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视角下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以《光明日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为例
美国政治科学家伯纳德·科恩在1963年指出:“很多时候,媒介也许在告诉人民‘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惊人的成功。”这一简单而精炼的结论,成为“议程设置”假说的核心思想。社会学家库尔特·朗和格拉迪斯·朗指出:“大众传媒迫使公众的注意力转向特定的议题。他们造就了公众人物的公众形象;他们总是提出一些对象来,建议大众中的个人思考什么,了解什么,感受什么。”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选择性报道,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解和关注程度。而媒体又是如何设置议程报道这一社会问题的?在对大学生就业相关议题的选择上,媒体是否全面客观的呈现?是否受到媒介“框架”的影响,这种“媒介框架”又是什么?本文在议程设置理论的视野下,选择《光明日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探究媒体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揭示主流媒体在社会问题报道上所呈现的舆论引导功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地位也逐渐以“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2012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自1999年9月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日益增长。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数量为212.2万,2008年增长至495万,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52万,2010年全国毕业生总数为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70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被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增幅约4%,其中研究生55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本科生345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高职高专生327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人)。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二、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本文选择《光明日报》作为研究对象。该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全国性、面向知识分子的综合性日报,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极高,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报道也十分突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上具有典型代表性。
时间上本文选择《光明日报》2008 -2014年每年六月份(毕业季),本文采用普查的方法,通过阅读2008年6月、2009年6月、2010年6月、2011年6月、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4年6月,7个月210天内的210份报纸找到该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文章共计109篇。时间上选择从2008年开始,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1999 年开始决定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到2008 年前后,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基本出现;二是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能够反映媒体非常态报道,2009年-2014年比较能代表媒体呈现大学生就业的常态,媒体常态报道与非常态报道均包括,增强了样本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大学生”的界定包括高职、大中专院校的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对“就业”的界定包括了毕业生考公务员、参加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等途径。
三、《光明日报》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分析
本文将《光明日报》的大学生就业报道划分为五个类别: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地域、报道内容。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分析如下:
(一)报道数量、报道体裁
报道体裁共分5种: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评论。
表1 《光明日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报道的体裁及数量
体裁 月份 | 消息 | 通讯 | 深度报道 | 新闻特写 | 评论 | 总计 |
2008年6月 | 6 | 1 | 2 | 0 | 0 | 9 |
2009年6月 | 25 | 8 | 8 | 9 | 5 | 55 |
2010年6月 | 4 | 2 | 2 | 0 | 1 | 9 |
2011年6月 | 2 | 3 | 2 | 0 | 0 | 7 |
2012年6月 | 4 | 3 | 1 | 2 | 0 | 10 |
2013年6月 | 4 | 3 | 3 | 1 | 0 | 11 |
2014年6月 | 3 | 2 | 1 | 1 | 1 | 8 |
总计 | 48 | 22 | 19 | 13 | 7 | 109 |
如表1所示:消息共计48篇,所占比例为44.04%,因为消息具有即时迅速的报道特点,《光明日报》及时通过消息的形式发布就业政策或举措,报道客观。在通讯和深度报道的数量上除了09年,其余6年基本持平,“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评论数量稍微突出,共计6篇。09年有5篇评论,其余6年共计2篇。
图1《光明日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的报道数量
在109篇报道中,可以看出5种报道体裁均有涉及,08年、10年、11年、12年、13年、14年报道数量基本一致,09年报道数量呈现“井喷”态势。
