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基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龙立华来源:《现代企业教育》日期:2015-01-06人气:1077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社会中各项事业都应随之进行一定的改革。教育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基础理论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指导着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就必须重视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

一、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内涵

(一)教育的基本问题与矛盾

    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和矛盾的研究。就教育基本问题的范围而言,业界并没有标准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那么在范围不确定的条件下,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就需要明确教育基本问题的本质,首先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一般就是研究项目的根本问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纲领性,根本性就是其变化与发展同样会影响到其他相关问题;稳定性就是其随着教育的诞生就一直存在着,且不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纲领性就是其抽象层次较高,教育学中研究理论基本以其为基础。故而,教育的基本的特征就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具有贯穿性,涉及教育的始终,即使时代改变和教育改革等其他变化也不会导致其消失或者淡化;第二,具有教育普遍性,不只针对教育中某领域的问题。同时,不管是基础还是高等教育,抑或是职业还是民办教育等,都拥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而言之,教育基本问题就是具有贯穿性、普遍性特征且对教育起着决定作用的问题,其中关系问题也是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组成部分。

    矛盾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基本万事万物都会存在矛盾,教育业同样存在矛盾。教育基本矛盾也是教育根本矛盾,与基本问题一样,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此外,还规定了教育发展过程的本质矛盾。教育中包含了各种要素,其自身会随着不同变化而发展,不同要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影响,正是要素中的矛盾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为了了解教育发展的根本态势,教育基础理论就应掌握教育基本矛盾。故而,教育基本矛盾就是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和决定性的矛盾。

    认识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矛盾,相当于了解教育基础理论的总体的世界观内涵,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保证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是以哲学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哲学的阐释,其研究对象就以哲学教育中的哲学问题为主。教育基础理论就是从教育的内在本质研究哲学问题,并构建了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系统,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删选和应用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教育的研究方向和结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但是,教育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最为基础的前提条件,而教育的对象离不开人,因此,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就不能进行方法论的直接应用,应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并且,可以结合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借鉴那些成功和科学的方法或者成果。

二、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

    教育基础理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将教育的现实进行了抽象的表达,以理性的视角审视着教育领域和改革,并推动着其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地完善,形成重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辨析了教育的本质论

    教育的本质就是规定教育的内在意义,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关于教育本质研究之初,大多数研究都将教育的内在本质视为教育的根本属性。与各种理论学说结合之后,比如社会学理论、生产力理论和双重属性理论等,最终教育的本质定义为按照社会相关人才的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不管教育具备多少属性,其本质上就规定了育人的活动。换言之,教育的育人的本质成为区别其他社会活动。辨析教育的本质,其意义就是便于确定教育的本体方向,认识到教育是什么和应做什么,有助于人们就教育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控,为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标准。

(二)确定了教育的功能论

    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类,即本体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就是教育自身拥有的责任和效应,社会功能就是教育通过本体功能为社会带来的促进能力。功能存在正负之分,教育功能也同样如此,教育的功能论正是突出教育的正功能,让人们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三)成立了教育的先行论

    教育的先行论就是确定优先发展教育的内涵,就纵向发展而言,社会投资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适当地进行超前投入,也就是教育的投入要合理地超过现阶段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状态;就横向发展而言,相比于社会中其他行业发展,教育要进行优先发展。先行理论的提出,促进了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提出,为国家制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体现了教育的素质论

    教育的素质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也象征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严重束缚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也就应运而生。素质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旨在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德智体美教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正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了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色和现状分析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色

    汉语言文学教育承载及展现、传播人文精神风貌及提高全民族整体与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在我国,汉语言文学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主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学习将中外优秀及其遗产传承下来。按照专业的角度来讲,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人事等工作,并具备专业人文素质的人才。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教育的实用性已经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而实用性教育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追求的目标。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性并不是直接体现在实际应用方面,而是体现在对社会上的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进行收集或选择的能力的方面,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其并不注重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加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但是,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到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并积极与社会需要,适当转变与创新的时候。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

1、课程教育理念模糊

    要想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师就必须要能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对其课程教育的理念都很模糊,难以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或大方向。故而,汉语言文学教师无法根据教育理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

2、课程结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大方向主要是建立经济实用的课程体系结构。但就目前为止,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尚未建设形成一套完善、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进而导致学校的整体课程教育效益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始终难以提升。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紧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教师的科学课程结构观念,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升级课程内部结构,从而发挥出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效益。

3、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相当一部分汉语言文学教师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与进步,提升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研究加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等,从而为学校的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的教学经验与策略。但是,在这些理论研究中,有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成功的付诸于实际,也就是说无法检验理论的可行性。相反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故而这些理论很难取得显著的教学实效。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并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从教学中来,又到教学中去的。

4、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是直接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施者,可见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逐渐丧失了对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更新,自身教学思想落后。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气氛压抑、沉闷,造成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此外,还有的教师的教学技能相对落后,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不会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

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方法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

    无可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其核心能力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加强汉语言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以及实践体系上面下功夫,进而实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具体来说,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当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以及学科知识都作为基础,围绕着“读写教”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将原有的传统课程体系打破,构建跨领域、综合性和有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和课程之间、培养目标和强化课程之间联系起来。

2、全方位、立体化构建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作为理论的运用平台,实践课程是汉语言知识理论化的转换载体。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中将实践能力和课程体系两手抓,促进二者能够达到一个契合点和平衡点。同时,积极构建符合实践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将时间组织机制的构建纳入时间课程的改革中。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应当尽量满足多元化的内容,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作为一个承载我国传统语言、文字文化的专业学科,是我国教育教学中较为主流的学科,是其提升我国公民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究其本质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加强其应用型实质上就是促进汉语言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学科实践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应用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汉语言文学中囊括的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进行优化和精简。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其次,在强化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将实用性作为教学改革的引导,确保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能够提升自身“读写说”的能力。最后,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口和动脑,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积累起来。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审美教育

   韩红与韩文学教育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庞杂多样的文学作品,二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恰好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是因为无论哪种文学作品都含有著作人的思想浓缩。因此,这些主题亦或者思想对于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材、文学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审美因素的挖掘,引导学生鉴赏美学的过程中加强审美情感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文学之美。其次,注重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选取,尽量选取一些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汉语言学习作品的兴趣构建自身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文学作品的内在,将其内涵解读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辨析真善美和假丑恶,最终通过艺术熏陶进行艺术审美。 

结束语:

    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并赋予教育的时代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关于汉文学的专业核心能力,增强汉文学方面的审美素质。同时,随着社会现代化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更注重应用性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林丹,马健生.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作用方式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

[3]陈黎明.对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有关问题的检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06).

[4]王振存.论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5]王北生.当代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之系统思考[J]. 中国教育科学,2013,(03).

[6]柳海民,王澍.重大成就: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3,(02).

[7]李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建设,2014,(12).

[8]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9]王翠叶.汉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回顾及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5(01).

[10]张玉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S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