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新媒体可以快速在网络上形成舆情,真实反应民意,也会由于把关缺乏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舆情指的是公众的意见,在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则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阵地表现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公众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舆论自由。截至2014 年 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75亿,网民使用率为43.6%。微博使用逐渐进入一个稳定期,微博成为个人、机构和其他媒体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突发事件由于破坏性和重要性很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形成社会舆论。新媒体具有的传播优势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提供多种传播形式的同时提高了公众参与程度。“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相关微博迅速得以传播,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引起网民热议。微博的转发、评论功能使其成为突发事件新媒体传播的主阵地。“7.23”动车事故中由于一段不太清晰的视频在微博上流传,并配有文字称有活人从车厢掉下来,其微博原文为“一个没有琉传开来的现场视频。注意10秒.50秒.2分56秒。明显看到10秒是有活人掉下来的!还伴随尖叫声。很明显! 50秒和2分56秒都有尸体掉出来!这是谋杀!”。这个微博一经发出之后,引起网民的一片指责和愤怒,谣言不断被微博转发所传播。通过微博评论形成了对政府的不满舆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作用
突发事件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进行,两者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利用传统媒介进行传播,也开发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官方微博、网站等。传统媒体拥有的优势资源吸引微博用户的关注,在微博舆论中具有话语影响力。而突发事件最初的传播往往来自于信源地的网民,当地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最先发出信息并被传播,进而被传播媒体跟进报道。即使由于新媒体信源不准出现网络谣言时,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深度报道,澄清网络谣言。“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公众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丰富信息,并且形成一种心理认同,认定政府在处理事故时肯定会刻意隐瞒。这样的心理认识基于公众对政府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按照性别、职业、身份、年龄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对某一类型的人形成的固定观念。正是由于这种“刻板印象”,公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情绪,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政府发布的任何信息。“7.23”动车事故中的谣言之一“35人死亡上限论”就是由于形成政府肯定会瞒报事实的印象产生,虽然后来被指出18个数字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还是得到广泛传播并引起舆论热议。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