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墨形式语言的运用——文学论文
一、中国画笔墨语言形态的发展
有笔有墨谓之画。”传神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要求,而笔墨则是中国画造型最基本的技法。[1]笔墨语言在中国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的发展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笔墨语言的发展史。在中国绘画史上,笔墨的运用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笔墨已成为一种表现主题、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艺术语言。[2]
(一)笔墨作为手段的时期。笔墨产生初期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只是作为一种绘画手段存在着。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中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虽然是由精炼的笔墨、流畅圆润的线条和豪放粗糙的笔法勾勒而成的,笔势飞舞灵动,富有节奏和律动,但却无法带给人们强烈的审美愉悦感。东晋时期,人们对书法笔墨的精湛把握深深的影响了同样以笔、墨、纸为工具的中国画,绘画的“笔墨”不仅成为一种艺术语言,也使得笔墨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笔墨的自觉阶段。据画史记载,关于绘画用笔的记述最早出现于东晋南朝。南朝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将“骨法用笔”置于仅次于“气韵生动”的地位,肯定了用笔的多样性之美。东晋顾恺之首创的“游丝描”细腻柔和、精绝无伦,开创了中国绘画完美成熟的线型笔墨。中国绘画中对笔墨的真正重视始于唐朝。唐代王维认为绘画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拓宽了笔墨的艺术表现空间。[3]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用笔变化多端,具有自身韵味,线条已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唐代由盛转衰,中国绘画出现了单用水墨不用色彩的作画方式,笔墨走向审美独立、自觉的历史发展阶段。唐代张彦远提出了著名的“运墨而五色具”的观念,为笔墨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对笔墨作了完整的表述,董源的“披麻皴”、米芾的“米点皴”、李公麟儒雅精致的白描线型等成就了中国画从摹形到写意的转变。元代生纸的普遍使用,则使得笔墨的表现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画开始了从色彩到墨色的重大转折。笔墨的复杂变化为明清画坛笔墨程式的规范和研究奠定了基础,笔墨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笔墨表现走向了笔墨自觉、一统天下的历史阶段,至此笔墨登上了至高无上的艺术宝座。
(三)笔墨的大发展阶段。“书法入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绘画语言的发展。有意识的将笔墨与书法结合起来始于元代,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秀石疏竹图》中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秀石疏竹图》中描绘物象的用笔正是书法线条的组合:幽淡的兰竹使用篆法、挺拔的荆棘使用楷法和隶法、质朴的巨石则使用草书。在这里,笔法、皴法、墨法所构成的笔墨语言已不再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简单模仿,而是像书法艺术一样具有了自身的艺术特质,而绘画中的用笔也由被动模仿的“描”提升到主动创造的“写”,笔法和线型更具审美价值。明清之际对笔墨法则的推崇不仅导致文人画的繁盛,还充分发挥了笔墨挥洒性情、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价值,笔墨作为独立于作品题材之外的艺术语言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二、笔墨形式语言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一)线条在中国画中的抽象性表现。线条是中国画笔墨形式的造型手段和重要表现形式,是自然物象形式化的载体。以线造型既是用笔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基本法则。[4]中国画讲究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基本结构,这就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这既是中国传统笔墨技巧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法。画家的绘画手段是通过笔墨运用来体现的,线条作为一种抽象的笔墨语言符号,既能反映出画家作画时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也能体现出画面的立意和用笔变化。从中西绘画的早期特征来看,以线勾形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进入文明时期之后,西方绘画走向理性,中国绘画则在以线勾形的基础上引入书法的线条意识走向写意,从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姚最的“心师造化”到宗炳的“透视原理”都没有摆脱“以形媚道”的审美意识,抽象化的线条形式成为“心化”自然的主要表现手段。[5]
中国画寥寥数笔,以抽象的线条对自然物象进行提炼概括,表现物象的特征和质感,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念,体现画家的品格和风格,从而使画面摆脱了自然时空的约束。可以说,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是画家对天地、自然、宇宙万物领悟的结果,是画家主客观审美理念高度统一的体现。敦煌壁画《飞天》、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抑扬顿挫的线条不仅高度概括了物象的质量感、空间感和体积感,而且还将静止的衣饰表现的飘逸自然,增添了画面的运动感和力感。
