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一场美国梦》中罗雅克对身份的探寻
一场美国梦》是当代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梅勒在这部作品中,深刻地探讨了上帝、魔鬼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揭示了存在之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本文将从思辨实在论的角度,重新探讨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从分析罗雅克的心理入手,揭示一种全新的存在主义维度。
一、他人即是地狱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他人即是地狱”。小说中的罗雅克莫名其妙地陷入了这样一个由他人构成的地狱之中。罗雅克出场时可谓是春风得意,不仅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而且与名媛结为伴侣,坐拥数百万的资产,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生大赢家。但是他的人生很快开始急转直下,他先是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开始了逃亡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又和多名女子发生了错综离奇的情感纠葛,最后逃离美国。罗雅克到底是如何从天堂坠落于地狱的呢?
首先从罗雅克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由于受到美国政治的影响,即和苏联的竞争,而成为了一个高度极权的国家。尽管在社会经济方面高度发展,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却极度压抑。从小说的情节来看,罗雅克实则没有特别明确的杀人动机。起初他只是怀疑自己的妻子是情报部门的间谍,是派来监视自己的。虽然他的妻子的确受雇于政府情报部门,实则并无任何具体的任务。但是在证据确凿后,罗雅克似乎患上的被害妄想症,最终在一种偏执想法的作用下,他实施了杀人行为。无论是动机,还是实施的过程,都可以说是极度荒谬的,但并非是不合理的。
其次是罗雅克与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从罗雅克的经历来看,他也并非是名门望族出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想要过上优渥的生活,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乎,他选择了一种经典的阶级奋斗策略——与上层阶级的女性联姻。他的策略可以说是非常奏效的,他同黛博拉的联姻,使他一跃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份子,并且轻易地获取了上百万的资产。但是这种婚姻只是表面风光,他并不了解黛博拉,也从未真正地爱过她。因此当他怀疑黛博拉是间谍后,本能地将她杀死以保护自己。
再者是罗雅克自身的心理创伤。作为一名心理医生,罗雅克却有病不自医。小说中详细描述了罗雅克在战争中的遭遇,暗示了他存在着某种战争心理创伤综合征。一般而言,战争与死亡有着直接的关联。经历过战争的人,往往有着深刻的死亡恐惧。正是基于这种深深的恐惧,当遭遇到所谓的危险时,罗雅克本能的求生欲望被激发了出发。在之后的叙述中,罗雅克坦言,他想要摆脱“这个邪恶的女人”。由此可见,此时此刻的罗雅克已经达到了一种妄想癫狂的状态了。
二、身份焦虑与主体缺失
从上述来看,罗雅克从人生巅峰到堕入地狱的过程可谓十分荒谬。构成这种荒谬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身份焦虑;二是主体缺失;
首先来谈谈他的身份焦虑。罗雅克在战争中曾一连杀掉四个敌人被视为英雄,但是也给他留下了极度恐怖的心理阴影。罗雅克是十分恐惧死亡的,他将死亡视为一个深渊。显然,他被一种死亡意识所纠缠。在正常情况下,一个被死亡意识纠缠的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自杀,二是杀人。在战场上有过杀人经历的罗雅克,更加倾向于后者,这是他最终杀人的原因之一。罗雅克显然并不适应美国的生活,尤其是自身的社会地位与他的主体意识之间的巨大鸿沟。正是由于巨大的焦虑,才让他的病情加重。虽然在和黛博拉联姻后,罗雅克一度曾有过好转。但是当他发现黛博拉的多个重大秘密后,他彻底崩溃了。现实的巨大荒谬性,让罗雅克根本无法接受。他在自我的怀疑与焦虑中一步步走向疯狂,最终实施了具有报复性的杀妻行为。
其次是主体缺失。主体是自笛卡尔以来,一个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主体意味着一种行动的意志,为与不为的选择。从罗雅克的行为来看,显然他丧失这种主体意志。罗雅克曾多次暗示,杀人并非是他的本意。他完全是被一种神秘力量所操控的。罗雅克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苍白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谓的神秘力量,尤其是一种驱动人去杀人的神秘力量。恰恰是由于罗雅克未能成为一个主体,用巴迪欧的术语来说,他停留在一个“人兽”的状态里,所以才会实施了这样恐怖的行为。
上述两个因素显然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作者才会将它们集中地放置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当然罗雅克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或丝毫没有自救的行动。但是他始终现在狭隘的资产阶级思想中,由此束缚了他走向真正的解放。正如巴迪欧所言的那样,成为主体即成为一种真理的程序,是一种彻底地告别,是一种全新的开始。虽然罗雅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他并未从根本上逃出这种有资本主义构成的存在谬境。因此即便他逃出美国,最终仍旧会重蹈覆辙。
