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旗袍的传承与演变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日期:2014-07-08人气:6262

旗袍作为一种服装样式,它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发展阶段。在旗袍的发展史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清代传统旗袍、民国改良旗袍和现代时尚旗袍。每一个时期又各有各的不同,不仅丰富了旗袍的历史,而且促进了服装业的进步。

1  清代传统旗袍

旗袍的原型是长袍,最初是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穿的一种长衣。满族人入关以前,一直居住在长白山一带,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长期纵横于“白山黑水”之间,主要靠游牧渔猎为生,其狩猎、采集、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服饰特征和文化特征。由于满族人长期的生活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宽腰直筒式的服装——旗装,它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裁剪比较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口比较窄小,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下马;窄窄的袖子则便于射箭,具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色;满族妇女生活简朴,不注重袍服的装饰,比较朴素简洁。所以,初兴的旗袍大都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领、襟、摆等地方也不饰镶滚,袍长及踝,看上去严冷方正。

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进而统一全国。清朝统治初期,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汉人的温和政策,鼓励满族和蒙古族、汉人通婚,两族人们接触广泛而频繁,其演变过程中互为渗透融合。因此满族旗人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生活习俗上大多被汉文化所同化,唯独在穿戴装束上依然保留了本民族的服装习俗,并且强迫汉人改冠易服,所以汉族也就迅速地改变了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代之以这种长袍,并使之成为全国统一的一种服装样式,命令不分男女都要着袍,有龙袍、朝袍、常服袍等,其特征是:宽肥、上窄下阔呈三角状、无领、下摆有2-4个开衩,便于端坐和骑射,扣襻和箭袖既为实用,也为装饰,而且大多情况下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相对宽松,两边都有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十分接近。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压制,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腰、臀等处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从不外露。虽然满族入关后,受到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其鲜明的民族服饰特色保留了下来,成为满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清朝后期,旗袍的式样与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满族妇女开始讲究装饰,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绦或者彩牙儿,后来汉族妇女也沿袭这一习惯,在旗袍的襟、领上加上不同颜色的花边和纹饰,而且以“多镶”为美,甚至在京城里还兴起“十八镶”的做法,认为只有镶十八道花边的旗袍才是最漂亮的。

旗袍的传承与演变

 到了民国,大约在1914至1915年间,现代意义上的旗袍才产生,旗袍才真正成为一种时尚,时髦的女性开始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来改造它。民国时期的旗袍是随着近代社会的演进而发生改变的,特别是异质文化的介入,打破了旗袍的传统模式,在这一时期,旗袍不再是合身装,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女性身体、气质的表现上。

服饰是中国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饰来区分地位、身份、等级是社会统治的需要和必然产物。中国历代有“衣冠文物”的说法,它与“典章制度”常常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的文明与文化的进程中,包含着宏大的历史内容,反映出每一时代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动向,特别明显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倾向以及人本体经过服饰的辅助功用所进行的自我调适,这种调适主要是力求完善地扮演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因此,古代女性服饰呈现出强烈民族性的特点,表现在:服饰,作为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以其完备的衣冠制度通过“服”把男女隔离开来,显示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和不平等的歧视观念。清代传统旗袍继承了这一传统思想,并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极度宽大且繁复,宽大的衣装配合缠足,不仅束缚了女性身体和行动的自由,也禁锢了女性心灵的自由。有血有肉的身体的自由和美丽消失殆尽。女性被彻底物化、成了衣服架子。

然而,20世纪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束缚,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渐渐觉醒,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则在她们的着装上。1911年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在废弃清朝封建等级服制的同时,制订了新的礼服标准:“规定女子礼服用长与膝及的对襟长衫、有领、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以锦绣,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褶,上缘两端用带”。虽然这样的服式带有明显的传统色彩,但是这样并没有阻止民国的女性开始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着装方式、建立起新的时尚观念,新式旗袍由此诞生了。1920年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打破了旧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文化领域废除了封建礼制,促进了女性身心的解放。旧的社会风气被摒弃,新的社会风气还未完全形成,在新旧交替创造的宽松空间里,女性可以大胆地表达自身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在较早开放的上海、广州、南京、北京等地,女性勇敢地追求着新潮与时髦。

