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
1、建立健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制度
一是建立“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强化人才培养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充分保障专业技能课、实训实习课所占课时比例。实施“课程+考证”的教育模式,建立学生技能学习与专业考证相结合培养制度。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梳理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按照学生课程学习的梯度,明确学生阶段性证书获取目标,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考证为核心,整合技能训练的内容,突出技能训练的重点,将专业技能证书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获得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证书。通过专业资格证书的目标指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检验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二是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建立健全技能大赛普选和培优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技能大赛已经在赛项、赛制、技术参数、评分标准等各方面渐趋科学和完善。目前,技能大赛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最有力的检验,也是促进学生强化技能训练的推进剂。职业学校应该以技能大赛为引领,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制定校内技能大赛的实施方案,明确技能大赛组织领导、推进时间、选拔制度、集训制度、奖励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提早动员,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了解技能大赛的意义和要求,及早树立大赛意识,确立大赛目标;在教育教学中,以大赛项目要求、技术参数等引领和规范日常技能教学,并开展经常性的技能训练和指导;在校内技能大赛中,要保证全员参与,大赛覆盖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大赛了解自己技能掌握的情况,明确今后技能训练努力的方向。
三是建立和完善专业社团活动制度,将技能训练融入学生的日常业余活动。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技能训练还必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需建立和完善专业社团制度,引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学习实际选择参加相关社团,每个专业社团配备至少两名以上的指导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技能练习与竞赛、专业理论与知识交流与研讨、到企业的专业调研或体验活动、专业志愿实践服务活动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活动中,技能得到了提升、兴趣得到了培养,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四是建立和完善实习指导和检查制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学校需从“三个系统、三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三个系统”即实习学生系统、实习企业系统、学校教师系统,“三个层面”即班级管理层面、系科管理层面和学校管理层面。在实习学生中组建实习小组,选定工作能力强、有集体意识和责任心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管理、与企业的沟通、及时向班主任反馈信息;与企业合作,为每一组实习学生确定1-2名企业技术骨干或中高级管理者作为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技术指导、行为引导,定期与学生所在系科进行沟通反馈;在学校方面则需为学生所在的企业派出一名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学生实习的跟踪管理和指导,学校实习就业部门建立网上实习动态信息交流,并每月就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形成过程性评价资料。
2、培养一支专业技能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努力打造专业大师队伍。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从学校走向教育教学岗位的,对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理解、行业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都有待于在实际专业锻炼中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要建立专业教师暑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和检查制度,要求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把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定期开展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对排名前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培养并推荐参加省级乃至全国技能大赛,对排名末位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和强化培训。要引导和指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实际应用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是重视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努力建设专业名师队伍。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教师除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小组竞赛、个别指导、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协同参与学习,分解重点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提升课堂教学实训的效果;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将职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入技能教学、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兴趣的激发、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心理品质的锻炼。实施“名师工程”,根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技能水平、科研能力等,开展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等星级评选活动,对每一个星级的教师在校内津贴发放、进修晋职、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予以优先,在校内形成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三是注重外引,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的行业技术专家或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请他们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技能训练的开展,请他们参与校内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研讨交流,请他们经常性地为学生作专业讲座,使之成为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社会最新用人要求的窗口,成为教师深入接触企业,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桥梁,成为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的纽带。
3、突出核心专业素养的培养
所谓核心专业素养是指完成专业活动以及谋求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要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突出核心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个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方法和途径。
二是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引领、职业行为的规范、工作态度的端正、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鼓励。为此,要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专业大力推行“项目式教学”;电气自动化、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旅游管理、商务英语专业推行“情景教学”;电子商务、商务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医药卫生、机械工程专业推行“任务驱动法”等,在技能教学中推行“双百分”(即技能+素质各100分)教学,在技能教学中融入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是要改革和完善评价方式,要以学习者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改一次性评价为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性评价与素质评价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评价的比重,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方面强调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既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又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对行为表现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包含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表达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热情和纪律、诚信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改变单一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特别要注重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结果的确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