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林风眠的绘画观与思想内涵

作者:余远花来源:《芒种》日期:2015-09-25人气:2243

一、引言

    林风眠于1900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自幼喜爱绘画,19岁即赴法国留学。作为“中西融合”美术思想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美术界的革新与突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江畔》、《静物》、《春晴》、《仕女》、《山水》等。

    林风眠可谓是“西画东渐”的分水岭式的人物,尤其是在中国画坛中西之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对其绘画观与思想内涵的研究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中西调和”的绘画观,画作的思想内涵两方面分析了林风眠绘画的审美特征。

二、“中西调和”的绘画观

(一)形成背景

    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在晚晴前,各种风格笔法都被前人淋漓尽致的发挥运用的情况下,中国画坛相继出现了抄袭、代笔和模仿等不良风气,林风眠大师正出生在这绘画风格转换迷茫、绘画人才青黄不接的年代,而“中西调和”思想也慢慢孕育形成在其脑海中。林风眠“中西调和”绘画观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国内时期、留学时期和回国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国内时期,此时出生于广东省普通农民家庭的林风眠,自小就对中国传统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九岁那年他所创作的《松鹤图》更是被一大户买去。中学期间,他师从传统地方书画家梁伯聪,开始一窥绘画技法的门径,由此中国传统艺术就成为了他绘画观形成的底色。留学时期是林风眠绘画创作真正取得突破的时期。18岁那年他只身一人来到艺术氛围浓厚的法国,先后在法国敌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主要研习油画创作。对欧洲传统艺术一饱眼福后,在康德的美学思想和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下,林风眠“中西调和”的艺术观开始形成,期间他创作并参展了多部优秀作品,如《柏林咖啡馆》、《暴风雨后的渔村》、《生之欲》、《悲叹命运的鸟》、《预言家们》、《我们的心》、《永恒》、《超人们》、《宇宙的节奏》、《忧郁的沉迷》、《不可挽回的伊甸园》、《探索》、《大公的沉思》等,这些作品均以传统国画中花、鸟、门庭等为核心意象,将这些物象以西方哲学思辨结合起来,带有着强烈的“画有意而言无穷”的特点。回国时期是林风眠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其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画作技巧的实践时期。他海归后大量的赏阅了戏剧、古曲,同时对毕加索、高登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带有其特色的绘画观念,最终取得了卓越成就,此时期的代表作有《闹天宫》、《宝莲灯》、《芦苇荡》、《宇宙锋》、《南天门》等。

(二)主要内容

    从林风眠的生平可以看出,他远渡重洋的经历帮助他更加明晰西方绘画的优点与不足。在长时间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和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观察后,渐渐打下了他中西调和绘画观的基础。在紧紧把抓住中国传统画偏重神韵的文化精髓中,将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创作理念——中西调和,这中理念在他作品的构图方式、色彩使用和线条的运用均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先,在构图方式上林风眠选择了方形构图。传统中国画为突出虚实关系、安落题款,往往采用立轴、横轴的长卷轴式构图。而法国的留学经历使其对这一传统的构图方式进行了改变,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形构图,这是中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形构图方式的运用就使西方焦点透视的绘画技巧使用变为可能,更加强调了画中事物的空间感,拉近了人们与画作的距离,使人有触手可及的亲近感,更适合近景的刻画,这些都是传统中国画构图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方形构图也使画作的垂直角度与水平角度力道上的相互平衡,构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除此之外,林风眠在色彩使用上也极具中西调和的特点。色墨结合一直是林风眠绘画的一大特色。传统的中国画常常以水墨代替颜色,力求表现简明、意会的画面神韵,而林风眠的水墨画将水墨的黑白只作为黑白两色加以使用,将色墨混合调成色调,既保持了传统的中国绘画的写意气质,又体现了西方多色彩运用所产生的视觉冲击与感染力。在他的作品中,这种混合包括四种类型:全墨、以墨为主、全色和以色为主。对此技法的熟练操作使其成为林风眠绘画让人眼前一亮,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为其作品风格的变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后,中西调和还表现在其线条的运用方面。中国传统美术创作深深受到书法行笔方式的影响,因此常以中锋行笔为原则,即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虽然如此可以简化绘画的方式,节省大量的时间,但其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中锋行笔虽笔势饱满,然而其对自然的描绘就会显得不自然。林风眠不拘于此,在广泛涉猎盛唐时期绘画线条的书写和民间瓷器上的线条构成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兼顾晋唐线条和传统国画泼墨方式的线描风格,这种绘画技巧构成的线条使画面也变得活灵活现了起来。

