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台出精品节目有“三招”——贺州电视台送评作品的体会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套用到地方电视台创作精品节目的过程也同样适用——地市台从来不缺少好作品,关键在于如何探索和创作。
近年来,贺州电视台着力推进宣传创新和作品创优,在2012年度和2013年度都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2013年度有一篇电视长消息作品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代表广西参加了中国新闻奖的评比——这创造了贺州电视台建台25年来的历史。贺州电视台节目创优取得的好成绩引起广西业界同行的高度关注,甚至被评价为“贺州崛起”。
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人口不多、地域不宽——全市仅有230万人口,辖三县一区和一管理区,是广西的“省尾”,在广西的综合排名常常靠后。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贺州电视台的规模也相应地受到限制。全台共有员工80多人,除去办公室、技术等岗位人员,真正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人员不到50人,而新闻采编的人员也只有约25人左右;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出色地经营着本台的5个自办栏目,在较低的平台上也创出了一片有自己特色的精品创作之路。这其中有三点经验值得与大家总结分享。
一、提前谋划,精心准备
贺州电视台在2007和2008年曾经连续斩获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参评作品就难有成绩。
未雨绸缪方能决胜千里。2012年初,贺州电视台认识到,在广告经营、电视剧播放等方面是无法与大台相匹敌的。小台应该有小台的特色,小台也可以有大作为。明确提出要发挥这支新闻采编队伍的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作品创优和送评工作上打个“翻身仗”。从年初开始,要求人人都有创出好作品的意识,积极做好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的储备,力求精益求精。
首先发力的是新闻部,在例会上组织大家收看点评《新闻联播》和《广西新闻》中的重点稿以及本台播发的相关稿件,使新闻例会真正成为大家进行业务交流和思想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们还提出开展“月学”和“夜学”活动,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培训,抽时间开展“夜学”,提高编辑记者的业务水平。此外,他们还调整了每天早上的“编前会”流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甄选素材和线索。
精心准备的过程也是记者提高业务水平、打磨精品的过程。业务提高了,好作品就有了。贺州电视台在2012年度选送作品时,新闻部20个记者就送来了将近50篇作品参与竞争。
二、突出重点,全力以赴
创作好的作品离不开前期的精心策划和得力组织,更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团队作战。特别是一些重大选题、重点题材或突发事件等,更要单独立项,组织业务骨干策划和采制,甚至调动全台各部门集体联动。
贺州电视台的具体做法是:
(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阐释了做好宣传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贺州台在出精品节目的过程中也遵从着这一标准。在每年年初召开创优选题策划会,制定创优指标,确定重点方向。比如,本台在2012年度的新闻短消息一等奖作品《警察乱停车 谁来开“罚单”》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记者在采访其它新闻的途中看到一大排警车未停放在规定位置,导致车辆拥堵和行人不便,而警察却在车里闲聊;交警对其也视而不见。敏感的记者马上意识到:这是特权思想在作怪!于是采用记者出镜和现场采访违规停车的警察的方式快速成文,狠批了这种区别对待的特权思想,对公权力的监督提出了看法。这也正契合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大背景。
再如,电视新闻《贺州“村长讲堂”办得好 县长把农民的想法当作宝》讲述的是干群之间的换位思考,以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少施化肥种“绿肥” 绿色有机农业新盼头》说的是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尝试;《贺州推行农村社区幸福院建设 开启农村养老新模式》说的是如何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计划总供养和看守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顺应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层面入手。
(二)微观突破,以小见大
对于一些小的新闻事件或者小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达到反映社会大问题的目的。例如,同时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和广西广播电视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我台作品《阳洋: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新闻现场》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由于牺牲的是一起从事新闻采访的同事,是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因此本作品颇具感染力,新闻画面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每一位同事都希望能让这篇新闻成为阳洋同志的纪念,因此从采、编、播甚至技术等环节都格外用心,同事们更希望能把这样一个爱岗敬业新闻同行的光辉形象树立起来并号召大家学习——他正是新形势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
再如,《产妇客车产子 “助产姐”挺身相助》《贺州:孕妇被洪水围困 及时营救产麟儿》等,都是通过一些小的新闻事件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其它作品如《“河长”上岗治水 河流重现碧波》则由贺州贺江水被污染切入,由点到面,说明整个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深入到规范化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上述获奖作品都是在本台领导的统一指挥下,调配精干力量,在出精品、要获奖的动力下,全力以赴所取得的成绩。
三、机制保障,激发活力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需要全局性的团队协作,涉及面广、牵动范围大、时间跨度长,为此,必须要在队伍建设、资源分配和节目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创优激励机制,为精品节目的出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对于精品新闻节目的创作来说,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素材整理,采访拍摄和稿件撰写,以及高质量的后期制作和包装才能完成。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其中领导的高度重视具有重要作用,形成出精品、求公平的氛围,并进而形成一套制度和机制来鼓励和保障精品节目的创作。
贺州市制定出台了《贺州市广播电视精品创作扶持暂行办法》,对国家级、自治区级、贺州市级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分别实行精品创作专项经费扶持,确保了创优出精品无后顾之忧。同时还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员工培训教育力度,形成“创优出精”“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在一系列措施的保障激励下,全台业务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2012年度和2013年度送评作品连续出现喜人局面, 2012年度和2013年度分别选送了17件和28件作品,获奖率分别为82.35%和71.42%,获奖等次包含了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门类涵盖了新闻消息、专题、纪录片、电视文艺、公益广告、播音主持等类别,获奖作品总数和一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均位居全区各市前列。其中,贺州电视台社教栏目《客家》和新闻栏目《贺州新闻》《今日报道》在年度创优中还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贺州新闻》还荣获2013年度全区电视优质节目银奖。
在新阶段,贺州电视台作品的质量之高、获奖面之广、获奖人数之多,是贺州台建台以来前所未有的。
结语
出精品电视节目是一个需要长期准备与努力的过程,有成功也可能失败,获奖与否并不能证明努力的过程。但我们的记者必须始终要保持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一个优秀电视作品的产生无不包含了艰辛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出好作品、求精品应该是一个电视台不懈的追求与努力方向,这对一个地方小台来说,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这个台业务水准和专业品质的呈现。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