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莎翁喜剧狂欢化特征
前言:莎翁敏锐的笔触,时刻都在剖析着这个世界的好与坏,他的创作当然离不开“人”这一重点要素,为了制造气氛,从人的情绪层面上达到“讽刺”和“反讽”的效果,更为了揭示伟大的情感主题,莎翁才将“狂欢化”的戏剧效果展现出来,把观众、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场当中,跟随着剧作里面的人物一起欢笑、狂奔、嬉戏,最后产生一种“心的共鸣”。我们有必要揭示这一“狂欢化”的意义所在,进而深刻得体验莎翁真实的心灵世界。
一、解读“狂欢化”的文学意义
无论是《仲夏夜之梦》中的情人们在森林里的欢乐嬉戏、《威尼斯商人》中人们在法庭上的全民参与式的“正邪较量”,还是《第十二夜》中圣诞夜里的大众狂欢,莎士比亚都将其盛大场景、人物的内心世界“外显”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种“狂欢化”的故事构造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莎士比亚制造了一种“全民参与”型的盛大场面,狂欢中的各色各样的人都消除了等级观念,他们参与其中,享受着情感真谛带来的生活之真实体验,这种非官方化的自由环境,接近于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莎翁有用狂欢化的广场语言颠覆了不平等的社会规矩与等级秩序,给观众、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其次,莎翁在塑造一种喜剧意义不确定性与结局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将善恶对立矛盾进行了新的诠释,“好人”感化“坏人”,“坏人”加入“好人”阵营,对“皆大欢喜”的结局以及未来美好的人生发展的猜测,更能给观众的幻想留下一个巨大的空间。当然,对于人性从“黑暗”中解脱出来,进入“光明”这一阶段的刻画,更是“狂欢化”的主要目的,用隐藏的“讽刺”与“反讽”建立一个正确的伦理观念,让观众对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愚蠢与聪明等人性的两个极端现象看得更清楚,进而用狂欢化的意境描写揭示了真正文学主题,凸显深刻的文学含义。
二、全民性与诙谐性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地上的人们对意识、世界观、艺术创作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拘泥于宗教的禁锢思想当中,人们解脱出来之后转而进入一种新的思想领域,以前紧张、压抑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人们狂欢式的生活是那个时代的“特写镜头”,严肃、刻板教条主义被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说取代。
莎翁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在《仲夏夜之梦》中,他用两对情侣“梦游幻境”般的狂欢生活,演绎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在森林中,所有人都参加了这场盛大的爱情狂欢,仙后和伯顿、仙王和精灵等等,他们都坠入爱河,尽情享受着真实的爱情,这种快感是人在脱离了旧的禁锢思想之后才能体会到的。在《皆大欢喜》中,人们不分等级,忘却了麻烦的繁文缛节、复杂的宫廷礼仪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亚登森林的狂欢中,以前的家族仇恨在心中一扫而空,剩下的只有一派和平、自由、欢乐的气氛,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着,最后也会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大结局。
但是“黑暗面”并没有全部消失,莎翁正好借着“狂欢化”的描述构架让“恶人”向善,让美好的思想充满整个世界。《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的阴谋最终被识破,他的“理想”破灭,但是莎翁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一生,而是用一种“狂欢化”的描写手段,促使他改邪归正,笃信了基督教。当然,“上帝”的存在正是一种“趋吉避凶”、“惩恶扬善”的形象演绎,作者用犀利的笔调讽刺了夏洛克,用“上帝之名”将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改邪归正”与“皆大欢喜”之间划上了对等号,更凸显了“狂欢化”的描写手段塑造的一种“诙谐”效果。
三、狂欢节奏带来喜感
莎士比亚的喜剧塑造的结局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改邪归正、和平地建立人类友谊等,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最愿意看到的“故事结局”,人们在中世纪君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下,受尽了折磨,无法享受到一丝半星的生活乐趣,于是,狂欢化的节奏描在此时写成为“喜感”的代名词,帮助人们从现实的束缚中逃离出来,莎翁喜剧中的“喜感”刻画已然成为狂欢化描写的重要特征。