三、画作的思想内涵

    林风眠的作品随着题材的不同,其思想内涵也随之改变。总的来说可以从两方面为切入点,对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理解,一种是其描绘的事物,它是林风眠所欲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外延;另一方面是技法的使用,这体现了他对画作中西风格上侧重的不同。

(一)对生命的追问

    林风眠对西方哲学问题的深刻思索常常会反映在其画作之上,这其中对生命的追问就是其思想内涵中最重要的一环。生命的苦痛与脆弱这一没有答案的问题常常萦绕在林风眠的心中,如《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就是以他在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灵感而绘成的。因此静物画就成其早年最为热爱的绘画类型。林风眠的静物画一般以花瓶、盆栽、茶具、水果等为主要绘制物象,在进行东西方油画创作形式探索的同时,常常向人们表达一种生命力,体现出对生命的追问。画作中,中国式图案背景映衬着带有浓重色彩的西方杯皿茶具,这种中西方的反差映射出的是作者内心的淡然与追求。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静物画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林风眠就生活与西湖河畔,也饱尝了人情的冷暖,因此以西湖为主题的《泊》裹存着林风眠对生命的无奈与不解。《泊》系列画作中多以西湖风景、小桥流水、深砖瓦砾、孤鸿落日为表现对象,在静谧的画面下伤感之情渐渐流露,画面中弥漫着他对人生、生命的体验与不解,对生命的追问也自然跃然于纸上。

(二)对人道主义呼唤

    人道主义所提倡就是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并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林风眠在蔡元培的举荐下成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校长之后,其倡导的艺术运动被扼杀,其艺术中激情浪漫的锐气渐渐凋零,转而开始了对社会问题和人道主义的关切,人道主义呼唤成为了他的思想内涵之一,这些作品包括油画《悲哀》(1934)、《北京街头》(1926)、《人道》(1927)、《痛苦》(1929)等作品。《北京街头》是表现其人道主义呼唤的主要作品。画家采取了特写式镜头描绘了北京街头地摊小市上的普通劳苦大众,在烈日下,两个身形瘦弱的农民一脸愁苦地坐在地上,似乎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背后是正在穿行于街头巷尾的人群。“我的作品《北京街头》是当时的代表作,我已经走向街头描绘劳动人民。”正如林风眠所回忆的,《北京街头》直接描绘现实的、对人道主义进行呼唤的作品。他作为艺校校长,身居高位却带头描绘北京普通街头的贫民生活,可谓恰好体现了“五四”精神。

(三)对宁静和谐的渴望

    在林风眠形式看似简单的画作中,细心的人们总会发现其中寄托的对宁静和谐的渴望。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林风眠本能的就带有着对外界事物敏感、对人间乱想的不平的心理倾向,但在其沉潜的内心深处,在其画作中山山水水的紧密环绕、丛林群山的巍峨茂盛中,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东方式的安逸恬静。《荷塘》是林风眠的遗世精品,画中荷花盛开,白色的荷花晶莹剔透,碧绿的荷叶迸发出勃勃生机,整个画作显得鲜亮、通透,仿佛可以穿过画卷嗅到荷花淡淡的幽香。远处黑压压的天景下荷花仍矗立绽放,颇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之感,观赏这幅荷花图,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灿烂的“桃源”,一片安享静谧的世界。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的渴望,林风眠也梦想着拥有其笔下“荷花般”的人生。

    综上所述,林风眠在其高超的绘画技法中形成了自己“中西调和”的绘画观,并与自身经历与个人观察传达了哲学、人生等方面思想内涵。这种内在给予观者的精神营养不仅提高了其画作的艺术表现力,更延伸了作品色彩外的予以内涵,值得当今书画界青年人的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