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高校医药人才培养之思索
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药科学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本文通过对当今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的分析,从专业课程设置、德育培养、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医药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药行业 人才培养 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1]。但由于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医药行业整个的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加上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这种形势,对医药行业说来既是一种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既是行业发展的高速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更是风险的高发期。
一、 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近年来,伴随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及各项利好政策的驱动,西北地区落后的药品流通和医疗服务现状正在发生迅速改变,二线城市的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强大的人才需求正在被拉动,行业的迅速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2]。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医药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才需求点[3]:
1、 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出台与规范,药品生产及经营的“薄利时代“已经来临。普通药、大路品种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往那种单凭好的销售政策就能做好市场的时代将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还必须要有本企业特有、专属性强的新产品来作为营销的坚强后盾。因此,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广泛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快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最新知识、技术的能力,有敏感的信息接受和消化能力,有创新性思维,否则研发出的产品不是因不适应市场需求销不出去,就是因技术含量低而易于仿造,难以形成拳头产品。
2、对技术全才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时代,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医药行业更是如此,生物医药、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需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这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一需求已经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已纷纷摒弃了过分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3、管理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外资医药企业与药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民族医药面临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加,过去单纯的生产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竞争需要,向经营型转变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医药经贸人才。他们不仅必须掌握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还要对临床医学、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学习,更需要掌握实际的企业管理、资源运作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医药科学教育模式中学科交叉少、课程设置单一,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在药学领域的渗透、应用估计不足,导致生物技术产业化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二,理工类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弊端,导致当前社会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评价是“高知识、低文化”,甚至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社会环境的冲击下,出现了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
第三,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体系中,侧重于化学、工艺类等课程方面,而新形势下竞争必需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管理类课程涉及较少,因而培养出来的纯药学技术人员往往难以胜任医药企业的经营与贸易工作,这样不仅容易贻误市场机会, 有时甚至危及企业生存( 前些年我国医药行业 Vc 危机就是一例) 。
三、创新医药教育模式以顺应行业需求
解决传统医药教育模式滞后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医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优化专业类课程设置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深入研究各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与药德、医药人文教育紧密结合
随着新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人的异化和人性化发展向度的矛盾愈加突出,由此对医药学科的人文要求越来越迫切,尽快将人文情操、人文关怀、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整个医药学的教育里已刻不容缓。在美德等西方国家,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2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仅为8%左右。因此,高等医药院校一方面设置医药史、医药哲学、医药伦理和医药法学等医药人文学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应设置通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医药院校要将医药道德教育渗透并放之于一切课程教育中,并形成大德育教育的格局和范式来保证学生将来能真正成为有行业道德的人才。”
2、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医药院校应构筑起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次组成的医药实践教学体系和多环节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应注重课内与课外衔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改革和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应注重校内与校外互补,有意识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促使在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技能,并在职场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锻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除了提供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多种实践途径外,极具医药卫生特色的现场实践是锻造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如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提供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实践机会,让制药类专业学生直接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干荣富.我国医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探讨.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101-104.
[2]牟晓娟.行业发展持续利好 医药人才需求强劲.中国医药报,2011,(6).
[3]王益玲,黄泽龙.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