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硬汉”语风研究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名为奥克帕克的小镇,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学家之一,是1953年的普利策奖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对于美国文学的影响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被世界文坛公认为具有极高艺术天赋并展现出极高艺术天赋的小说家。①在半个多世纪的生命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情感经验,海明威的经历都十分丰富,在经历了记者、军人等身份及四次婚姻后,海明威在对于人生复杂、深切的感悟中进行文学创作,这也是海明威成为“迷惘的一代”之代言人的现实基础。为了在时代的迷惘中突围,海明威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硬汉”形象几乎存在于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之中,这些作品大都被翻译成为多种语言而享誉世界,如《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过河入林》、《丧钟为谁而鸣》、《伊甸园》、《乞力马扎罗的雪》、《死在午后》、《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岛在湾流中》、《死在午后》、《流动的盛宴》等等。海明威笔下的这些“硬汉”形象或是以作者真是的参战经历为依托创作的军人形象,或是在战争之外创造的许多不同身份的小人物形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重压之下依然保持优雅的风度,这种风度包含着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生存的坚守和在苦难之中的刚强与韧性,正是这些“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使海明威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美誉。事实上,在“文坛硬汉”的美誉之下,海明威也因对“硬汉”形象的着力塑造而获得了负面的评价,甚至有评论者认为海明威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男权主义者,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或是存在单一化的倾向,或是存在负面化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海明威确实忽略了女性形象的塑造,但这也恰好证明了海明威“硬汉”的创作风格,这种“硬汉”风格并不仅仅指代海明威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也涉及海明威的书写主题、创作理念和问题风格等多个层面。本文将立足对于海明威代表性作品的文本阅读,充分结合海明威“文坛硬汉”的创作实际,从朴实、简约和直接三大特点入手,研究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语言风格。
二、海明威“硬汉”语言风格发展背景
正如前文所述,海明威的“硬汉”风格有目共睹,这种“硬汉”式的书写在其小说的语言风格中也多有体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海明威就与同期的文学家格特鲁特·斯泰因、T·S·艾略特、詹姆士·乔伊斯等人一道探讨关于小说语言风格的变革与创新问题,海明威、艾略特等人认为传统的美国小说的语言存在拖沓、冗长的弊端,他们所提倡的是简练、精辟并直切主题的语言风格,②这场小说语言的革命为海明威日后小说创作中的“硬汉”语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其“硬汉”书写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海明威的评价中就曾表彰了海明威在现代叙事艺术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第一世界大战后的小说语言革命之外,海明威的“硬汉”语风的形成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这种具有简约、精炼特质的“电报式语言”在美国文学传统中早已可寻觅其踪迹。早在十九世纪时,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就善于在其诗作中使用简单的句式结构,对传统的诗歌语言风格进行了颠覆,不久之后,美国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也创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摒弃传统美国文学中冗长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惠特曼和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对海明威“硬汉”语风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海明威亲自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海明威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战争中,海明威不仅感受到了集体迷惘的情绪,而且坚信着“硬汉”存在的意义,在书写“硬汉”故事的过程中,简约的语言风格成为海明威的不二选择。战争中的口号也对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诸如duty、Patriotism、eourage、honour,、bravery等词在内的具有口号性质的词汇被反复应用在战争时的演说之中,面对这些陈词滥调,亲历战争的海明威十分厌恶,这进一步加深了海明威对传统美国文学中冠冕堂皇的语言的排斥,促使海明威选择更为直接的语言去讲述“硬汉”的故事,在摒弃过多修饰、拒绝陈词滥调的书写中,海明威通过朴实的语言、简约的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战争之中和战争之外的真是画面。
