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油画的意象性——文学论文
“意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也是衡量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形成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文脉之一中国意象油画既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建立一个价值标准,也为中国油画发展建构起一个脉络清晰的坐标系。[1]意象性油画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时代性,是中国当时艺术家本土意识的自省与自觉,它的产生既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语言,也促进了中国油画的自主发展与创新。
一、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的特征
(一)民族性。“意象”来源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是道家哲学思想“意”和“象”的结合。意象油画是指“意”(即人的主观情志)与“象”(即具体客观物象)的交融契合,既是一种“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的微妙状态,也是艺术家对具体物象的理性概括和提炼升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心物交融、主客互渗的境界。[2]在创作过程中,意象油画追求气韵生动,讲求以意构境,最大程度的渗入中国传统人文观念、人格境界和文化心理。中国传统写意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吴冠中将油画色彩的细腻性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审美理想相融合创作出许多色调清新、境界淡雅的江南水乡景色作品,实现了“以意立象、以象立意”,以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意象油画在吸收西方古典技法的同时还融入了中国意趣,在借鉴传统写意文人画的基础上寻求纯净唯美的、近似单色的冷暖关系,从而使画面呈现出单一、简化、朴素且玄化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此外,意象油画还借用中国画中留白、散点透视、书法入画等技法,表现独特的“画外之音”,强调“中国样式”的视觉角度,讲求“笔墨”的偶然性,增添画面的趣味性。与西洋绘画相比,中国油画在创作观念上倾向于性灵与心象的流淌,追求以象征语言来表达“于心徘徊”、“随物宛转”之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融入,意象性油画虽然边界宽泛,但内核却十分鲜明。
(二)时代性。所有事物都是在坐标系的控制下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意象性油画从对客观物象的被动描摹走向主观创造能力的概括和表现。忠实自然并不意味着要真实的表现自然。[3]意象性油画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概括和选取,以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创新与运用。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油画作品在风格上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许多作者运用现代艺术观念,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油画艺术,创作出许多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油画作品。如近年来,江浙沪等江南地区创作出许多充满诗意、追求意蕴、营造意境、意态潇洒、生气飘逸的意象性油画,这些作品在画面上力求以写意手法来呈现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与意境。
二、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的表现
油画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既不同于写实形象艺术,也不同于抽象、印象艺术,而是呈现出与西方油画完全不同的意象性表现。
(一)气韵的意象性。在中国画的笔墨运行中,“气”既指用笔的疾徐、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和枯润,也指画家主观心理与客观物象共鸣瞬间的心理状态。“韵”是中国古代画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用于艺术风格,主要是指含蓄、清雅、超脱之美。自六朝开始,“气韵”既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重要标准和原则。“气韵”既是品画的艺术标准,也是中国绘画的理论范畴,南齐谢赫在画论《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品画的最高艺术标准。追求气韵的生动表达既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所在,由此可见,逼真地模拟自然物象并非中国绘画的根本目的所在,以绘画承载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才是其根本旨趣所在。[4]中国意象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影响,也十分注重对自然物象气势和韵味的把握和表现,追求气韵也成为中国意象性油画的基本精神。
意象油画中气韵的呈现主要是通过笔的动势与连贯性体现出来的。“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画家在创作意象性油画时不仅要深入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美,显示和升华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创作心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借助于笔势,这样才能使作品一气呵成,形成富有生机的整体。
(二)造型的意象性。在造型艺术上,西方绘画注重写实性,讲求科学知识的运用,强调绘画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追求美与真的统一;而东方绘画则注重写意性,排斥科学语言,强调“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形在似与不似之间”,力求客观物象的艺术性表现。“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的独特意象性表现。“得意忘形”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艺术境界,它注重的是对画面意境和整体神韵的营造,表现的既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意象风格和高度自觉的艺术创作意识,也是画家冲淡、超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意象性油画在造型上还体现出“形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征。“似”是指具体的形象,具体到绘画艺术中是指可辨识的与客观物象具有直接联系的内容,“似”注重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和真实捕捉;“不似”是指抛弃自然之象的外在形式,以艺术化的语言来表现客观物象的特征,是画家主观精神的膨胀。在中国绘画中,意象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象不仅是对具象的引申和概括,也是对物象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但这种夸张变形不是凭空而得的,而是在“师造化”基础上的“得心源”,是在不破坏原型客观感觉基础上的变形。[5]意象油画中的意象性造型突破了客观物象的局限,是画家主观情感与事物内在精神本质的融合。
(三)色彩的意象性。油画没有色彩就等于没有特质。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语言对意象油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西方油画以物象在光线下呈现的色彩变化为依据来展现物象空间形态特征。中国传统绘画则反对富丽堂皇的色彩和装饰,追求朴素淡雅和主观意象化的色彩观,追求绘画朦胧而悠长的意味。受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影响,意象油画的色彩不注重对物象外在色彩的真实描绘,强调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和“物我相融”主观意愿的色彩表现,这种主观的、抽象的、具有文化性和精神性的色彩观既能使画家获得超然物外、主客相互契合的境界,也能使观赏者获得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
意象油画摆脱光色限制使色彩表现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意象油画以简化、大量使用黑白色彩、借鉴和移植水墨语言等方式使画面色彩更加纯粹,画面也显示出极强的表现张力。此外,由于意象油画中的色彩摆脱了对客观物象形体的依附,消除了形与形之间因色彩牵连、交错而造成的色彩对形的吸收,从而突破了形的界限,突出了色彩的表现效果,使色彩的自律性得到极大的解放。色彩丰富的表现力与情感表达力量,使色彩在意象油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的价值和意义
(一)思想价值方面。意象油画不仅打破了技巧、材料等限制,引起了许多新的表达方式,而且还使被压抑、被流放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艺术家可以在主体意志的驱遣下创造图式,而不再局限于以客观物象来构造形象,这使得具有物质性和自然特征的艺术符号逐渐升华为艺术家精神形式和主体创造力的神奇表现。
(二)文化价值方面。意象油画拓宽了油画艺术的形式和艺术表现空间。风景画、静物画、传统的绘画技巧、构图等写实性油画艺术已无法满足艺术家情感表达和审美心理的需要,意象油画的诞生不仅为艺术家构造了一个主观的、陌生化的审美世界,而且还使她他们摆脱了传统的绘画主题、内容和写实技巧,使绘画形式的创新、新材料的运用和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此外,意象油画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生命体验,关注绘画艺术的视觉性和审美作用,实现了审美的自觉。
(三)价值观念方面。意象油画在价值观念上放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审美标准,即,基于客观现实的真实和基于古典艺术的优美,致力于表现自我、表现内心情感。油画艺术不再是单一的、唯美的,而是多元的、综合的,用来衡量传统艺术的绝对标准失去了评价功能和意义,因而,意象油画既能够表现优美,也可以表现怪诞和丑陋。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已发展成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观。
意象油画的产生是中国传统“意象”精神与西方油画表现形式相融合而得到的生成动力。意象油画关注人的本质与价值,追求以写意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在似与不似”之妙,注重艺术的情感性色彩、艺术家内在精神与情感的表达,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意象油画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大一统的格局,对艺术本体性和中国油画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意象油画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对世界绘画艺术的丰富。
参考文献:
[1]潘公凯.写意性——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J].中国油画,2005,(4).
[2]高晨阳.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倾向及一般特点[J].山东社会科学,1993,(4).
[3]尚辉.意象江南——从沈行工江南风景看中国油画价值标准的确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1).
[4]洪新发.当代油画本土化思维初探——浅谈中国油画意象表现与审美[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丁琴:论中国油画的意象表现[J].黄山学院学报,2008,(4).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