20世纪20年代,是中西服饰相互交融的时代,民国时期的服装是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服装的式样并不断改进而形成定型的,旗袍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吸收了西方曲线美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开始收腰,袍身逐渐变得合体,并在开襟、裁剪、缝制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良;领子的有无、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低,这些细节使得旗袍的造型彻底摆脱了老样式,逐渐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束胸裹臀的面貌,进而让女性的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地显示了出来,为女性的解放打开了一个窗口。青布旗袍是那个时期最受女学生欢迎的衣服之一,它代表着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引领了服装上的解放与潮流,一时间传遍全国上下,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我国新时代女性的一种典型装扮;需要提到的是,在当时作为引领着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一些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视明星等,她们在旗袍样式上的大胆创新,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例如交际花唐瑛,最早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云裳时装公司便是其中的一个实例。从30年代开始,旗袍渐渐成为中国妇女的一种标准式服装,无论是达官贵妇,还是民间的妇女、工人、学生,都会穿旗袍,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式服装进一步冲击了中国女服。改良旗袍由起初讲究意蕴美转向性感美的维度,开始收紧腰身,再加上尽显腿脚的长筒丝袜,更使得“保守派”对“肤色隐忍”发起抨击。以演艺界为首的女性没有被吓倒,袖子可以逐步短,短到没袖;袍衩可以逐渐高,高到胯间,传统的美感几乎完全被性感所取代。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装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饰,它的局部已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了西式的处理技巧,如用荷叶领、荷叶袖、西式翻领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造型结构已由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转变,通过处理肩、胸、腰、臀的线条,来塑造女性三维曲线的特征和三位一体的曲线美。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达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使女性身体潜在的资质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挖掘和展现,是尊重女性形体文化、弘扬女性自身品味的体现。另外,穿旗袍时搭配一件合适的西式外套也是黄金时期的一个亮点,这一行为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的大族,它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相组合,用现代的话来讲,旗袍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还需提到的是,民国时期的旗袍包括京派和海派两大派别,它们又分别代表着旗袍在文化、艺术上的两种不同风格。京派旗袍以北京为中心,由于深受京派文化的影响,而沿袭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礼教因素,其总体的着装特点是呈现浓厚的本土化拙朴之风,而不是吸收和包容中西文化的多姿多彩,比较保守,缺乏更新的观念,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结构上,旗袍的肩、胸、腰、臀仍然较多地采用了传统的直线型,不显露女性的体形,以遮掩式的含蓄美来体现国人对人体的观念,带有官派作风,显得凝练矜持;在款式上,不像海派旗袍那样时常翻新,而是变化不大,主要以面料的色彩、织纹、刺绣以及镶滚变化为主;相对于海派旗袍来说,京派旗袍更注重装饰的繁杂华丽之美,在整体上以考究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主,突出旗袍的自身魅力。海派旗袍以上海为中心,由于上海在当时是一座多方杂居、华洋并处的典型移民城市,并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商业属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西方移民,创造了中外交流的良好条件,使得西方的文化和生活不断地渗透到上海,造就了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以吸收西艺为主,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较强。由于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海派旗袍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传统的宽袍样式中融入了合体的西式服饰文化,在适应中国女性含蓄、玲珑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整体造型以突显女性的曲线美为主,深受广大女性同胞的欢迎,上海成为引导中国服饰流行的时尚中心。因此,在民国时期,虽然京派旗袍在沿袭清代传统旗袍的基础上,款式、造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对于海派旗袍来说仍是显得传统保守,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时尚旗袍流行全国,北京等地也追随这种潮流,与海派的差别便日益缩小,就在此时出现了旗袍的鼎盛局面。

 

旗袍的传承与演变

整个二十世纪,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化逐步确立并且取得可喜成果的时期,同时,也是民国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的重要阶段。崇尚民主与科学是民国时期文化精神的价值核心,企盼中华民族及其复兴是民国文化持久发展和取得成就的内在动力,自觉追求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亦是民国时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因此,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观念,以及接受教育、追求进步、彰显个性、积极进取等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开始逐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时刻影响着女性的自我价值取向和定位,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创造,逐步形成女性文化的主要潮流,这一潮流也在女性服饰中掀起了一股风暴。民国旗袍,正是在这种语境下进行了大胆的改良与创新,不断地注入先进思想和时尚元素,在继承传统旗袍特色的同时还汲取了国外服饰文化思想的精华,作为一种经典女装在世界的时装舞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并在全世界得到不断弘扬和发展。

3  现代时尚旗袍

建国以后,旗袍沉默了许多年,它曾经一度只是舞台或者外交场所里出现的道具,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用性和可推广性都被暂时搁置起来。此时的妇女大都学解放区的样子穿衣服,她们对于服饰美的追求好像全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热爱,所以,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加了一些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特别符合当时“大方美观”的审美标准,且实用性远远大于其审美性,它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中国淑女形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失去了生存空间,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提到的“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但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当它再次被提起、被改造、被发展,已经是九十年代的事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的理论思潮开始崛起,不同于生产社会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以及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到来之后,人们则把目光集中在商品的符号价值、形象价值与文化精神特征上,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目标,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的高度商品化、社会生活的高度娱乐化、社会思想的高度平面化。消费社会必然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社会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审美的大众时尚化,以及审美的感性快感化,审美追求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消费社会的崛起和大众文化的流行,女性的理想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身体逐渐成为女权主义者理论研究的“根据地”。当代女性主义者甚至认为,身体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建构,她们将身体作为出发点,展开了对意识理论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借用身体话语从边缘位置向意识话语的中心位置发起冲击,透过身体重新审视种种性别歧视的表现及其根源,这一理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不平等性别观的基础,解构了父权制社会中身体即命运的观念。作为身体理论和身体美学中具象代表的旗袍,无疑是身体美学的完满诠释,更是最能衬托出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最佳时装代表,它再一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尤其是在国外,还有很多的设计大师以旗袍作为设计灵感的切入点,推出了享有国际风味的旗袍,有的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旗袍,则更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它们风格多样,款式一般都比较宽松,让人能够活动自如,大多选用棉麻布料材质,展现舒适的居家感,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改良现代感。

