,舞者右手持筷子敲击碗沿,节奏与舞蹈动作同步。此外,常用的辅助道具有芒草、腰篓等。芒草的自然属性与舞蹈的宗教功能紧密结合,舞者手持芒草挥舞,动作幅度大且充满力量感,象征驱除邪灵;腰篓常由男性舞者佩戴,内装稻谷或祭品,既是劳动工具的延伸,也体现对祖先的感恩。

跳娘舞的服饰与道具之间构成互动关系。筒裙的摆动、头巾的飘逸等服饰的流动感与道具的静止性(碗的固定位置)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舞蹈的韵律美。

2.3跳娘舞的音乐形态

跳娘舞的伴奏以竹木乐器为核心,取材于自然,具有原始古朴的音色。以独木鼓和叮咚木为例,独木鼓用整段树干挖空蒙皮制成,低沉浑厚的鼓声象征“天地共鸣”,用于仪式开场与收尾;叮咚木由两根木杆敲击发声,节奏清脆,常与碗筷敲击形成呼应。舞台化改编后,伴奏乐器增至八音乐器组合,并加入电子合成器模拟自然声响,增强了场景沉浸感。

跳娘舞的节奏以平稳、舒缓为主,常见2/4或4/4拍,强调与身体律动的契合。在传统祭祀场合中,音乐节奏多采用中速或慢速,更显肃穆,常以独木鼓的低沉鼓点与叮咚木的“叮咚”声交替,营造出神圣氛围。现代改编后的集体舞中,节奏可能趋向轻快,但仍保留传统韵律的根基。跳娘舞的节拍多为三拍子或散板,与黎族民歌的音乐形态一致。例如,祭祀中的“跳娘调”以散板为主,自由舒展;而现代集体舞则采用规整的三拍子,便于队形变换。

唱腔与歌词是跳娘舞的语言载体与信仰表达。传统跳娘舞以黎语演唱,音调自由,句式长短不一,体现“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黎族民歌特色。黎族缺少自己的文字,因此其歌词没有书面记录,多为即兴创作,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主,级进音程多,旋律古朴自然,是民族民间传统古朴且特殊的角调式作品。

在音乐结构上,跳娘舞严格遵循祭祀仪式的四个阶段,形成“起—承—转—合”的声乐叙事。不同场合下的跳娘舞在音乐形态上也存在差异。在传统祭祀场合,音乐以单一敲碗节奏为主,辅以低沉鼓点,旋律简约肃穆,“娘母”通过重复性节奏与吟唱达到“通灵”目的;在节庆与集体表演场合,音乐节奏更为丰富,可能加入铜锣、皮鼓等多种打击乐器,旋律趋于欢快,此时跳娘舞的功能从“娱神”转向“娱人”;现代舞台改编跳娘舞时,常融入多声部和声、电子音效等现代编曲元素,但仍保留其核心节奏。

2.4跳娘舞的空间布局与表演形式

跳娘舞的传统仪式空间通常设于患者家中,以香案或祭坛为中心,周边环绕酒肴、纸钱等祭品。舞者围绕祭坛呈圆形或方形移动,象征“人神共处”的神圣场域,体现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从表演形式来看,形成以“娘母”为主导的层级结构。核心舞者“娘母”处于居中位置,助手(多为女性徒弟)围绕其展开动作,形成“中心—外围”的层级队形。例如,“娘母”手持碗筷敲击,助手以相同动作配合,形成“镜像”呼应,象征神力的传递。

 

3.黎族跳娘舞的审美特征研究

3.1原始古朴的自然审美

跳娘舞的起源与黎族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密不可分。黎族作为岭南“百越”后裔,长期生活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中,其文化始终与自然环境高度依存。舞蹈最初的功能是“驱害除祟”“祛病祈福”,通过“娘母”这一通灵媒介,将人的诉求传递给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蹈的“自然审美”在此表现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与敬畏,而非对自然景观的简单模仿。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跳娘舞的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动作和仪式与自然沟通,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跳娘舞的动作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许多动作模仿了自然界的现象和生物的行为。例如,舞者通过身体的扭动、跳跃和旋转,模仿鸟儿飞翔、水流潺潺等自然景象。这种模仿不仅展现了黎族人对自然的观察力,也赋予了舞蹈一种原始而古朴的美感。跳娘舞的服饰和道具也充满了自然元素。服饰多采用自然界的植物纤维制作,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常绣有动植物的图案,如蛙纹、鸟纹等。道具如竹竿、斗笠等,均取材于自然,舞者通过这些道具再现黎族人日常劳动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舞蹈的自然审美。另外,跳娘舞的仪式空间也存在自然属性。舞蹈通常在村寨的露天场地或病患家中进行,无需舞台或灯光布景,强调与自然环境的直接融合,这种空间选择反映了对自然场所神圣性的认同。

