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审美研究

作者:陈浩月来源:www.zzqklm.com日期:2014-08-11人气:861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民族声乐快速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中国民族声乐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地域色彩浓厚,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形神兼备。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审美研究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知识的传承与演变中,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我国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中国民族声乐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地域色彩浓厚,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形神兼备。

一、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但是由于当时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民族声乐也就没有形成相对完备独立的体例。根据现今保留下来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作品歌词简单,有时甚至只有一句话或是几个字,在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到了汉代,汉乐府、歌谣杂曲等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助益,民族声乐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唐朝时期,民族声乐更因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而取得长足发展,艺术形式更加绚烂丰富,出现了大曲、说唱等艺术形式。到了宋、元两朝,民族声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不仅吸收了乐府歌谣与唐朝大曲的精华,更是从宋词、杂剧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这些都为今天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这一切都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不无关系。以宋词为例,“宋词”就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重大,比如:《满庭芳》、《卜算子》、《如梦令》等经过作曲家重新谱曲之后焕发生机,散发恒久魅力。“元曲”也同“宋词”一样对我国声乐文化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元曲分为“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和诸宫调等。其中小令类似于今天的民歌,一般是专门的民歌创作者所作的单首歌曲,结构简单,曲调流畅,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元杂剧”类似于歌剧中的咏叹调,经常出现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大段唱腔。这些构成了今天民族声乐体系的雏形。民族声乐在明清时期继续发展,尤其清朝中期诞生的“京剧”更是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民族声乐的发展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没有中华传统文化本体为依托,声乐艺术就无法被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缺失了其文化底蕴与活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其独特恒久的艺术魅力。

二、地域色彩浓厚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圈更是数不胜数,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各有千秋,这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演唱风格。民族音乐研究者,根据我国民族声乐的这种特点将民歌划分为若干区域,如中原色彩区、东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湘鄂色彩区等等。如豫剧的唱、念语言都有着鲜明的中原地区的方言特征,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豫剧唱词中经常运用到地方的民谚、俗语、歇后语等词汇,语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豫剧很好地衬托出了剧中的人物身份和个性。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我们知道蒙古人民世代游牧,爱好自由,不喜欢受到约束,他们的性格普遍都是直爽豪放,而他们的声乐艺术恰恰体现了蒙古人民的性格特点。如《小黑马》《金色圣山》《火焰山》等节奏自由,情绪奔放,感情热烈,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开阔辽远的内蒙古大草原。这当然与蒙古族世居草原有关。其民歌正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民族的性格和气质。再如另一类北方民歌——山东民歌,它的特点是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洪亮,如:《绣荷包》《沂蒙山小调》《俺村新事实在多》等。山东民歌特点与山东老百姓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山东民歌就是表现了山东老百姓的率直可爱。《沂蒙山小调》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中的“低”采取了加卷舌音的方言来诠释,显得更加可爱,贴近百姓的生活,这些作品在演唱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但却始终把情感看作歌曲创作与表演的主导,强调由情而生,情由心生,依情而唱,依情而落。情感与音乐作品的关系极为密切深厚,它直接影响了演唱水平。情感传达需要表演者用心去诠释心灵,表达感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道:“唱曲应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这就说明了“情”是声音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了“情”,再好的词曲也会空洞无味。例如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在表演尤二姐被害惨死时就以“哭音”表现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沙”( 二黄散板),“哭音”正是他在艺术上声情并茂的表现。他说:“唱时要象游丝百转, 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乎近乎荒调,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荡气回肠,不忍卒听的感觉, 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 他用这种近于荒调的“哭音”行腔来表现人物的痛彻心扉,不能自拔,既含蓄又生动,是真正的悲从中来,以腔动人。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也极具代表性,她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对音乐的热爱与激情融入表演。她演唱的歌曲《红梅赞》就比普通歌手来的真切感人,让人仿佛看到那美丽的红梅花开。《人说山西好风光》就体现出歌唱者对山西,对山西风光,对山西人民的热爱。正是他们这样用心用情、声情并茂的演唱,才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彰显出民族声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字正腔圆,韵味浓郁

字正腔圆是对吐字与演唱腔关系的最简单明确的概括。音韵学家武俊达先生曾说:“字正即指:表意正、声调证、节奏正;腔圆即指:旋律流畅,形象鲜明、刻画精致、词曲扣准”。演唱任何作品,吐字清晰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听众都不能听懂演唱者想表达的内容,就不可能体会到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字正”具体说来就是指在歌唱的过程中注重咬字,同时,还要注重行腔中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如果只是单一地强调每个字的特点,就会破坏整首歌曲的旋律,不能体现其中的美感。在歌唱的过程中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转换,必须要灵活、简单,能够让听众听清表达的内容就可以,不要带有多余的动作和余音,这样既可以将每个字的特点展现出来,又可以让声音富有节奏感,能够很好地将声乐中所蕴涵的情感表现出来。如《我爱你中国》是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赞美, 表达了作者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富裕兴旺的心愿。其中“爱” 要唱得肯定。高潮部分“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要加强演唱力度, 吐字要清要准,只有这样才能将激动的情绪唱出来, 用这样咬字吐字发音方法,才能突出高潮部分的饱满情绪。“字正”是评判声乐的第一要则,而声乐毕竟是一种极富韵律感的表演形式,所以在“腔调”的运用上也必须十分讲究,这样才能传递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以便在某个群体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所以“腔圆”就是第二要则。“腔圆”具体说来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曲调需顺畅而完整,情绪要准确而圆满,与人物性格和身份相符。我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有一段喜儿的著名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这段唱腔中的“恨”和“仇”发声必须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在行腔上需口腔用力,气冲牙关,否则就表现不出歌剧中人物内心悲愤激动的情绪。总之,声音的美从属于歌词的清晰表达,“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文质彬彬,方见其美。”只有基于“字正”的“腔圆”才能顺利传达声乐的艺术内涵,具备完整的审美价值。

五、唱演均重,神情兼备

中国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除了声音美、情感浓之外,还要重视歌唱者的“形”美。歌唱者不仅要用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心弦去带动人的感情,还需要给听众奉上视觉盛宴,这就要求做到“形”美。以我国京剧为例,我国京剧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它形成了“四功”(唱、念、做、打)和“五法"(手、眼、身、步、口)等表演特色和技巧。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曾说过“‘做’就是说以表演为主。表演,不论是哭、笑、惊、喜……都得通过手、眼、身、步、口五法。五法纯熟,功夫扎实,就能有所施展。把感情表演出来了,‘抬手动脚不好看,这也不叫艺术,因为艺术总是不能离开美的。”从这里也能看出表演的重要性,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要与形体表演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神形兼备。如我们在表现蒙古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时,手势的动作常以“定格”为主,这种表现手法可以给观众营造出宁静、辽远、神秘的感觉。另外,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人物也都能在不同的形体表演中体现出来。如我们一提到蓝花花、白毛女、小芹、江姐等艺术形象时,都能大致在头脑中把这些艺术形象勾画出来,这正是演唱者塑造的人物形态与神态印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正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的体现,正是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注重“形”与“声”完美结合的生动展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不但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且极富地域文化特色。作为一种传承中国艺术审美价值的载体,我国民族声乐已经成功实现了“以情带声”的创作目标,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形神兼备,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进行探讨,将更加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设.《试论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J].《艺术教育》2005.3.

[2]王颖.《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J].《音乐天地》2005.8.

[3]金铁林.《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4]严凤.《民族声乐五十年回顾与思考》[J].《音舞广场》2005.2.

[5]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2006.1.

[6]丁义.《透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J].《中国音乐》2005.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