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研究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是在建国以后,56个民族被从学术的角度正式确立,而艺术上又以“民族性”与“大众性”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旨归。因此彰显各民族的特色以凸显民族大团结的概念,传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认同,成为了电影创作的一个指导方向。六十余年来,我国电影界出现了如《哈森与加米拉》、《阿诗玛》、《婼玛的十七岁》等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首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作品,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情更为浓郁,,情感抒发更为炽热,也呈现出了突出的美感特征。不但有力地配合当时电影的发展,也给当前的电影音乐创作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在异彩纷呈的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少数民族电影音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在非以少数民族生活为主题,但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内容的电影,如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节庆、自然风景、人文图标等的电影,亦会有大量的具有特殊地域风味的音乐创作,以配合电影的叙事。因此,对于这一道绚烂的风景线,有必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探讨。
一、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与民族历史叙述
当下,电影及其音乐的创作也进入到一个多元的文化语境当中。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民族、国家多重身份的思索,个体位置话语的表达并不因主体民族的强势存在而消失。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了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构成其当下存在存在状况的前提,同时又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易被遮蔽而容易消失在主流话语之外。因此少数民族音乐在表述民族或宏大、或幽微的历史故事上是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以冯小宁1999年的电影《红河谷》为例,尽管这部电影的导演、主演乃至作曲都并非藏族人,但影片在国与国的矛盾冲突中深入刻画出了藏族人民的性格与品质,探讨了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关系,不少观众正是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英国侵藏战争,尤其是江孜保卫战的。在影片中,头人的女儿丹珠爱上了藏族青年格桑,然而身份的差异加上格桑对汉族姑娘雪儿已心有所属却使得他们无法在一起,而英国青年罗克曼对于丹珠的爱恋也自然只能是水月镜花。电影中多次运用了一曲藏族的原生态民歌,用以表达丹珠的情感主题。尤其是在丹珠被英国人绑去侮辱以要挟反抗的藏民之时,被扯落藏袍的丹珠身穿一身白衣,在硝烟四起中唱起这首质朴而纯真的民歌,毫无畏惧之情,最后引燃炮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首女声吟唱只会让观众倍感凄凉。而紧凑的小军鼓敲奏则代表了不速之客英国侵略者的到来,打击乐代表军队的行进,给观众塑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此外,电影中还反复运用了一首“雪儿达娃”的主题音乐,音乐飘荡在皑皑雪山与茫茫草原之间,为这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增添了几分悲壮和温柔的情怀。《红河谷》的配乐带有一种触及人灵魂深处的使命感,激发人珍视那段为保卫民族而战的记忆与传说。
二、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与民族形象塑造
在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偏见中,往往倾向于认为少数民族电影给人们呈现的主要是当地独特的自然风物景观、令人眼前一亮的民族服饰甚至还有爱憎鲜明的民族性格等等,即使有少数民族音乐的存在也往往只是伴随着表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这一特点而出现的。这样一来不仅抹杀了少数民族电影的意义,将其颇为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某种“类型片”中,也忽视了少数民族电影音乐本身的存在价值。但事实上,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中的信息量是深可玩味的。一段音乐所用的旋律、配器等实际上都在点点滴滴间塑造出一个民族的形象,例如《东归英雄传》、《黑骏马》等都是这其中的翘楚之作。
这方面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冯小宁《嘎达梅林》,影片塑造了内蒙古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嘎达梅林。影片的主题音乐全部来自著名的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但是青年蒙古族作曲家三宝(蒙族名为那日松)根据电影不同的情感主题与表现对象对这段民歌做了调整与丰富,使得全片的配乐扣人心弦,观众始终在音乐的帮助下关注着嘎达梅林和妻子牡丹的命运。三宝在这部电影上的成功也使得他获得了二十二届中国金鸡电影节的最佳电影音乐提名。电影尽管以嘎达梅林命名,但是要反映的是浓缩在嘎达梅林一个人身上的蒙古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对大自然,对国家的热爱(如嘎达梅林起义反抗王爷的两个重要因素除了有王爷勾结军阀,放垦草原以致让广大牧民流离失所以外,还与他发现军阀与日本人有勾结有关)。而影片中除了塑造出英武强悍的蒙古族男性英雄形象以外,还塑造了以牡丹为代表的,坚强而柔情似水的蒙古族女性形象。在表现嘎达梅林时,音乐是一个气势磅礴英雄主题。而影片也着力渲染了嘎达梅林与牡丹的爱情,以一种舒缓的音乐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原本拥有的平静而美好的生活,以衬托出他们为了保卫家园,保卫这种幸福生活而战斗的决心。此外,当内蒙古草原逐渐沙化后,凄凉的马头琴奏出的《嘎达梅林》音乐,也唤起了各民族观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与民族情感呈现
由于民族(ethnic group)指的是正是“一种带有某种共同文化传统和身份感的群体,这种群体作为大社会中的亚群体而存在。”因此必然有着某种共同族群情感维系着这一群体的存续。而音乐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表现性艺术形式之一,在反映、唤起、抽象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音乐无疑就是少数民族情感的载体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但是主体民族对于少数民族之间仍然隔着一层面纱,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的必要性,且它们构成的情感张力是颇为可圈可点的。此外,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与民族情感的关系还涉及到了电影的盈利潜能。商业性可以被认为是电影的基本属性之一,由其是在当今电影已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之后。对于少数民族电影来说,这无疑是沟通电影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绝佳桥梁。优秀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能够触动少数民族观众内在的心灵关联,并诱使他民族的观众了解少数民族的话语与经验,从而在兼顾电影的美学发展的基础上获取商业利益。
但是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并不因此而只能着眼于期待着血管中流淌着纯真本民族血液的本土人才的成长,事实证明,人才匮乏依然是制约着少数民族发展和弘扬自身文化,达到与主体民族之间良好交流的一个阻碍,尤其是一些位于偏僻边疆,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尽管本民族文化特色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但本土人才在迈向世界的过程仍然有较长的崎岖之路要走。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心灵密码有着共通之处,当他民族的作曲家采取一种外在视角,拿出真诚的态度,深入地理解与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细节与情感波动后,也能达到创作出客观而典型的,能唤起当地人共鸣的音乐的效果。
以经典影片,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冰山上的来客》为例,这部电影的作曲是著名作曲家,汉族的雷振邦,但是影片中脍炙人口的音乐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帕米尔的雄鹰》等都是取材于塔吉克民族的当地音乐,音乐中运用的都它尔,热瓦鼓、手鼓等也都是极具新疆特色的乐器。音乐在影片播出后传唱至今,其经典性甚至超越了影片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对情感的把握。电影本身强调的敌我斗争对于当代观众而言是遥远的,但是音乐中歌颂的感情却是永恒的。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歌中浓缩的是战士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爱情,阿米尔在试探对方是否就是真的古兰丹姆时用的便是音乐,真古兰丹姆在听到阿米尔的歌声时眼中流露出的是难以掩饰的真情,一对情侣借助音乐而终成眷属的佳话无疑是普适性的,花儿所象征着的“纯洁的友谊和爱情”也是跨越民族,为广大人们所期待的。
可以说,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为推进少数民族电影的传播,展现各民族风貌与我国民族构成的多样性,促进人们意识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电影在艺术性与政治性上的良好结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音乐人也因触及少数民族这一题材而为观众所熟知。可以预见到的是,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少数民族这一题材资源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以上讨论的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优秀之作的创作经验与音乐生产机制还将值得人们作进一步的借鉴、考察和探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