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民族文化的“出圈”传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广西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发展故事,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形成的共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讲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实现民族文化“出圈”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感悟民族团结精神。
一、价值逻辑: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广西民族文化在各类媒体平台“出圈”传播,在媒体报道、视频转发的推动下形成广西民族文化“热潮现象”,在传播内容上呈现“民族风”“国潮味”“流行色”的主要特征;在传播叙事上强调民族文化的历史延展性;民族传统的现代创新性,成为国内民族文化“出圈”传播的典型代表,并成为外界认识广西,了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
(一)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培育了革故鼎新、勇于发明的伟大创造精神,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共同创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广西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也为广西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养分和舞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民族文化始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凝聚人心的共有精神家园,基于两者的内在逻辑,讲好广西民族文化就是讲好各民族间共有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就是传播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创的家国文化。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西要借助各类现代传播载体,挖掘民族文化的育人资源,通过不断扩大民族文化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借助文化传播,让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精神能量全方位滋养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文化传播聚力的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时指出“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国内各大网络平台、短视频推出“沿着总书记足迹看广西”的视频作品,通过视频作品讲述广西民族文化的边疆风情,展现广西人民的团结精神,大量“出圈”的广西民族文化视频成为连接区内外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文化纽带。
(二)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自信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文化深厚价值的肯定。广西以民族文化为新思路、创新推进文化润桂、文化强桂各项事业,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以讲好民族文化故事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以文化传播舞动八桂气韵,以文化共聚描绘民族文化同心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让“五个认同”和“四个与共”的理念深入广西各民族群众心中。例如,广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三个共同愿景”之首,纳入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目标任务体系。此外,广西大力传承发展铜鼓、壮锦、风雨桥等民族文化,展示八桂大地“团结基因”。例如。广西文旅短视频中,主创人员走出既往创作窠臼,以铜鼓、壮锦为“流行文创”,借助现代流行审美,再现千年民族韵味,在视听形式与内容结构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新风貌,这是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的流行密码。再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广西文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视频推广、文旅创意传播中“上大分”,推动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边关文化深度融合,让广西的秀美山水与民族文化共同描绘民族团结的文旅画卷,在文化传播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
(三)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人民的心、各族人民的情汇聚一起,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精神。广西民族文化不是单个民族形成的文化,也不是简单将各个民族文化组合叠加,而是在广西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共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具有民族共性的文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形态,成为广西民族共有的文化传播标识。进一步为文化上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讲好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讲好民族群众团结一致创造美好幸福的故事的内生动力,在文化“出圈”传播中,凝聚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广西民族文化传播作品中的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新篇章提供“根”与“魂”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内容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的叙事内容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形成“出圈”的传播效应,要从广西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共通的价值理念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文化支撑力,呈现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标识的“出圈内容”,彰显广西民族文化既有“形式出圈”的传播特色,也有底蕴深厚的“出圈内容”的加持。
(一)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中的团结故事,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民力量
“叙事乃认知建构,具有不变的意义核心”,传播广西民族文化是在建立共同心理皈依中展现国家认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广西民族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众多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故事。例如,从中法战争到抗日战争,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的历史故事;邓小平、韦拔群、张云逸在广西领导各民族群众开展百色起义的红色故事。讲好广西民族文化中的团结奋斗故事,就要在传播内容上深挖民族团结进步的英雄楷模、历史人物,在传播内容的选取上精细打磨,通过鲜活历史人物故事的传播让各族人民拉近心理距离,形成团结的情感基础,避免民族文化的差异引发的群体矛盾,也让各民族群众从传播内容中了解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是时代发展主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美广西》《记录广西》《广西故事》等节目,其中融入广西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团结故事,从历史追溯到现实奋斗,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营造受众“共在”“共话”的传播空间,以民族交往的团结为暗线,借助虚实结合的场景实现受众主体间性的情感联通,进而展现广西民族团结的精神品格。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基于此,在开展广西民族团结故事的传播,要注重历史人物故事的挖掘整理,现代民族团结的时代声音,以此凝聚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二)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中的融合故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根基
广西文化绚丽多彩,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交融互鉴,广西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品质,精神内核,也保留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广西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通性,在交融中共同构筑起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基于此,文化的相通性及交往性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三江侗族木建筑汲取其他民族建筑技艺,创立自己别具一格的木建筑工艺体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在漫长的发展中与汉族服饰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瑶服文化。讲好广西民族文化中的融合故事,有助于各民族间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交往的亲和力,增强民族间交往的黏性。只有各民族间互相交融,才能从根本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根基。例如,广西文旅厅制作的各类广西宣传片,借助古人穿越的历史视角,穿插故事剧情,以诙谐幽默的创意风格展现八桂大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呈现的繁荣景象,以此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广西民族文化传播新形态。
(三)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中的奋斗故事,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作精神
马克思认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看,各民族的碰撞融合必然产生新的共同体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是党中央对广西发展的定位和期盼,凝心聚力建设壮美广西需要团结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激发广西各族群众建设壮美广西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奋斗精神;是一种镌刻在中华民族内心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传播广西民族文化中的奋斗故事,要善于讲好广西民族文化发展事业中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故事;讲好广西各民族群众携手推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讲好广西各族群众在民族文化发展贡献上的典型故事、感人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形成“内容出圈”效应,让各族群众认同广西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团结协作,携手奋斗的干事创业精神。在文化传播中展现青年奋斗力量,在力量鼓舞中凝聚各民族团结协作精神,实现共享民族文化盛宴的传播效应。
三、实践逻辑: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民族文化“出圈”传播的着力点
新时代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这是不断增强广西群众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民族文化持续“出圈”传播发力点,其核心就是在文化传播中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一)着力营造广西民族文化故事的传播氛围,让民族文化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通过“讲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的方式增强各民族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的心理及情感摩擦,共同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让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价值认同。一是在传播过程中注重践行民族文化平等的价值理念,在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独特性的同时,营造尊重文化差异,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场等活动的宣传报道,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民族文化活动中加深了解,促进交融;三是要加强社会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泛宣传,培养群众正确的民族历史观、民族发展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族文化交融。
(二)着力推进广西民族文化故事的传播影响力,让民族文化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石
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借助文化传播,让各族人民深入了解各民族共有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构筑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体精神的基石。一要强化融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力度,借助微媒体、短视频等群众使用率高的媒体形式传播,在文化传播中增强广西各族群众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二要注重广西民族文化故事传播的内涵,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文化故事,传递民族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三要借助智能化影像传播手段,赋能传播广西民族文化故事。通过IA技术打造广西民族文化虚拟传承人;打造广西民族文化数字展厅、数字展馆,使其成为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云端数字空间场域,在丰富广西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着力塑造广西民族文化故事的传播品牌,让民族共有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标识
广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融合创新,展现出地方民族文化独特的生命力。讲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需要塑造具有广西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凝聚民族文化力量的精神标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为传播广西民族文化提高认可度和传播力。在广西“壮族三月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广西各民族大团结、大联欢的盛会,要强化“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的传播影响力,通过注册文化传播商标;结合时尚达人开展“潮起三月三”传播盛会;利用高校文创优势,强化“壮族三月三”民族节庆时尚文创的融合,以此增强“出圈”传播的效果。
广西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奋斗故事,是广西持续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养分。传播好广西民族文化故事,使其成为凝聚广西各族同胞的精神纽带,必将推动广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增效。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