三、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语言风格
有评论者曾认为海明威之所以在文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对文字的掌控能力,他能够用最为简单的语言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内涵,而这种语言必然指向除去浮夸后的朴实。海明威朴实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形容词的慎用方面,细读海明威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对形容词的使用较为少见,即使是在描述故事背景时也很少使用形容词。在慎用形容词的同时,海明威十分偏爱名词和动词,通过名词和动词这种便于直接展现事物本来面目的词真实地将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选词用词的过程中,海明威也尽量避免使用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以避免过长的音节对呈现事物本来的面目造成损害。海明威朴实的语言风格还体现在对简单句式的使用上,在海明威的小说中“and”使用的频率十分高,在“and”和“ then”、“so”之间,海明威往往偏向于前者,对“so…that…”等连接词的使用也较少,这就使小说的句子十分朴实。③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曾描述了老人在捕鱼时大鱼越出海面的情景,对于数十天没有收获的老人来说,这次捕鱼意义非凡,可以说这段描述也是《老人与海》故事高潮部分,海明威选用了包括drop、 put、 go、drive等动词,在名词方面使用的都是如line、 harpoon、 strength等妇孺皆知的名词,同时使用了许多简单句式并用and将简单句进行连接,虽然没有纷繁复杂的形容词,但这段描述却成为了《老人与海》之中的经典段落,正式直观的名词、动词和简单句的使用充分展现了老人与大鱼搏斗时激烈的场面和紧张的节奏,也凸显了老人“硬汉”的品性。
在朴实的语言风格之外,海明威在小说的文字运用方面还十分崇尚简约,而简约也成为海明威语言风格的重要标签。著名学者赫·欧·贝茨就曾极力赞扬过海明威的简约语风,他形容海明威的笔像一个斧头一样砍去了繁复的修饰、比喻和议论,使文章摒弃传统的表达方式而充满生气。对于海明威而言,简约无疑是成就其“硬汉”语言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在对儿子的写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海明威曾要求儿子尽可能用最少的字词表达所思所想,在海明威看来,繁复的辞藻和冗长的句式就是艺术展现真实、直达本质的最大阻碍。在《老人与海》的开篇之处,海明威仅用一句话便将小说的故事展现出来,不仅交代的小说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背景,而且直接指出了小说主人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使故事在开篇就呈现出可感可观的特点。这种叙述方式在与海明威“硬汉”风格息息相关的同时,还得益于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所坚守的“冰山原则”,正如海面上的冰山一样,漂浮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冰山更大的部分是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海明威在小说中的叙事也具有这样的特点,用小部分的语言去描写大部分的事实,这就对作者关于文字的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作者在遵从简约的同时精当地使用文字,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冰山”书写。海明威的《杀人者》被评价为美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以简约的语言呈现出一幕幕画面,一幕幕画面串联起来整个故事,其中没有评论也没有过多细致的描述,但却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
与传统小说中所运用的书面语言不同,海明威所进行的口语化书写更为直接地展现了小说的内涵,书面语言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发掘之后陷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固化怪圈,为了突破这种藩篱,海明威善于选用更接近人类大脑语言区域的口语,最大限度地使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作品直达读者的情感实际,无论是日常生活用语,还是俗语俚语,都是海明威小说中的“座上客”,他曾经在《短篇小说的艺术》提到口语化写作的原因,口语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能够直接穿越书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作者与读者快速地实现交流。诸如bitch、baster、goddamn等街头粗话的词汇,海明威在创作小说时从不避讳,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些口语化的词汇的运用真实而直接地展现了小说主人公罗伯特·威尔逊的粗人形象,这与威尔逊猎人的职业也十分吻合。可以说,海明威放弃了在用词上形式化讲究,转而关注通过使用口语化的词汇来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等,不仅省去了过多的旁白性叙述,也使读者更为直接地感受到小说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海明威凭借对“硬汉”语言风格的坚守,在美国二十世纪文坛上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语言和叙述风格的变革,这不仅使海明威荣获了“文坛硬汉”的赞誉并扬名海外,而且对后世美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海明威被称为“一代语言大师”的重要原因。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