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育论文
自2005年我校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调整以来,我们不断充实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对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优化和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动物科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吉林大学是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根本任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教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统一。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和学院教学、师资条件及长远建设规划,我们把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和谐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动物科学人才培养的业务要求
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修业年限设定为4-6年,主要学习现代动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实验动物教育和动物实验技能的科学实验训练,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及一定的教学、科研、开发与管理能力。
1、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能顺利查阅外文书刊和专业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掌握一门以上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系统掌握动物生理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遗传育种学、繁殖学、营养学、动物感染病学、实验动物方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3、熟练掌握现代动物育种、繁殖、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动物资源调查、种畜评估、繁殖技术、繁育体系、饲料生产和加工、日粮配合、牧场设计、动物生产管理、卫生防疫、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法与技术;
4、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跟踪畜牧产业及相关学科发展趋势的能力;了解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畜禽生产的规划、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5、了解畜牧生产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三、动物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
(一)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或动物生产的执业畜牧师;
(二)从事宠物或经济动物饲养的动物营养师;
(三)在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工作的动物防疫检疫人员;
(四)在科研院所从事畜牧兽医的科学研究人员;
(五)在内外饲料企业、进出口贸易公司、产品开发营销等行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才基础。
四、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是: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吸收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成长。
(一)全面和谐与健康人格的塑造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加强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为特色的普通教育,建立体现选修与必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兴趣相结合的普通教育课程体系。英语、高数、化学等必修课程达1200个学时,占培养方案总学时数的50%,哲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经济与管理、方法与技术等大类选修课程至少要选修160个学时,以确保文理兼融,科学与修养兼备。
(二)创新精神与个性特征的培育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一是打破学院壁垒,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课,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增加前沿性知识讲座,交叉综合性课程,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三是转变教育方式,制定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四是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五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宽厚基础与国际视野的并举
重视基础教育,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基础课程教学不断线、英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教学不断线、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线。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要让学生熟悉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熟悉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能够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国际理解,并以不同的身份代表各自的利益探讨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旷远,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学院要与优势明显的海外高校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每年与国内高校交流学生10-20名,与国外高校交流本科生5-10名,并且交流时间不得少于一年,以达到第二校园经历,增加国外高校培训经历。
(四)实践能力与研究思维的训练
各种实践活动要力求多样性,使不同特长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参与,要与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充分体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型的转变。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建立高水平大学生实习基地,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
五、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面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能力构成、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全过程。
(一)区分更具合理的课程模块比例。四年制动物科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占70%和30%。其中普通教育课程为50%,学科基础课程由25%调整为30%,专业教育由的30%调整为20%。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门数,选修课程由的25%调整到40%。,开设课程学分数不得少于最低选修学分的确150%。
(二)把握更具科学的学分设定。 周学时数应在20至24学时范围内。按照理论课程16学时/学分、实验课程32学时/学分的标准,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总学分为15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为30学分,人文课程选修不少于10学分,课外培养8学分。
(三)加大课程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其他涉农专业打通《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普通化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普通教育课程;《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重在听说专项训练,《专业英语》覆盖专业领域。把《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产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等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动物医学各论》,《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诊断学》整合成《动物医学概论》、删减《草地资源学》、《草坪栽培技术》、《鱼病学》等重复课程,增开了《分子克隆与细胞技术》等交叉综合性课程;理顺了课程关系,合理衔接,避免了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科学设计和安排校内外实践环节,把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共同实践环节和专业实践环节两大类,其中共同实践环节占30%,专业实践环节占70%。实践环节不以学时计,以活动开展所需周数计。把《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纳入实践环节,使实践环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把学术报告与交流、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纳入课外培养计划,使课外培养不少于8学分。近几年,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深受广大科研院所的欢迎,每年推免研究生的比例都保持在15%左右,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接收该专业免试研究生约5%。
(五)促进海外智力引进。学校规定:晋升副教授、教授的教师必须得有1年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新引进的教师必须有海外培养经历。为此,每级部门均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海外学术交流积极创造条件。拟定最低派出量,每年至少派出10名教师;学院每年至少邀请5名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学院把留学生工作作为提升和表现作为我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每年接收日本北里大学本科生针灸技术和中药炮制短训,常年承担马来西亚、新加坡、赞比亚等国家本科和研究留学生的培训,学生海外经历的指标每年基本达到招生规模的10%,有力地促进了智力引进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岳松,尹德志,何红,等.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6-77.
[2]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章程[R].校党发〔2006〕18号.
[3]邵平,浅议实施弹性学分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5):40-41.
[4]张晓文,缪昌美.试论大学生个性塑造与创造力的培养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2(4):86-89.
[5]吉林大学农学部教务处.农学部关于修订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EB].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