(二)墨色在中国画中的表现。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表现技巧,其理论既深刻、概括、抽象,又浅显、具体、详细,既具有可变性又体现出不可变性,因而,笔墨只能从意、理、法、趣中求之。中国画的画面是以笔墨形式来表现的,这就要求画家不必刻意追求写实性描写,而应当以极简练的写意手法来表达画家的意趣、情感。画家作画时强调“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骨墨肉”、“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等笔墨关系,这是因为笔迹只有借助于墨色才能得以显现,而墨色也只有依赖于笔迹才能得到显露,笔墨相互结合才创造出丰富的笔墨艺术语言,因而,无论是泼、破、积墨等技法的运用,还是干湿浓淡的变化都离不开笔与墨。
中国画用笔以虚实变化的墨色来体现墨色本身及笔墨结合产生的无穷变化。墨法以笔法为主体,笔法以墨法来呈现,二者是中国画的魂魄。水是笔墨运用的核心,水的巧妙运用不仅能使墨色苍润不苦涩死板,笔法表现的秀润圆转,还能使画面表现的更加神趣出奇、多姿多彩,表现墨色的神韵意境。笔墨原为表现自然物象,自然物象都是浑然一体的,因而,笔墨必须与自然形象紧密结合,如若脱离表现物象,笔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墨的变化是微妙的,恰当的浓淡变化会带给人新颖独特之感,但如果浓淡变化过于频繁,则会造成画面花、乱之感,破坏画面的整体性效果。用墨的关键在于“墨则雨润,彩则露鲜”、“元气淋漓幛犹湿”。[6]水的运用实非易事,全在于心领神会,“笔非生活不神,墨非蒙养不灵”,笔内含水分过少行笔涩重,墨色干枯细碎;笔内含水分过多,行笔无痕,墨色萧索寡淡,水分适宜,笔墨无起止痕迹,画面才能产生水墨淋漓的效果。
三、笔墨形式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艺术实践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笔墨的运用与创新也不能违背自然物象的具体结构,否则就是无的放矢。笔墨既能分解自然形象,也能组合视觉形象,要成功的呈现笔墨效果,不仅要注意掌握笔墨的变化,全面把握和分析形象的结构,还要注意内在筋肉与外部形态的微妙关系。笔墨的变化就是形象的构成,形象的结构是笔墨造型的依据,笔墨虚实浓淡变化是形象凸凹的体现,形象的体与面更需要以丰富多变的线条来呈现。笔法概括形体,表现形象和结构的起伏变化,墨法充实精神,以笔取形,以墨随笔,二者紧密结合,方能完整的表现形象。笔墨虽用法不同,但却相互关联,使形体各部的虚实得以协调统一。没有笔墨技法的灵活运用就无法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笔墨的微妙变化需要以造型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为依据。自然物象的具体结构是形成“骨法用笔”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形体体现出不同的形神特征,需要以不同的笔法、墨法、线法和皴擦法来表现其形神和质感,如行笔主要用来勾勒线条、概括形象,具体形象结构则需要以抽象的线条来表现。至于笔墨的虚实、浓淡、轻重变化也应根据客观物象行迹表现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取舍,不能主次不分、结构不明、主观臆造。不明确用笔之道就无法参透墨法之精妙。墨法不具,无法烘托形象,墨之法犹如笔法之能起造型的骨干作用一样,一笔一墨紧密结合客观物象的形神,才能充分发挥笔墨的妙用。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形式语言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观、艺术修养和创作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画的笔墨艺术手法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笔墨作为中国古代画家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最自然的方式,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审美背景和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笔墨语言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而,在继承传统笔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以新的艺术观念、新的艺术材料创造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笔墨技法,赋予中国画新的内涵和意义,成为当前中国画家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舒士俊.水墨的诗情——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
[2]束新水.论传统程式化笔墨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3]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研究与探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58.
[4]王学仲.中国画学谱——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技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84.
[5]姜全良.浅谈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形式[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6]潘公凯.限制与拓展一一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8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