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季,那个秋天》的成长主题解读
中国当代作家毕飞宇在创作处女作《那个夏季,那个秋天》时,立志要表现的一个城市的“局部”。事实上,他最后写就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局部”,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局部”。然而在局部中,读者已经可以感受到“全景”的温度和走向。他所选取的便是主人公耿东亮在大二时从大学退学后几个月期间的生活,在这几个月中耿东亮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在毕飞宇冷静的文字中,读者不难发现,耿东亮成长中的悲剧早已在他二十几年的人生中,埋下了绵密的、无声无息的伏笔。
一、 家庭教育的畸形
小说叙述的焦点,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耿东亮,毕飞宇选择让这位成长主体在小说一开始于电子游戏厅中登场。其原因是此时正值放暑假,耿东亮渴望逃离自己的家,他不得不在假期去违心地做家教,给小女孩教钢琴,而作为回报他得到了一张免费的游戏卡,这使得他选择在这里消磨时光。这段情节的设置不仅暗示了耿东亮家庭中的潜在矛盾,也通过小女孩望女成凤的母亲这一“镜像”,隐喻了耿东亮与母亲的畸形关系。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家庭教育有“教育之源”之称,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根深蒂固的作用①。在小说中,耿东亮的家庭教育却是失败的。
首先,耿东亮家庭教育的失败源于母亲的溺爱。耿东亮母亲童惠娴的故事是小说的另外一条主线。从这个故事中读者不难发现,耿东亮的人生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童慧娴曾经是下乡插队到苏北里下河耿家圩子的知青,返城希望的破灭加上贞操的失去使她心如死灰。村里的“善良”人们没有帮她讨回公道,而是以为她好的名义,将她绑在扁担上让她与强奸犯结婚。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童慧娴被迫嫁给了村长的儿子,并为他生下了犹如黑面疙瘩一样的大儿子耿东光。对于这份婚姻,童慧娴不愿意投入一丝一毫的感情。她唯一救赎自己的方式就是将自己作为土壤,孕育出情人徐远的后代,然后将所有的母爱都投入在这个“白面疙瘩”耿东亮身上。由于耿东亮是徐远的影子,童慧娴在耿东亮身上寄托了对徐远的爱欲和占有之情,她对耿东亮的控制与依赖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在耿东亮小的时候,她就要儿子吃她的奶一直吃到五岁,给耿东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而当耿东亮长大后,她开始如临大敌地担心儿子会“学坏”,儿子的学校也要求必须与家近在咫尺。任何与儿子接触的女孩都会被她视作狐狸精。她的溺爱并没有使耿东亮成长为一个任性妄为的孩子,却依然对耿东亮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一方面,耿东亮的性格非常的自卑、脆弱,在读书时就不敢与女孩子说话,在走上社会以后,面对唱片公司老板的要求也不敢声辩回绝。另一方面,过于沉重的母爱促使了耿东亮迫切地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一方面可以脱离家庭的管制,另一方面也是偿还母亲在下岗之后还辛苦地给人修理自行车这份恩情。这些都为他退学埋下了伏笔。
其次,耿东亮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父亲的冷漠造成的。父亲耿长喜,在随母亲进城之后成为了肉联厂的临时工。他文化素质不高,粗鄙不堪,以娶到童慧娴为家族最大的骄傲。但是童慧娴对他来说仅仅是“城市姑娘”而已,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杀猪匠也意识到了耿东亮身上流着的不是他的血,他给大儿子娶的绰号为“小鸡巴”,给耿东亮娶的绰号则是“小崽子”。而耿东亮提起父亲只叫“他”,因为讨厌杀猪的父亲于是连猪肉都不愿意吃。家庭中明显地分为了两个阵营,在这样畸形的家庭环境中,耿东亮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从小就“撒一泡尿然后拿棍子跟自己的小便玩一个小时”。由于在亲人面前他也无法敞开心扉,导致了他成年后人际关系的被动。由此可见,耿东亮的悲剧有着成长阶段就埋下的种子,这颗种子是畸形家庭的错误教育导致的。
二、 学校教育的错位
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中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积极吸取先进合理的教育思想。对于耿东亮来说,学校是他逃避尴尬的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地方。如果他得以在学校顺利地成长下去,凭借自己在音乐上的天赋,他很有可能依然能成为一个个性完善的人。但是他却被裹挟进声乐老师炳璋的人生境遇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立。如果说童慧娴的遭遇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那么炳璋的怀才不遇则是当时音乐界的万马齐喑状况的缩影。