在《仲夏夜之梦》中,拉山德与狄米特律斯都深爱着赫米娅,但是等两人来到森林之后同时喝下“墨汁”,他们又都同时爱上了海伦娜,“移情别恋”的效果带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这一描写让观众看得“大为吃惊”,两个男人在森林中同时追求海伦娜的故事构架又是那样的“咄咄逼人”,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喜感。后来的仙后与伯顿、仙王与精灵也是因为“墨汁”的缘故也坠入爱河,这种超越等级伦理观念的恋爱状态,正好给中世纪的等级森严的思想束缚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是,戏剧中的故事演绎带动着观众欢笑不止,这种“喜感”增强了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从思想反差中给人以新的艺术体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莎翁还是以真实存在的狂欢化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喜感”,在《皆大欢喜》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乔装、婚礼、宴饮的狂欢场景,当罗瑟林被驱逐之后,她为了保证自己身处安全之中就打扮成了一个男性;当她知道奥兰多喜欢自己的时候,就装扮成男人的模样让奥兰多练习求婚。在亚登森林中,公爵宴请奥兰多的时候,莎翁将音乐伴奏贯穿到这一戏剧桥段之中;奥兰多与罗瑟林的盛大婚礼也洋溢着浓郁的欢乐气氛。这些狂欢化的艺术描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势必能够从中解读出戏剧中人物内心中澎湃着的热情,这种热情是显而易见的,观众也因此陶醉在故事当中,带着欢乐与剧中人物一起狂欢。
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艺术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莎翁将这种戏剧艺术的创作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思想、精神被剧中人物用语言、独白充分表现出来,他的喜剧效果又用狂欢化的描写手法刻画出来,他用喜剧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更用超越现实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代文学巨匠的人格魅力。
莎翁经常用场景刻画抓住观众的心,有用创新的思路演绎新颖的故事结构,他从主观的角度考虑客观的事实存在,他用独特的阳光审视这个世界,从普通人的心中潜藏的伦理思想中抽离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将其放大,用“善恶分明”的人物绘制效果展示“即成现实”,用独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完美结局说明“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从喋喋不休的“个人狂欢”中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邪归正,进而融入到基督教的全体性“狂欢”的大环境中来。《第十二夜》中,奥西诺公爵最终娶维奥拉为妻,身处险境的安东尼奥船长也获得自由,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带观众进入一种“狂喜”的状态之中。莎士比亚的原意是希望大家像他们那样“活在当下”还是在警告大家要超越现实?都是值得我们考虑。而这种狂欢化的塑造效果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心灵之震撼、精神之蜕变,已经在其喜剧中得以呈现,我们要在这种感动中领悟其更深层的艺术价值。
莎翁从这种固定的解决模式中放大了真实、准确的伦理观念,他从中世纪黑暗的教会礼节、等级制度中解脱出来,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也是因为他与观众的共同“狂欢”塑造出来的。莎士比亚又看到了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抨击资本主义利益原则的邪恶性质,展现出阶级压迫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夏洛克”为例,这种尖酸刻薄、以金钱至上的人物原型在当时比比皆是,他们的出现,又给现实的“文艺复兴”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于是,这一类型的“资产阶级”成为他笔下被“耍弄”的对象,描写时,莎翁的讽刺又成为全新的“搞笑卖点”。尖锐的批判锋芒,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对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使莎士比亚的悲剧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的戏剧结构大师,他的剧本固然有悲、喜剧之分,但在创作实际中又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不受严格的传统体裁划分的限制,从而展现出更丰富饱满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结:
“狂欢化”展现出的浓郁情感效果、返璞归真的人性、“善恶归一”的伦理思想,都是莎翁用其独特的笔调刻画出来的艺术效果。本文从莎翁的几部经典的喜剧作品中分析了狂欢化描写的艺术魅力,反映作品中的狂欢化艺术特征,就是对莎翁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深层次探索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将从其反映出来的全民性、诙谐性、“喜感”中发现戏剧人物的光明面与阴暗面,认识等级社会发展中“人”存在的现实意义,进而领会莎翁喜剧中“皆大欢喜”的真实塑造含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