(二)报道版面、报道地域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头版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位置,编辑会将内容较为重要的稿件安排在头版位置。如表2所示:2009年6月有关大学生就业在头版位置的稿件篇数。2009年6月2日的头版报道题为《宁波为未就业大学生“深造”埋单》,6月7日的头版报道题为《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和和谐就业》,6月8日头版有两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题目分别为《从致富能手到大学生村官》及《湖北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活动月”》,6月13日头版题为《吉林22条新措促大学生就业》,6月22日头版题目为《贵阳实施“就业计划”为毕业生造“饭碗”》,6月24的头版报道分别为《新疆 大学生志愿者受欢迎重视》及《江苏 当乡村医生可免费读大学》,6月30日头版报道标题为《广东今年力保九成大学生就业》。2012年6月份的报道虽未有出现在头版,但2012年6月2日第十版“职业教育版”用了整版版面报道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2013年头版报道有2篇,其中6月1日头版报道题为《千所职业培训行动》,其主要内容为技工院校及培训机构针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013年6月7日头版报道题为《毕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青年团队解答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难题》。
表2 《光明日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报道版面位置的次数
月份 | 头版 | 其他版 |
2008年6月 | 0 | 9 |
2009年6月 | 9 | 46 |
2010年6月 | 2 | 7 |
2011年6月 | 0 | 7 |
2012年6月 | 0 | 10 |
2013年6月 | 2 | 9 |
2014年6月 | 0 | 8 |
总计 | 13 | 95 |
(三)报道内容
《光明日报》在109篇的研究样本中,可将其报道议题分为以下四类:
1.就业政策宣传解读
包括大学生“村官”及的“三支一扶”政策的弘扬及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举措的报道居多。涉及政府有关大学生就业报道时,该报呈现出一种鼓励扶持的姿态,此类报道多是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趋势等就业动态的解读。报道多以消息为主,立场相对客观。
2.基层就业报道
包括大学生赴基层、任村官、去西部,在此类报道中《光明日报》是站在褒扬的立场上,支持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自身的价值。该报基层就业报道中注重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如:2013年6月7日头版报道题为《毕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青年团队解答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难题》,该通讯主要报道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勇于扎根基层,在现实中不断调整方向实现自我价值。
如图2所示:在报道内容上有关就业政策的宣传解读:08年4篇,09年24篇,10年5篇,11年5篇,12年1篇,13年3篇,14年2篇;基层就业报道:08年4篇,09年14篇,10年1篇头版:粤招聘千名毕业少生参加“三支一扶”,11年1篇,12年4篇,13年2篇,14年3篇。就业政策报道篇数与基层就业报道篇数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基层就业主要是报道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树立典型人物,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榜样作用。
图2 就业政策与基层就业篇数对比
3.就业剖析关键词
包括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在此类报道中《光明日报》并未渲染一种“就业难”的景象,只在报道中略有提到就业形势严峻。诸如此类的关键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蔓延”、“就业任务繁重”。另外 “史上最年就业季”,“最年就业季”、“最难就业年”等关键词在2013年6月份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
4.职业院校相关报道
包括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政策管理等相关报道。这类报道主要从2012年开始出现,2012-2014年的报道中关于职业院校及独立学院的报道信息明显增多。
纵观这8年的报道,《光明日报》的报道倾向多是支持鼓励、希望建议,整体呈现积极引导的态势。2008年-2011年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村官主题交叉的报道居多。例如: “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报道的突出,尤其08、09年有关大学生村官主题在大学生就业报道中几乎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主题 ,由此可见媒介议程设置的导向功能。
结语
学者陈力丹提到: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二元就是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认为:“舆论人表达舆论意见时,往往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多数舆论主体是普通群众,他们虽然赞成某一种舆论立场,但让他们完整而深刻地表达这种舆论意见却是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在就业不易的情况下, 媒体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客观反映舆论、正确引导舆论, 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所以, 媒体在这一问题的报道上的定位、重点和策略等方面的妥当与否都可能影响到民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引发稳定或不稳定的情绪。因此,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光明日报》积极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汇聚传递各方声音,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媒体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是要及时组织、宣传、传递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典型人物、评论作者等的声音,同时也要积极利用自身的权威作用,形成媒体独立的意见以影响社会公众。笔者通过对109篇文本报道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如下:在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报道时,《光明日报》为受众呈现出了一种相对客观,积极疏导的报道态度,作为党报和公共舆论机关,《光明日报》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报道中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