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

作者:王琳琳来源:《视听》日期:2015-06-28人气:5370

“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当前反映社会环境最重要的群体之一。人文关怀的理念要求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这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义务。因此,媒体在报道有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时,要正确处理媒体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使人文关怀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媒体人心中,同时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媒体应该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监督机制,切实反映“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以帮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好,使社会各阶层得以平衡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于1984年2月创办,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其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其内容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被读者视为媒体的良心之所。《南方周末》曾提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办报思想,其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报道的权威性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一、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对象与报道议题选择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南方周末》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可以发现,报纸中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对象主要有:关于农民与农民工的报道占了绝大多数,有39%的比例之多;对于灾民和难民的报道占到13%,对权益被侵害者的报道占11%,对低收入生活困难者的报道占11%,病残者占9%,老人和一些未成年人占7.5%,打工者占6.4%,无业失业者及其他占3.1%。
在《南方周末》的报道对象中农民与农民工居多,这与我国当前社会中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现状相吻合,与其相关的耕地、社保、婚姻、工作等话题都是报道内容。此外,地震、矿难、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以及低收入生活困难者等等,都是其重要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
通过分析近年来《南方周末》对弱势群体报道的议题可以发现,弱势群体报道的主要议题为生活状况、批评、维权、灾难和遭遇或不幸,这五项主题占弱势群体报道的65%;另外还有关于政策、就业、教育、社保、犯罪、文化和医疗等等相关议题。这反映出在《南方周末》所代表的生活精英视角中对于权益、现状、遭遇的关注,尤其是体现在从政策角度分析弱势群体遭遇之因。此外,在报道中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精神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南方周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是较高的,它与党报相比,少了政策宣传性,与都市报、晚报相比,则多了深度、客观与理性。
近年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针对弱势群体建立合理完善的报道模式仍是未完成的艰巨任务。社会应继续将重点放在对弱势群体地位的媒体报道,报道有待更科学地改进和发展。

二、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策略分析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及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媒体正视弱势群体、努力营造良好空间、使记者坚持正确的报道方针,还需要克服政治的干预和市场的牵制以及社会环境中其它不良因素的制约。要正视弱势群体的存在,并为其正确呈现形象营造空间,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媒体在实践上的努力。
(一)提升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指数
新闻报道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势群体在报道中保持尊严,让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发出来。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权和特别的关注,是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如何改善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指数呢?
1.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常态化
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不能依赖于政策调整和突发事件的推动。媒体应该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的合法权益获得社会的普遍关注,充分维护和保证弱势群体的各方面利益。
2.避免将弱势群体标签化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弱势群体的新闻时,不要使用过分煽情的标题。同时,媒体报道应该避免把弱势群体中个人的或者极少数人的不道德行为,扩散到对整个弱势群体的污蔑;当需要受帮助的弱势群体直接当面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新闻媒体应该考虑他们的自尊,不要公开他们弱势群体的形象,尽量避免公开他们的真实姓名,要打马赛克或者用化名。
《南方周末》的记者在进行此类弱势群体的报道时的做法就值得其他同行借鉴。
例如,当他们采访申请了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时,由于被采访者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依靠助学金的支持完成学业的事实,在采访中也不愿露脸,记者就通过电话采访,处理稿件时采用化名,尽量隐去某些个人信息。媒体在处理这样报道的时候就应该特别谨慎,并适时地询问被采访者的感受。
3.为弱势群体保留表达空间
为弱势群体保留表达空间,使他们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比如在报道农民工追讨欠薪的事件时,新闻记者应该保持平视的眼光,避免以社会精英的身份高高在上地采访,从更多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了解农民工讨薪的苦痛。
(二)新闻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媒体正应是人文关怀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媒体更应该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新闻报道中,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选择焦点,关注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理性思考
媒体报道应该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以最后能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激化矛盾。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应该树立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做有责任的传媒人。任何不负责任的报道都有可能使问题恶化,从而背离解决问题的初衷。
2.关注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有担当的媒体要关注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生活,将新闻报道的视角真正延伸到那些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小人物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在给新闻读者带来触动的同时,弘扬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今天,对弱势群体及小人物命运的报道,就是让我们看到有良知的中国人,即使他们人微言轻,但是依然在为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而努力。
3.敢于自我批评
鲁迅说:“敢于自我批评是一种美德”。媒体面向的是社会公众,但是偶尔也会犯错误,如果能够经常批评自己,是媒体极为重要的品德之一。然而在今天,“批评难”仍然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自我批评越来越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弱势群体的新闻采编与报道,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关怀和理解。在新闻报道中,虽然关注的重点是弱势群体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也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反映出新闻工作者对弱势群体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另外,就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而言,《南方周末》弱势群体报道的广泛影响和权威性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因素,遵循全面、客观、平衡、公正原则来实现的。这证明了对弱势群体报道能通过改进、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真实,实现其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其它同类媒体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和清,向荣,高万红.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的介入[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2001(05)
4.周正昂.走向主流:浅析社会新闻报道视角的深化——以《南方周末》一版新闻为例[J].新闻记者,2004(0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