三、存在主义之反思
尽管诺曼·梅勒被归为存在主义作家,但是他并不是萨特式存在主义的模仿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的存在主义作家。鉴于他作品与现实之间的高度关联,因此可以称之为实在存在论。此外,随着近年来实在论哲学的复兴,相信对于梅勒作品的解读必然会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思想。同海德格尔的思想不同,萨特的更加倾向于抽象的思考,而非对于现实的直接关注。尽管萨特自身时常介入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但是他的思想更加倾向于抽象的思辨。诺曼·梅勒则不同,他是一个“实干家”,从战争到写作到政治,他都有着切身地体会。在他的作品中,存在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现实的综合。因此思考现实问题,便是在思考存在本身。并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存在就是现实。此外,梅勒将小说中的罗雅克的职业设定为存在主义心理医生显然也表达了某种对于萨特式存在主义的不满。
其次,萨特式存在主义是个体主体缺失的根源。尽管萨特关注到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因为一些因素而变得紧张,甚至达到地狱的状态。但是并不表示个体无法修正这种状态,萨特显然轻视了主体的能动性,从而陷入一种宿命论的局限之中。正如小说中的罗雅克,他始终强调自己是在被某种神秘的存在所操控,但是实际上只是他为自己罪行编造的一种借口。
再者,萨特式的存在主义仍旧没有摆脱一种资产阶级精英意识的局限。正如小说中的罗雅克,他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精英意识所造成的。罗雅克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获得声名与财富,成为社会中的精英,为人敬仰及崇拜。这种狭隘的资产阶级意识,或是“美国梦”最终都会走向破灭。
因此基于现实必然要提出一种全新的存在主义思想,由此突破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笼。那么梅勒的这种实体存在论的意义到底何在呢?具体而言:
首先其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在小说中,梅勒借罗雅克之口探讨了存在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上帝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同时引入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主题。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梅勒表现出高度的思辨性,其逻辑严密性丝毫不亚于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在梅勒看来,他人即是地狱,是一种常态,并非是我们可以控制及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正如小说中的罗雅克,实则没有必要担心。事实上,担心也是没有用的。好比说,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一种既定关系。上帝到场或是不到场,人总归是人,人不可能成为上帝。同样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也是如此。人与世界都是实在的组成部分,人不可能成为世界,世界也不可能成为人。人只要做好人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去考虑世界会变得怎样。换而言之,个体的人根本无力应对外部的世界,只需要处理好自身实际的问题即可。
其次突破了萨特式存在主义的局限。正如上述所提到的那样,萨特式存在主义是有局限的。一是它的抽象思辨性;二是它的主体实践性。而在梅勒看来,人作为一个主体,完全有能力去操控善与恶、真与恶,而不是被操控。对于个体来说,成为主体是一种必须,而不是一种选择。而在萨特那里,成为主体则是一种选择,一种偶然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萨特的存在主义与荒谬主题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虽然在《一场美国梦》中,梅勒表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荒谬性,但是并不表示他认同这种荒谬性是无法改变的。在他看来,恰恰是因为被一种局限的存在主义思想所束缚,人才无法走出荒谬,走向一个切实的真理状态之中。
再者是开启了一个实在论的视角。自二战之后,实在论陷入了一种衰微的状态。但是作为一种古来的哲学思维传统,实在论的价值是不能够被忽视的。梅勒以小说的方式打开了一个实在论的视角,为当代存在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基于实在论的存在主义,从理论气质上来说更加接近马克思主义,由此其理论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邢营军. 解读《一场美国梦》中的现代生活的存在主义[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8)
[2]张长江. 美国存在主义者的颂歌——《一场美国梦》和《刽子手之歌》中的人物比较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
[3]张长江. 《一场美国梦》中的存在主义体现[J]. 社科纵横,2007(5)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