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定位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性质
旗袍的定位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性质
1.1 “旗袍”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辞海》中这样描述:“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中、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旗”与“袍”最初是没有关联的两个词,旗袍的“旗”字最早代表满族所特有的一种军事组织单位,努尔哈赤时代成型,有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八旗,这也是后来各族人民习惯称满族人为“旗人”、“旗女”的缘故。旗袍的“袍”是一种不分衣裳,自肩至跗、上下能裁的长衣,男女可通用,它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也相当久远,《诗·秦·无衣》里较早记录了这一服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释名·释衣服》里也有相关“袍”的注疏:“袍,苞也。苞,内衣也”,更为准确地说明了袍在当时不作为正服,只是私衣或者内衬,当作家居的便服使用,直到东汉才作为正式的服装登堂入室。由于满族人早先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中国东北,他们为了御寒而选择身穿长袍,且袍下可露出木底鞋的高跟部分;直到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之后,才出现“旗袍”这一特定称谓,再加上满人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衣饰统称为旗装,而所穿的日常之袍就被称为旗袍。
简单地说,旗袍是我国清代的一种袍服,主要起源于满族女子的传统服装,作为上个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饰之一,其传承和演变与清代的满族服饰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清代服饰大都传承了满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是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部分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旗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满族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中。满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他们以狩猎为生,习俗特点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这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衣着服饰。旗袍作为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人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还可以做成单夹皮袄。当时的旗袍样式和结构都很简单,圆领、大襟、窄袖(有的带箭袖)、四面开禊,有扣绊,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满族骑射活动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20世纪上半页之际,旗袍由民国的汉族女性进行了改进,并在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的礼服之一,自此旗袍便进入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到了1949年建国以后,旗袍进入了沉默期,在大陆遭到了冷落,尤其是在文革中被毁坏了许多,随后进入到“消沉时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它才再次被提起、被改造、被发展,再加上西方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的大量引入,也产生了中西合璧的现代旗袍。在当代的一些影视剧作中,旗袍的频频出现不仅强化了女士的着装,也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明星们身着旗袍亮相,出席各种典礼,更是被世界所瞩目。
现代旗袍正是在满清以及民国时期改良旗袍的基础上、增加了展现女性身材的线条感,由局部的、含蓄的、理想化的表现,开始变为全身的、暴露的和性感的表现;从旗袍近现代的发展来看,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理念和设计技巧,更加突出了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是一种内与外相互和谐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饰,被赞为中华服饰文化的最佳代表。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更在于它的独特神韵与现代时装的共通性。我国的旗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标志、一种品牌,在21世纪,旗袍必将以更加艳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服装的舞台。
1.2 旗袍在当代语境下的性质和意义
首先,旗袍不同于“汉服 ”和“现代唐装”,它们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在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而现代唐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服饰,字面意思是指唐代的服装,现多指类似满族马褂而吸收西式裁剪的升级版马褂。唐代的服装是以汉服为主,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而现今常称为“唐装”的服装是从清朝满族服饰马褂发展而来,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并吸收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特点,如在肩膀部接袖等,因此唐代服装和现在的“唐装”式样截然不同且毫无关系。
不同于汉服和唐装,旗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S”型曲线;少有铺垫;显露身形等方面。当女性们身穿旗袍之时,她们的身体曲线美并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而是以一种较为自然地方式显露出来。旗袍由满族妇女的袍子改进而来,有人称它为旗装或者旗服,但是旗袍并不就是旗装,它是带有十足的中国特色、并体现西式的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其大多都采用的是平直的线条,衣身比较宽松,两边都有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十分接近;另外,在袖口和领口的地方都有不少盘滚装饰。总体说来,旗袍服饰上的曲线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释放,它既适合中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审美倾向。旗袍因其不过度夸张而落落大方,因为线条的简洁流畅而显婉约含蓄之美,因其在“露”的同时讲究“遮”而更富魅力。
其次,旗袍亦不同于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我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其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都有很多变化,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地差别——男士和服颜色比较单一,偏重于黑色,且款式较少,腰带细,穿着方便,女士和服则色彩缤纷,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表重视——女士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及一般礼服等。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需要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这些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韩服作为韩国民族的一种传统服装,经历了很长的演变过程,其风格和特征显然不同于日本的和服。韩服在线条上具有直线与曲线相统一的独特之美,而且服装在设计上倾向于简洁,上身和下身的色彩和线条也是相当和谐的。女性韩服主要包括一件带有两根长丝带的短袄(丝带系有一个蝴蝶结),再附上长长的袖子和高腰的长裙,需要与韩袍搭配穿的有白色的棉纱以及由丝、稻草或者橡胶做成的船形鞋,女士韩服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上薄下厚、上窄下宽、端庄典雅的特点,透露出东方的伦理和超脱世俗之气的融合;而男式的基本服装则显得相对简单一些,主要由一件短袄、一条裤子和一件外套组成,而且短袄的袖口处比较宽松,裤子稍显肥大,需要用一根带子将裤脚绑裹在脚踝处,另外用大褂和帽子来衬托整个服装之美。