另一方面,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审美的时尚已经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时尚化的审美观加速了审美时尚的变化周期和频率,也促进了审美时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女装的设计中,流行与时尚成为其主要的设计元素。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追求流行和时尚成为当下新女性的一种代表,而且时尚有一种巨大的召唤力,它总是吸引你前行、奔跑、追逐。时尚是指整个社会对某种事物的追求,特别是对新事物、新模式吸引所形成的自然的效仿,而且总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范围内达到众心所向的程度的一种文化现象,正如德国思想家、美学家西美尔所概括的:“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

“时尚为个体提供了与过去分离的机制,借助诠释允许人们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适应当下潮流,通过对未来的预期、对即将兴起的品味的把握为未来做准备。”时尚提高自尊和身份,为每个人提供精神慰藉。到了当下,时尚渐渐变得没有约束,它到处变形、到处呈现自己。总体来说,时尚是一个严格的立法者,不符合规范的人,都无缘成为它的宠儿;但是同时它也是多元化和宽容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心情和场合的不同,有个人化的选择时尚。时尚是一种无处不在,却又紧紧为某几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把握着的力量,在对其追无可追的时候,我们只能摸索前行,进而激发了无数想象的可能。

时尚意味着领先,也意味着多元的可能性,它激发了热情,因为时尚编码代表悠闲、情趣、年轻、健康、思想开放、爱玩、精力充沛、独立、勇气和主体性,不论这将会引发何种争议,于是,女人把自己的形象和幻想投射到时尚模特儿身上,她们不时地露出看来敏锐、无忧无虑、顽皮、有鉴赏力、和谐、久经世故、迷人而坦率的态度,她们转向时尚领域寻求地位与权力。罗兰·巴特认为,“一个人的多面化成为时尚所主张的权力指数。”表面上,当代的中国女性角色在为国家做贡献的价值体系中,似乎比以往更趋向男女平等。事实上,国家政策仍然不适宜于她们,或许时尚更能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时尚威胁着封建中国对女性的约束(通过时尚眼光和美的概念解放女性身体),以及对一度落后的中国的回溯(通过描绘现代西方的设计等等);一个人甚至可以视这种新型外表为无声的革命和身份象征的斗争,这是由中国女性自身发起的积极的而非被动的运动,时尚促使她们充分意识到作为女性应有的独立与自由,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时尚女模特何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新女性偶像。就这个意义而言,现代旗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是它对身体的解构与凸显,更显现了对时尚的热情追求,女性希望通过追逐时尚的旗袍,来潜隐地实现自己追逐权力和实现权力的梦想。

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在经过了三百年的传承与演变后,形成了现代旗袍的稳定形式。现代时尚旗袍就是在传统旗袍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发展以后使之更加适应现代人穿着需求的新生代旗袍的总称,并且在原有旗袍款式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现代改良旗袍,其总体特征表现为高雅大气、时尚精致,它把现代材质融入到传统旗袍中,不仅体现出古典的美丽和典雅,同时体现出现代的时尚气息和追求,成全了女性对美的追求,更成为让人无限遐想的时尚经典;其廓形是最能体现旗袍精神的要素,廓形表现出柔美节奏、自然曲线的造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经过沉淀后成为旗袍最为稳定的元素。旗袍也最能展现女性线条、柔美的身段,这要求旗袍的成衣方式,要采用量身定做的方法,外轮廓成S型,突出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旗袍的开衩时隐时现地表现女性修长的双腿,在彼此透显的隐约之美中,更衬托自身线条的优雅、气质的清逸。

现代旗袍既要有传统的精神和民族情感,又需适应时代的潮流,从而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旗袍可以称为高级时装的一种,与流行性和时尚性紧密相连。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艺术品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将更重视时尚性和超前性。正是由于旗袍在融入了一些现代的设计因素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时尚旗袍正在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婚礼上的传统嫁衣,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永远都是神圣的,很多婚礼或者新人的婚纱照中都会有一套旗袍装,或者是经过一些改良后融入更多时尚元素的婚礼服,这种特殊的时期为了突出喜庆的气氛,一套红色系的旗袍礼服成为婚礼的必备之选,传递着一种幸福和甜蜜。

旗袍的传承与演变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