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体现民俗活动文化价值的研究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作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门类,是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其核心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把握。民俗摄影以其直观性、真实性、记录性和瞬间的永恒性,科学地把现存的和即将消失的民俗活动中的有形文化生动地加以记录,并以很高的可信度再现历史,为民俗研究提供大量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对于延续与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民俗摄影师要把民俗事象拍得有文化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要把着力点放在民俗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及其史料研究的意义上,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上的震撼只会凸显内容的空洞。琼斯母亲摄影文献奖的获得者黎郎说:“摄影的最高档次应该是文化遗产,是它的文化价值。”正是这种文化价值的体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从事民俗摄影,才能真正留住读者们的眼球。所以,民俗摄影中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体现得越丰富多彩,民俗摄影作品的价值也就越高。
民俗摄影师要如何才能创作出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呢?
一、提高民俗学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增强民俗活动文化价值的选择力
民俗摄影师不仅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摄影技术进行创作,而且要在几幅、几十幅或者几百幅作品中展现出被拍摄对象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民俗摄影师具备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如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传统文化知识等。
(一)选择具有文化价值的拍摄对象
民俗摄影师要通过学习更多的民俗知识使自身具备文化判别意识和辨别能力。由于经济利益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伪民俗。这些伪民俗有的是在当地原有的民俗基础上再照搬其它地区的民俗形成大杂烩,有的地区甚至是直接创作出子虚乌有的“民俗”来混淆大众的视听。伪民俗是没有文化价值的,如果民俗摄影师都不能辨别民俗事象的真伪,那就完全无法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了。
(二)挖掘民俗活动文化价值的精华
在进行拍摄时,民俗文化的传承又大多数是借助民间的迷信和节庆活动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民俗摄影师从这些民俗事象的表象中剥离出蕴含民俗文化价值的精华部分,通过对所拍摄对象的形成以及消亡的整个过程的深刻研究,把目光聚焦在民俗事象的演变上,才能创作出有针对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民俗摄影作品。
综上所述,民俗摄影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民俗意识和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把民俗摄影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个真正合格的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一个有学问的摄影家。
二、深入民俗活动地区实地考察拍摄,努力挖掘民俗文化活动独特价值
调查被拍摄民俗事象的传统文化背景,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证考察是民俗摄影师必不可少的工作。出发去民俗地区之前,摄影师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如关于该地区的文化书籍,从而对拍摄对象有一个初步了解。到达民俗地区后,可以走访当地的长者和智者,有意识地考察该地区人类群体在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生存方式、社会风习的特征。在拍摄民俗画面的同时,需要通过悉心的观察和了解,用文字记录被拍摄对象,使照片具有传播和保存价值。这些对于真正把握该地区的民俗十分重要。
民俗摄影师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需要历经数次考察才能完成调研工作。民俗摄影家刘启后,长年从事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记录、抢救、保护、研究与传播工作,在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滩头年画等民俗文化的抢救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三十多年。刘启后跟踪采访隆回花瑶这个古老瑶族部落,先后300多次自费深入偏远闭塞的瑶寨考察,他说:“我从民间底层走出来,民间文化一直在我的身边,从一开始的猎奇到逐渐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珍贵,感慨其消亡速度之快,上升到将保护民间文化作为我的责任,并发展成为毕生的爱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其中困难重重,若吃不了这份苦,最好别走这条路。”
三、运用不同拍摄形式和手法,多方面增强民俗文化价值的表现力
(一)参照比较,发现民俗事象的差异性
民俗事象的文化价值是由它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所以,摄影师必须发现民俗事象的差异性。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广泛,民俗事象差异性直接体现在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背景上,例如,中国的建筑各式各样,北京的四合院、徽州的民居、傣族村寨等;中国的服饰各有千秋,苗族服饰华贵、藏族服饰厚实等。因此,我们要将某一地域、特定人群与其它地域、其他人类群体相互参照和比较,找出被拍摄对象的独特之处,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抓住民俗事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民俗摄影作品。
(二)用特写等形式表现细节
用特写等形式拍摄就是重点表现反映民俗事象的最小组成单位,如细微末节、局部特写等等。民俗事象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其范围极其广泛。远景和全景拍摄虽能留下整体的印象,很难产生深刻又准确清晰的认识。然而,深入细致的摄影能生动地反映民俗事象的细节和特征,更能使读者们对民俗事象形成具体记忆,这也体现了民俗摄影的生动性原则。
摄影师陈俊东在组照《即将消失的傣族传统纹身》里运用了以局部特写的手法拍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身上的传统纹身,鲜明、准确地表现出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
(三)采用专题表现形式
民俗专题表现是指摄影师通过系列的专题图片对某一民俗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展现和深刻的诠释。这种紧抓民俗摄影完整性原则的表现形式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最有研究价值和说服力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俗摄影师采用专题表现的形式来拍摄民俗事象。因为民俗是个系统性的文化现象,一般情况下,孤立的一张照片只能表现民俗事象的某一视角、某一层面或某一过程,一般难以使人产生对该民俗完整、系统的认识。这种对民俗事象片段的认识谈不上将民俗提高到文化的高度来理解。民俗摄影完整性原则体现在专题里是将民俗事象的过程较完整的摄入镜头,把握民俗事象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并配上一段描述民俗事象的文字来更好地发挥专题的力度,这也是专题表现形式的优点所在。
摄影师徐鹏拍摄的《乡村货郎》正是以专题表现的方式给读者们完美地展现一位乡村货郎一整天的生活,并且配上他亲自为此专题撰写的文字,图文并茂的表现更是让读者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徐鹏写道:“乡村田野上货郎的鼓声唤醒了乡村的寂静。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叽叽喳喳汇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花布,与货郎讨价还价,孩子们围绕着货郎,拥挤着、尖叫着、欢呼着……一根黝黑的扁担,一头担着乡村的朴实,一头担着孩子们的欢笑,这就是乡村货郎,小小的一面鼓,敲响乡村的朴素和农家的愿望,也敲响着乡村浓浓的乡情!”
(四)通过纪实性摄影手法来客观、真实地反映民俗事象
民俗摄影的纪实性原则要求摄影师不能去干预和摆布被拍摄对象,更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民俗事象中,而要真正地尊重被拍摄对象的客观状态。因此,民俗摄影师拍摄时要力求民俗事象的朴实无华,不能歪曲、改变和创造,对其文化意蕴不能主观附加,要慎用创意、象征、抽象、印象等摄影创作方法。这是对民俗事象最简单、最基本的记录手法。摄影师徐勇拍摄的《胡同集》画面简单直接,不经过主观地处理,直入读者们的眼睛,真实地把民俗事象简约地展示出来。徐勇说:“让它们自己说话,告诉别人曾经有过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结语:
生活习俗和观念的变化使得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在不断地消亡,用相机记录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是民俗摄影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摄影师穷尽一生也不能拍摄完所有的民俗。所以民俗摄影师要追求被拍摄民俗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着眼于民俗文化的本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发掘抢救、拍摄整理和保护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保留珍贵的视觉档案。
参考文献:
1.齐太平.民俗摄影的审美文化意义和表现方法[J].池州师专学报, 2005
2.谭巧勤.关于民俗摄影的考察与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马有基,吴泳.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年12月 第7卷第4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