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
有学者认为,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就是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而且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以这些为基础条件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明一种最主要的文化载体同样也是符号学运用最为广泛的对象之一。在一部《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命名同样也是对符号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因此,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命名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命名上的名物关系,也能够很深刻通过符号下面的载体领会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主旨。
一、概述
《红楼梦》,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经在语言学以及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多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运用符号学理论进行相关研究的虽然不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来研究该作品的独特性。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人名的谐音或者是构成方式等静态层面的研究,而本文则从动态角度来分析人物命名过程中的动机性,彰显对象与符号之间的一种意指关系,关注的是所指和能指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即本文所讨论的命名上的符号性问题。
《红楼梦》中女性的气息比较浓厚,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和塑造,使作品更加超凡脱俗、活灵活现。在作品中,女性的命名大多以美好的事物为依据,很好的体现了“女人是水做的”这样一句经典的论断,然而我们也应该能够想到的是美好的事物总是瞬间的,脆弱的,通过这样特性很好的体现了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特质,通过名字就能够了解到她们在作品中最终的“归宿”,不得不说这也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
所谓名物关系指的就是外部世界与作品中寓意符号之间的联系。在本文的分析中,不考虑是先有人名还是先有人物这两者之间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因为人物与人名之间是名物不分的。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红楼梦》这部作品里,人名已经不仅仅是对塑造文学人物的外在包装了,关键的是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比较基本的元素。人物的姓名已经蕴含了人物的人生结局,正是这种人名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人名在符号场中的位置。人名蕴含了人物的特性和命运结局,而作者又是通过人名来进行人物创作的。根据这种关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命名的这种名物关系,即人名的理据性、神话性以及寓言性。
二、自然理据性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一般都会与实际生活中的命名方式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在于: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命名都会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而且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区别功能,都会经过人为选择这样一种过程 。其不同的地方在于:(1)在功能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名主要具有的是一种社会功能,而在文学作品中其功能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2)在命名的目的和命名者方面的不同,在现实中命名者一般是长辈,命名的目的主要表达的是长辈对被命名人的美好祝福和期待。而在文学作品中,命名者就是作者,命名的目的都是为了作品而服务的,一般为了更好的塑造和凸显人物形象的目的都会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在现实还是在在文学作品的命名中,人物与姓名的选取之间都会遵循着一种内在的约定关系,这一点在作品《红楼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作品中人名大多体现着多重的含义,来表现作者的本身的态度和人物自身的命运前途。
事实上,在能指和所指即人名和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上的关系,换句话说,两者之间非约定的关系,而是本质上的一种自然数据关系。在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与其本身的命运结局和性格特点等之间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里所说的依存关系指的就是本文论述的关注点,即名物关系。
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报复等会将被仇恨者做成一个小人,然后用针扎,认为扎到小人的什么地方,被仇恨者就会在哪出缠身疼痛感。在这里小人仅仅体现的是一种物化的存在,而绝非敌人本身,这一点左右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复仇者却硬生生的将小人看做真人,亦幻亦真。在复仇者眼中小人这一物化符号已经与其所代表的对象合而为一了。现在人们常常会把这种做法称为是“迷信”之举,然而这种所谓的迷信也就是一种神话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符号化的思维。所谓的神话思维指的是人们没有能在符号所代表的对象和符号本身之间的本质关系区别开来,而是将符号错误的当成了一种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在这种思维中,所用的符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工具了,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了。本文中所说的名物思维实质上也是一种神话式的思维,在《红楼梦》中,通过这种名物关系的存在,使得人物和人名之间形成了自然的理据性关系,这也正是对神话思维的一种恰当运用,通过这种神话与名物之间符号和符号对象的联系而实现表达的一体化,从而也成就了《红楼梦》这一作品的女性名物关系的独特特点。
三、神话性
在《红楼梦》的女性人名设计中,其神话性体现在对人名内涵意义的植入上,这里也可以称作是一种隐喻的意义。但这里所说的的神话性并不是指对直接意指的一种破坏,而是通过神话性的方式将这种意指表现的更加顺畅自然。 神话性强调的是对一种象征意识的植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名上的这种神话意指关系来表达作者本初的创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情感控诉等。其实,对于整部《红楼梦》来说其文本结构的本身就是一个个意指性的集合,通过这种意指将作者自身的个人和家族经历、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幸福苦难等都联系在一起了,也印证了作者所说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等云云。
还可以将神话性看做是某种自然化的隐喻,通过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潜入人物的意识之中,进而影响着人物的态度和行为等,进而也暗示和决定了人物本人的命运纠葛。神话性并没有使作品脱离现实,而只是通过一种亦幻亦真的含混性来表达作品本身的深层含义。从符号学的理论来说,神话本身就负有一定将意图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责任,从而成为某种内涵意义的存在。在《红楼梦》中,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女性人物在命名上的神话性意指等来传达出亦幻亦真的价值所取,这也正是作者对作品本身的一种明了而又不明了的“神话式”态度。
四、寓言性
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从人物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在一方面赋予人名以独特寓意的同时,也透露出其最初的作品创作意图。所谓的寓言性常常是通过某个小故事来阐明的,进而向读者展现其中深含的哲理意义。《红楼梦》中的寓言性类似隐喻,而且是一种具有多义性、含蓄性和模糊性的隐喻。
《红楼梦》在最深层的含义上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经历的一种深切感触,只是作者用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了而已。从这一层面上来看,《红楼梦》可谓是一部深含寓意性的作品,带有很浓厚的“自传”性质,因此在解读《红楼梦》时,尤其是细微的女性人物的命名方式和所指上,要学会留意其中的内隐意义,挖掘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主旨。在《红楼梦》中不论是其中的判词、序曲还是在人名的设计上,都从寓言性方面暗含了作者的意象所指。在女性人物的命名上,通过寓言性的设计将人物的世俗特点和命运结局适当的嵌入其中,让读者去领会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即通过不明确的寓意所指去表达内在的明确主旨。在《红楼梦》的开篇题旨中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这种不知所云式的表达去吸引读者的关注,让读者自己去探索书中,人名中以及序曲中等特有的内在寓意。但是又由于作者的“匠心独运”的名物关系设计,使得主旨被符号性的事物(如语言、神话等)所遮蔽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文学功能,通过这种名物上寓言特征的运用,来表达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更加耐人寻味。
五、结语
在《红楼梦》中,作者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因为名字具有一定的名物性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人名不仅是区别于他人道德严重符号,更是代表着人物人物的某种特定性格与命运,在作品中名字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寓言性、神话性以及自然理据性等特性。作者主要是根据这些性质进行后期的文学创作的。具有名物性的人名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从一定层面上说已经是一个浓缩化作品了,是作品中最小的元素语言。总之,《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命名体现的绝不仅仅是一周弄个外在的文学技巧的包装,而是隐含了整个人物的命运信息和性格特点等,在作品中,名字不仅仅是一个表面意义上的符号,其存在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深层含义,展示的女性人物本身的命运曲折,体现出作品最深层的中心主旨。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