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下的不同人生价值体现——读《人到中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窘态均有耳闻,工作的辛苦和实际生活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生活的窘态挑战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一面是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一面是极为迫切的生活所需。《人到中年》则也就是在这一复杂思绪中产生的,借助于主人公陆文婷,将当时知识分子付出和收入的不成正比真实体现,同时也借助于此真实呈现在自我身份和社会价值冲突下的矛盾。本文则也就于此展开论述。
一 、无法摆脱的社会服务意识
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千年封建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其人格信仰往往被设定在报效祖国、“鞠躬尽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塑造与人格修养下,对于自我意识,通常则处在盲点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西方思想解放为代表的人权主义概念传入,知识分子对“自我”逐渐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在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中,大量西方知识的引入和“打倒孔家店”的客观影响下,寻求自我价值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广大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时代主题。然而,由于国家社会环境的不安定,动荡、战乱频发的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分子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推翻长期压榨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为早日建立起独立、民主的共和国而奋斗,这些急迫、冷峻的历史现实的裹挟、诱导和逼迫下,富有爱国精神的知识分子纷纷参与到波澜壮阔的群体性行动中,他们将早日带领普通大众脱离水深火热的境地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理想、民族、民权成为那一段时期内最为流行的话语,相比之下,个人的人权、人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尽管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为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个人价值的体现与表达,然而他们微弱的影响实在是难以在社会上掀起一定影响力的思潮。新中国成立后纯理性的思想就显得更加铺天盖地,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敌视,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纯洁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政策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稍微体现一点个人情感以及追求自我意识的作品,都被冠以“资本主义流毒”进行批判和清除,个人意识处于长期“沉睡”的状态。小说《人到中年》里作者对主人公陆文婷的塑造便生动的再现了这一时期,坚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医疗工作者形象:陆文婷业务素质过硬,然而其晋升却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情,为了挽救焦成思的生命,她坚持为其做手术,然而却遭到诸多白眼,这一切不公正待遇她都坦然接受,作者谌容通过对这样一名一心扑在工作上,坚持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者遭遇表述,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情不自禁的会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二、社会服务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重矛盾
(一)通过对陆文婷病床上的心理活动凸显社会主体建构以及自我身份认同意识
陆文婷一心为公的行动与思想从来没有真正的动摇过,哪怕社会环境不断变迁,其基本人生信仰与价值依然被忠贞的践行,然而在潜移默化间,陆文婷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的觉醒,尤其是在住院期间,作者对陆文婷住院过程中的意识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她的意识里,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国家、集体、病人等十分有代表性的展现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概念的符号。然而在小说的第17部分以及第20部分,陆文婷的生命垂危,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作者不着痕迹的将陆文婷最深处的个人意识进行了挖掘与展示:陆文婷在接受紧急治疗的这一段时间内,其思想意识中终于出现了家庭,陆文婷脑海中闪现的是对丈夫傅家杰的深深眷恋,为一对儿女阔园和佳佳买东西、扎辫子的温馨。作者在这一部分进行的家庭描写,我们已经难以揣测其本意:或许是为了突出陆文婷对于工作的过度热情而导致其无法照顾好家庭而产生的愧疚,或许是作者本人对陆文婷在人生“末路”时的心理活动真实再现,然而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这一段关于工作之外的意识流动,在读者阅读时,有力的消解了传统“高大全”的典型叙事方法,为陆文婷真正作为一个妻子、母亲的真实心理状态进行了一次有效地解剖,呈献给了读者一个真实的女性形象,瓦解了以往塑造正面人物时,集中表现其大公无私,但却丝毫没有一点个人心理意识活动的神话形象,有效地突出了陆文婷对社会主体的构建意识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创作目的。
(二)通过对陆文婷夫妇与姜亚芬夫妇的对比探讨社会主体建构以及自我身份认同意识
在《人到中年》一书中,除却对爱岗敬业、一心为国的光辉正面形象陆文婷夫妇的描写,作者还花费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另外一对夫妻:姜亚芬夫妇,在本书中姜亚芬夫妇是作为陆文婷夫妇的对照面而出现的,虽然他们一样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然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选择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别。陆文婷夫妇可以在物质生活并不好,职业荣誉感并不强烈、晋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任劳任怨的勤勤勉勉开展工作,他们却不,他们坚持要寻找到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在社会条件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果断的选择了出国,以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及生活条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可以被批判为:贪图享乐、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典型,然而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上纲上线的批判,而是持着一种同情和理解的心态进行描述的。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谌容并不抵制这样的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认同这样的决定的。《人到中年》一书中对于姜亚芬夫妇的选择出国描写中,运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描写他们的内心世界与自我申诉,这样大的篇幅使读者能够更加合理的理解为什么姜亚芬夫妇会选择出国,从而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对这种“逃避历史责任”的冷眼相向。
三、倾向价值的隐晦处理
十年动乱期间,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对人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特别是知识分子无底线的批判与侮辱逼迫着知识分子必须从不公正的待遇中清醒过来,他们开始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以往接受的正统教育,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得到了逐步的回归,通过对现实的探讨易引发更多读者的思考逐步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方向。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刚刚被清除,大量左毒依然存在,整个社会百业待兴,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社会主体构建正处于初步阶段的社会条件下,长期以来的压抑使得知识分子强烈要求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尤其是对经济利益的要求上。实际生活中由于长期的政治因素以及社会风气影响,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十分艰难,作者自身对其是有深刻的体验的,然而由于考虑到现实原因,作者对于现实的不公正待遇是运用十分隐晦的手段进行表述的,例如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秦波的大量感情因素注入,使其形象十分丰满,而作为官僚主义的代表焦副部长便显得十分平面化,这便无意识间为坐着的感情倾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本书对于知识分子的出国动机也进行了现实因素的探讨,例如在“告别晚宴”中傅家杰在进行玩笑时候,理直气壮地对“报酬面议”的强调,这便是当时知识分子长期无法得到合理的经济待遇以及生活处境艰难的真实反映,尽管没有直接条命,陆文婷夫妇对此应当是有直接感受的,作者自身必然也有,只不过作者将其十分隐晦的处理、表现罢了。
四、结语
《人到中年》是作家谌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不仅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讨论,此外本作品在全国首届中篇小说评奖中也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这充分表现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于个人社会主体建构以及自我身份认同已经成为了广大知识分子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权精神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这样一部反应社会主体建构以及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作品自身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参考资料:
[1] 孔令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困惑与突围——以电视剧《人到四十》为例[J].中国电视.2012(10):254-255.
[2] 闫姗姗.论《人到中年》中陆文婷人性的崇高与缺失[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2):465-467.
[3] 吴蓉蓉.陆文婷的紧张角色——浅析《人到中年》[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04):469-470.
[4]吴坤论.《人到中年》的女性意识[J].大江周刊:论坛.2010(09):109-110.
[5] 刘传霞.多重身份的文化意蕴解析——重读《人到中年》[J].理论学刊.2010(11):365-367.
[6] 刘莹.“人间悲喜剧”中的问题与无奈——从《人到中年》等作品浅析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465-467.
[7] 陈霞.《达罗威夫人》和《人到中年》在叙事结构上的互文性[J].
[8]李珊.混乱背后的联结——《人到中年》对《达罗威夫人》的戏仿[J]. 文学界:理论版.2010(01):168-170.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