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的翻译风格
《喧哗与骚动》中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来对主人公凯蒂的一生进行描绘。这种文学创作手法很值得我国作家的借鉴,为了使得福克纳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各种社会现象更加清晰,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加强对译者的审美能力的应用。翻译过中对语言进行变通,从而用一种目标语言受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主旨以及内涵进行传递,就是翻译的目的。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原作者的创作目的进行理解,从而更多的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属性,使得翻译的效果更加连续。《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风格,是翻译的一个重点。能不能对这部作品的叙述视角进行良好地把握,决定了读者能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尤其是在这部作品中有多重叙述视角的情况下,译者需要对原文中的各个不同的叙述视角进行很好的把握,对四种不同的叙述视角的特点以及叙述者的叙述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使得翻译的过程中做到叙述视角上的对等,使得译文更加准确、贴近原文,也可以确保译文的读者可以获得与语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如果译者没有很好地把握原文作者的叙述技巧,简单地采用直译方式,则很有可能使得翻译的作品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漏译、错译等,使得原文的艺术魅力下降。
1、遵循原文当中的多重叙事视角转换原则
在《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福克纳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分别从班吉、昆丁和杰生等几个人的角度对同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最后一部分的叙述者是作者扮成一个全能全知的人对发生在康普生一家的故事进行的整体概述。这样的多重叙述视角很容易导致叙述混乱,但是由于作者在不同的章节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在同一个章节中并没有混淆叙述,因此可以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枯燥,而且不同的章节之间也有联系,使得读者阅读的时候在这个章节不能解决的问题最终可以在其他章节中得到解决。在翻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多重叙述,译文中为了对作者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更加准确的传递,译文也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故事进行叙述,很好地还原了原文的多重叙述视角,提高了原文福克纳风格的辨识度,同时也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在翻译中,译者通过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内容,或者删减了一些内容,但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整体结构,因此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更加成功。
2、译文的表达清晰流畅
翻译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福克纳在进行创作时,很好地结合了当时美国文学创作领域的风格,并且根据英语的使用规律以及习惯进行文字的组合,但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汉语的语言使用规则与英语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对不对等原则的应用,确保原文意思不被改变的前提下加强译文语言的整理,使得译文的表达可以清晰流畅。通过对《喧哗与骚动》的原文进行阅读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的重复语句、不规范的表达等,语句口语化比较严重,当然也有感情沉重的语句,这对于译者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我国的语言使用规则确定了在文学创作重要尽量少使用口语,尽量使用书面语言,以确保文学作品的庄重。小说在第一章节描写了戴着面纱的康普生太太准备和班吉一起为丈夫上坟,在去墓地前曾有一段对白,对白中出现了三个省略句 You,T.P.,对于这样的省略句,译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将其翻译成“嗨,T.P.”,同样简单的形式,译者在选择不丢失原文表达意境的前提下,选择了恰当的词汇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译者用归化的手法和经典的汉语口语处理重复的三句话,将康普生太太那种骨子里认为自己是贵族的高傲死板的妇女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
3、个性化的翻译方式
翻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是在这种语境下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传递的过程。因此,翻译的时候,不仅要对各种语言进行处理,也应该要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对目标语言进行研究,从而使得作品的翻译可以更加切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确保符合原文的基础上,要体现出译者的语言风格,使用个性化的翻译方式,使得翻译作品更有特色。比如在《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的翻译过程中,就适当地加入了叙述者的心理解读,使用了译者个性化的翻译方式,从人物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Here,caddie”,被翻译成为“在这,开弟”。“caddie”这个词语本身的意思是“球童”,在这部小说中似乎与前文并没有联系,但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是有目的的,因为“caddie”与“Caddy”同音,凯蒂与弟弟班吉的关系很好,因此很喜欢听到与姐姐相关的内容。班吉作为一个白痴形象,“球童”这个词每次都能帮他想起自己的姐姐,所以看到别人打球或者听到这个词语,班吉都会十分开心,就好像是见到了自己的姐姐一样。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对其进行改动,使得凯蒂与弟弟班吉之间的感情被更加传神地表达出来,也表现出班吉身上的那种单纯。
4、将词语翻译与语言环境相结合
我国文学作品很注重意境,相比于外国文学作品而言,意境的刻画时我国作家或者学者十分关注的部分。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体现出意境,则需要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只有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背景、文化以及各种意境进行掌握,才可以有效地结合我国的语言使用规则,将语境体现出来。比如康普生家的女佣因为昆丁自杀而不断哭泣,原文中用了 “singing”一词,这个词的本意是唱歌,在翻译的时候,译者也使用了唱歌,虽然与我国传统的认知有些不相符合,但是却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原文的主旨,当昆丁去世的时候,女佣的哭泣声就像是在唱歌,而这正好可以对封建制度中人们的那种冷酷无情进行展示,进一步升华了主旨。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