3.2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统一

跳娘舞源于黎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其动作体系承载着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动态部分多模拟海浪翻涌、椰林摇曳等自然现象,展现生命的律动;静态造型常定格于双手合十祈愿、单膝跪地献礼等祭祀场景,象征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动静转换也暗合黎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动态是自然能量的流动,静态是精神世界的沉淀。

从动态美来看,跳娘舞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舞者通过身体的扭动、跳跃和旋转,将黎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动态美不仅体现在动作的节奏和力度上,还体现在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上。同时,“一顺边”的舞蹈动律使得舞蹈动作更加富有韵律感。从静态美来看,跳娘舞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造型,包括“S”形的旁、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正三道弯体态。这种姿态造型稳定而优美,为舞蹈增添了静态的美感。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高度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这种静态的平衡与动态的舞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动静结合的审美特征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也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动态的舞动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而静态的姿态则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庄重,两者结合使得舞蹈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立体。

3.3仪式感与生命意识

跳娘舞的表演流程严格遵循传统祭祀仪式,分为请神、迎神、驱邪、祭神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动作、唱词与节奏均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在请神仪式中,“娘母”以方言念咒,通过碗筷敲击的节奏模拟神灵脚步声,引导神灵降临。舞蹈的队形变换(如绕祭坛顺时针移动)遵循“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现人与神灵的秩序性对话;在迎神阶段,舞者头顶碗盏、手持筷子敲击碗沿,碗中酒水随节奏晃动,象征以“流动的生命力”供奉神灵。动作中的“顺边摆胯”(腰部与胯部同向摆动)模仿稻穗随风摇曳的姿态,暗示对丰收与生育的祈愿;在驱邪阶段,“娘母”以筷子指向四方,模拟驱赶邪灵的路径,舞蹈节奏骤然加快,碗筷碰撞声与鼓点交织,形成震慑邪祟的听觉张力;在祭神阶段,舞者将碗中酒水洒向祭坛,碗筷摆放成特定图案(如“米”字形),寓意将神灵的祝福融入土地与族群血脉。这一系列仪式流程,承载着黎族人民的集体记忆。

跳娘舞的舞蹈动作融合了生殖崇拜、自然模拟与灵魂信仰,通过肢体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胯部与手臂形成反向摆动,模仿胎儿在母体中的蜷曲与伸展,象征生命的孕育与延续;舞者头顶碗盏行走或旋转,碗中酒水不洒,暗喻对生命的珍视与脆弱的平衡。黎族视碗为“生命容器”,盛装的食物与酒水象征祖先赐予的滋养,碗的清脆敲击声打破寂静,唤醒沉睡的神灵,形成人与神界的听觉通道。酒是祭品的核心,在舞蹈中被视为“流动的血脉”,舞者以酒泼洒地面,象征将个人生命融入族群与自然的生命循环。

此外,跳娘舞的深层审美价值超越了祛病驱邪的功利性目的,折射出黎族独特的生命哲学。舞蹈中的“叫魂”仪式,本质是将离散的生命力重新聚拢,体现黎族“灵魂不灭”的信仰——疾病源于魂魄离体,康复需通过仪式召回生命力;舞蹈节奏与雨林生态节律暗合,暗示人类生命与自然韵律的共振。

 

4.结语

黎族跳娘舞是黎族人民用身体书写的生存史诗,其艺术形态与审美特征共同勾勒出一个充满灵性的文化世界。舞蹈中碗筷的每一次敲击、舞步的每一次踏响,既是与神灵对话的媒介,也是对生命本质的礼赞。在当代语境下,跳娘舞的审美价值已超越宗教功能,不再仅是黎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未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跳娘舞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继续为黎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