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被“教师教育”所取代,文字上的变化,彰显了教育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师范专业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一样,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师范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合适的教学岗位;与此同时,基础教育,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相对短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确是不容回避的话题。志存高远,却不能脚踏实地;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技能欠缺;热情有余,爱心不足等,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挂在嘴边的话语。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成为高师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2年11月,河南教育学院与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联合申报“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成为首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之一。实验区在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以教师专业化理念和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在一年多的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学习、研讨、实践、修正,逐步探索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引领等功能。毋庸置疑,人才培养应该是大学最原始的职能,也是当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 最早见于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到了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及、论述,但对其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是狭义说,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如此界定源于教育的两大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诸如龚怡祖、阴天榜、杨杏芳、蔡炎斌等学者均做出过相关论述。二是广义说,俞信、李志义等持此观点,认为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各种要素的组合。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隶属于人才培养模式,却又有其特殊性,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凸显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践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大趋势。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含义
师范生“顶岗实习”一词作为学术用语最早见于1992年的《广西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当时主要是讨论专科学生的就业问题。顶岗实习,一般指的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小学一个教学岗位上相应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育实习,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能够按照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标准,履行职责,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
为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起实施新一轮的“国培计划”。与之前的国培计划项目相比,新一轮的“国培计划”,项目分类更加精细,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提出了全新的培训模式—— “置换脱产研修”单列培训项目,并专门指出,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要注重遴选优质中小学作为培训实践基地,认真做好“影子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具体而言,指的是组织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之后,到中小学、幼儿园承担相应教师的职能,原任课教师置换到高师院校接受一段时间专业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是终生学习理念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确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主动参与高师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全面培养,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在职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 河南教育学院的做法
河南教育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有着丰富的教师教育办学经验。近年来,依托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项目,立足学院的办学定位,结合河南省基础教育现状,积极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学院成了专项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确保实验区工作的顺利开展。精心挑选师范教育专业大三和本科大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校内实习活动后,到实验区的龙子湖小学、心怡路小学、九十四中、外国语学校、实验幼儿园等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很快适应并能够胜任相应课程任课教师的全部工作,有较多的机会登台讲课、组织活动、参与班级管理等,置换后的基础教育教师集中到我院参加了研修培训。我们的培训分通识教育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通识教育培训,围绕教师发展成长的需要,选取人文知识、教育科研、信息媒体以及教育法规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学科专业培训,围绕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教研、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评课、小组研讨等形式,让置换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培训活动中,避免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定岗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走进真实课堂、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的机会,参与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纷纷表示受益颇多,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而参与置换研修的基础教育教师也表示,培训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短期的培训充电,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基础教育,教书育人。
我们深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此,在“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我们修订了学院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三年制专科生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7周延长为一个学期,如此一来,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将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定岗实习,改革传统实习的流弊,切实提高毕业生的教学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实习时间延长,校内授课时间必然减少,为此,我们进一步整合公共基础课,调整长线理论课;逐步淘汰相对陈旧的专业基础课;改变以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的局面,公共选修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首次在公共课中增加了有关教师职业规范的课,涵盖教育法规解读、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心理辅导以及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内容;增加了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等内容的课程;同时,对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学科教学法》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新课标解读、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说课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内容与发展趋势,提高他们学科教学方面的理论素养。此外,还尝试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理论讲授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教学技能锻炼的机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模式的实践思索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可以说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学生、置换教师诸方面,开展的好,各方面都能实现共赢,但付诸实践无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容回避,必须冷静地分析和思考,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各方面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为工作开展提供和谐氛围。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实习学生、置换教师要齐心协力,逐步建立强强联合的合作机制。高师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制定实习和研修工作方案;高师院校负责实习学生的安排、置换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习学校的选择;实习学校负责置换教师的安排,实习学生的安排和管理;实习学生要完成校内实习,积极主动投入到实习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置换教师既要做好对应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又要投身研修培训。简言之,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均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保驾护航。
其次,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确保此项工作有稳固的经费保障。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涉及面广、周期性长,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作为保障。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很多事情难以顺利开展。目前,我院此项工作主要是依托实验区进行,大部分开支源于教育厅拨付的实验区费用。一旦实验区建设周期结束,教育厅停止拨款,就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来源,要不改革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有鉴于此,高师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协商经费投入比例,确保稳固的经费来源,保障此项系统性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共同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再次,高师院校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修订完善置换研修培训方案。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纲,着眼基础教育新课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毕业生,最大程度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针对长期以来教师培训方式单调、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等弊端,高师院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商,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与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置换教师的积极性,尽可能使置换研修落到实处,是受训教师受益,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并以研修培训内容、取得的效果,反哺教师教育专业校内教学,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直接体现,有助于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培养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有助于一线基础教育教师解决工学矛盾,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有力推动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2]林 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魏亚琴.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4]吴 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5]吴 彦.系统思考下的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J].成人教育,2007.7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