不同于和服与韩服,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仪式型服饰,流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深受女士们的青睐,其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充分地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其经久不衰的款式不断地释放着我国传统女性身上的神韵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逐渐远离了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进而演变为一些礼仪型场合的定式服装——礼服而出现在大家的关注之中。作为礼服的旗袍,其款式和花样随之变得更加的繁复和绚丽,例如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旗袍流畅的线条之外,服装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剪裁的时候,也保留了旗袍的结构严谨和线条流畅,没有任何不必要的附件的特点;在工艺上采用收肩、穿珠片、刺绣等手法,加强了纹理效果,在构造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中领、无领等等,同时把绘画艺术也作为旗袍装饰的一种手段,不仅设计新巧,而且风格典雅,富有韵味,把服装和绘画在旗袍里融为一体,打破了原来穿着不够舒服的特点,使之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近代以来,旗袍多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婚庆典礼、颁奖晚会以及影视作品中,主要被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正式礼服频频亮相于各种国际性的社交场合,它既是中国女性服装的经典,也是当代时尚界礼服的完满形式之一,在结合一些新鲜时尚的理念和创新设计手法之后,旗袍通过不同的方面阐释了自身的多元化个性,不仅满足了不同的人突出个性的需求,也从另一方面引导了时尚的潮流,其服饰形象包含了很多元素与符号,在社交、礼仪、民俗等场合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符号象征作用,突出了中国特色文化的显著特征。所以,在新时代不仅仅要延续它的独特魅力,还需要与国际时尚接轨,让更多的现代女性和时尚界为之膜拜。
最后,旗袍在当代中国的服饰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同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我国当代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劳动成果之一,是各民族互相渗透与影响而生成的,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而且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内涵,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这种观念出现在我国服饰文化的起源中,不仅在质料与色彩上努力追求,而且在形制上更是严格限定,同时人们也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的内在意蕴里,构筑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从而使我国服饰成为了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
旗袍作为服饰文化中的一个支脉,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晚,但是它的出现正是吸取了以前服饰的优势,并结合了满族人民的独特风情,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成为服饰文化中的流行服装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说服饰文化是一部著作的话,那么旗袍可以说是服饰文化中最辉煌的篇章。它的辉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旗袍是服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之一,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服饰是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意识、民族素质在深层结构中的特殊文化内涵,反映在民族风格方面则表现为一种感觉机制,成为民族精神的外部形式。具有浓厚民族特色服饰之一的旗袍,集满、汉文化于一体,既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也是一个民族人文、习俗、地域、历史的自然流露,比如旗袍的立领、盘扣和一些手工加工环节(包括镶、嵌、滚),它们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仍然保留着我国民族的某些传统特色。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史上的一种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和设计中满足中国艺术的和谐特点,而且在旗袍的身上运用了一些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其独特魅力正是在于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能够在中华民族的服装潮流中独领风骚。
第二,旗袍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传承与演变真切地记录着文化发展的时代轨迹,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追求。旗袍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仅是服饰体系之中无与伦比的精品,更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深刻地体现了服饰设计和着装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气派稳重的效果,给人一种端庄、高雅的美感;二是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与隐晦,给人一种审美、愉悦的感受;三是注重艺术手法和工艺手法的结合,并采用刺绣、盘扣、配饰等比较丰富的服饰方式,表达了另一类风格的意境之美;四是在以儒家为核心的大一统思想下,则主要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平静、稳重以及融洽礼让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第三,旗袍的社会价值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精神性和物质性两个方面。首先,在精神性的价值方面,主要表现在它对人的尊重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首先体现了严格的政治等级秩序,无论其形制,还是其色彩,都与特定的地位、身份相符合,人们不能有丝毫的僭越行为,比如在我国服饰文化的色彩中,便表现为崇尚黄色,以黄色为正色,这种观念起源于土地崇拜,并受到五行传说“中央土”观念的影响,符合了古代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尊心理,黄色无论是在我国文化中,还是在服饰色彩中,逐渐成为地位独尊的颜色。因此服饰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与政治、道德规范甚至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其服务功能服从于社会功能,然而旗袍则表现出服饰的人本主义情怀,彻底打破了束缚在中国女性身上数千年的封建枷锁,表现了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与褒扬,开始了“人穿衣”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由此服饰开始走出政治文化的拘囿,并日益突出其审美功能。其次,在物质性的价值方面,经典的旗袍样式,比较适度地表现了女性美,以自然简约的风格体现出东方人内敛、含蓄、自信的气质。旗袍集古典神韵与现代时尚于一身,成为服装秀和娱乐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服装设计者更是不断地对旗袍进行创新和改造,低领、无袖、高开衩、紧腰、袒胸等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珠片、刺绣、织物印花、毛皮饰边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这些都打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无不体现出富有生命力的美感。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保护旗袍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服饰,并对其继承和发扬,使旗袍的精神内涵得到发扬光大。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