首先,曾经留学苏联,具有权威声乐底蕴的炳璋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耿东亮渴望的“父亲”角色。由于炳璋无意间在澡堂发现了耿东亮的歌唱才华,认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于是炳璋开始全心全意地栽培耿东亮而不顾耿东亮个人的意愿,他的热情促使他甚至成为了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他开始干涉起耿东亮的日常生活,甚至为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他在他的专业和年龄上对耿东亮有着压迫性的优势,当发现耿东亮流连于游戏机厅时,炳璋不由分说地要求耿东亮住到自己家里来。这份固执而汹涌的“师恩”对于耿东亮来说是可怕的,因为这炳璋成了一个“母亲”的复制。因此他决定再次逃离这一环境。
其次,炳璋的私心又使得他对耿东亮的爱不是一种对于“儿子”的爱,更不是对学生的感情,而近似一种对设备的关心和爱护。耿东亮最使炳璋在意的便是他的嗓子,对这台“设备”的精心保养使耿东亮不堪重负。在炳璋处学习之时,耿东亮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精神困境之中。但是炳璋对他的精神状况毫不关心,他与童慧娴一样,试图用长辈的身份粗暴地隔绝耿东亮与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从未体谅过年轻人心中的痛苦,而只想着如何将耿东亮的声乐技巧训练到理想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炳璋所表现出来的“父爱”也就更为虚弱无力了。
第三,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与家庭是脱离的。耿东亮得以在父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地递交了退学申请。退学是耿东亮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意味着他从此与母亲及炳璋在人生理想上双重地决裂了。在退学时,耿东亮曾经担心教导主任会挽留他,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手续办理得十分顺利。如果学校与家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沟通,童慧娴就不会在得知儿子退学后五雷轰顶,大闹学校。
三、 社会教育的误导
毕飞宇在谈论到创作这部小说的感受时曾经说过:“当我走进九十年代初期某一个城市的‘局部’的时候,那是怎样一幅躁动、混乱、汗流浃背同时又人声鼎沸的场景②!”由此可知,小说一条主线的背景设置在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初期,此时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的刺激与塑形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而另一条线索的时间背景则是政治挂帅的“文革”时期。这种设置是颇耐人寻味的,两个都是带着“狂欢”色彩的时代,经济与政治可以令人们为之疯狂,使人们的人生轨迹有可能偏离预定的轨道。在这个时代,耿东亮既有着急功近利的一面,又有着懦弱退让的缺点,他是必然会被裹挟进社会的漩涡之中的。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在金钱、生活方式以及性上对耿东亮实施了误导。李建国是典型的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他原本也是学音乐出身,但在投身商海成为“李总”后迅速尝到了金钱带来的滋味:不仅与妻子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公司签约的越剧小生也乐意对他投怀送抱。耿东亮对于李建国来说是一座金矿,他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开掘这座金矿而不必考虑对耿东亮造成的伤害。因此他开始了一步步改造耿东亮的过程,先是让他抛弃美声改唱通俗,接着是逼迫耿东亮退学并与另一名女歌手筱麦炒作绯闻,最后则是把耿东亮的名字改为“红豆”。这些全是违背耿东亮本人意愿的。李建国控制耿东亮的方式是合同的约束以及金钱的诱惑,以及“酒鬼”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李建国教会耿东亮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与酒鬼的接触中,耿东亮体验到的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颓废、自毁与阴暗,这彻底地改变了耿东亮的生活方式。而公司董事长罗绮看似关爱耿东亮,实际上她帮助耿东亮完成了最终的堕落。耿东亮在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恋母情节,一方面他希望离开母亲,另一方面又努力地希望母亲对自己满意。于是耿东亮在半推半就之中做了年纪足可以当他母亲的罗绮的情人,但这种畸形的关系实际上并不能保证耿东亮日后不在社会上碰壁。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耿东亮的结局。但是从两条时间线索设置的情况来看可以猜测,耿东亮重复了自己母亲的悲剧命运,最终必然是为社会所异化,在时代中沉沦。
毕飞宇的《那个夏季,那个秋天》中叙述主体的成长过程是被动的,主人公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毕飞宇正是在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中,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索,以及对人生疼痛的关怀
参考文献
[1]陈阳凤.关于家庭教育之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97-102.
[2]毕飞宇.那个夏季,那个秋天[M].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