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经典影片对肖邦钢琴作品的演绎和诠释

作者:韦佳佳来源:《芒种》日期:2015-09-28人气:2241

1、《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革命练习曲》 

    《为了霍洛维茨》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韩国影片,讲述的是一对钢琴师生的感人故事。青年钢琴教师金智秀在事业和爱情上屡屡受挫,一度到了万念俱灰的境地。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个名叫京民的普通小男孩,竟然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于是金智秀便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既然自己不可能再成为霍洛维茨那样伟大的钢琴家,那么不妨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向这个有着音乐天赋的小男孩,让他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几年的学习时光里,两个人逐渐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京民的钢琴水平也是飞速提高,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年轻演奏家。当京民海外留学归来举办演奏会时,特意提到了启蒙老师金智秀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台下的金智秀也早已是热泪盈眶。影片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而是将一个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被誉为是2006年度最感人的影片之一。该片对于肖邦钢琴作品的运用,出现于影片的一开始。因为事业和感情受到挫折,夜晚回到家后的金智秀感到十分苦恼和烦躁,随即在钢琴前演奏出了肖邦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这是肖邦的代表作,当时的肖邦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满怀悲愤的创作出了这首作品。表面上看来,这首作品似乎和影片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功效。首先,其展示出了金智秀高超的钢琴演奏水平。《革命练习曲》是一首有着较高演奏难度的作品,而金智秀却能够将其演奏的流畅而饱含激情,正是其演奏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其表现出了金智秀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当个人事业和爱情遭遇挫折后,其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这部作品中。在她看来,唯有钢琴才是自己的知己,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最淋漓尽致的抒发。再联系到该场景出现的位置来看,其出现于影片的前半部分,正是人物形象树立的关键阶段,不用过多的叙述和展示,仅需用一部钢琴作品,就树立起了金智秀这个有着高超钢琴演奏技巧,而又感性、热情的人物形象。

2、《钢琴家》中《g小调叙事曲》 

    《钢琴家》是波兰著名导演波兰斯基带有自传性质的代表作。影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家斯皮曼,原本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但是伴随着二战的爆发,斯皮曼的祖国波兰也逐渐被外侵势力所占领,使他不得不过着逃亡的生活。有一天晚上,斯皮曼正在大街上寻找了一些残羹冷炙,以填饱自己饿了一天的肚子。突然他发现地上有一个罐头,正当他不顾一切的扑向这个罐头时,一双军靴踩在了他的手上。随后这名德国军官将他带到了一个废弃的民宅中,当得知斯皮曼是一名钢琴家之后,便要求斯皮曼为他演奏一首曲目。斯皮曼略微迟疑了一下之后,演奏出了这首著名的《g小调叙事曲》。这首作品也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作品一开始就奏出了一个叙事性主题,像是一个人在回忆一段悲壮的历史。第二段则在回忆的基础上,表现出了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像是这些被奴役的人已经开始觉醒,并开始追求自由和独立。第三段则是一个抒情的段落,充满着温和、明亮的气息,像是在告诉人们,经过残酷的斗争之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人们也重新回归了平静和幸福的生活。影片在此处引用这首作品,可谓是十分切题的。肖邦和斯皮曼都是波兰人,都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切的热爱,为此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影片中的那名德国军官,一开始是十分不屑的,但是伴随着演奏的进行,他的情绪也逐渐平静下来,最终在这首作品的感召下,其不但没有抓走斯皮曼,反而给与了斯皮曼多方面的帮助,使他在当时惨烈的战争环境中存活了下来。可以说,德国人用枪炮打败了波兰人,而波兰人则用肖邦的作品征服了德国人。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深意在于,音乐是不分种族和国界的,即便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能够打动人心,唤起人性的良知和救赎。也正是这一桥段,使整个影片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成为了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

3、《一曲难忘》中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 

    《一曲难忘》是美国哥伦比公司于1945年拍摄的一部反映肖邦生平的故事片。因为祖国波兰遭到了外族的入侵,使得肖邦不得不流亡于法国的巴黎,虽然凭借着自己的钢琴才华,足以使他的生活衣食无忧,但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仍然时刻关注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有一天,在音乐会的短暂休息中,肖邦看到几名俄国人也走进了音乐厅,想到俄国正在侵略波兰,很多年轻的战友都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自己却要在此为他们进行演奏。这显然是肖邦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于是他快步来到舞台上,满怀悲愤的演奏出了这首《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的第一段是一个辉煌的主题,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正是波兰人民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第二段则是对战争场面的真实描绘,肖邦运用精湛的创作技法,形象表现出了战场上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最后一段则是第一段的再现,但是整体的气势却更加雄壮和辽阔,象征着波兰人民正高奏凯歌,欢庆胜利。影片的名字是《一曲难忘》,“一曲”指的便是这首《降A大调波兰舞曲》,虽然影片中还出现了多首肖邦的其它钢琴作品,如《摇篮曲》、《练习曲》、《玛祖卡舞曲》等,但是就表现影片的主旨而言,均不能与这首作品相比。一个音乐家之所以伟大,除了其创作或表演技法的精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其人自作所特有的精神感召力,能够给人以精神和灵魂上的震撼和感动。肖邦和他的钢琴作品正是如此,除了这一场景之外,这首曲子先后以不同的形式,在整个影片中出现了七次之多,既充分表现出了肖邦满腔的愤恨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更让人们对什么是民族情感、民族责任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46年的奥斯卡电影节中,该片毫无争议的获得了最佳配乐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4、《肖邦的青年时代》中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青年时代》也是肖邦的自传影片,由波兰导演压力山大·福特于1953年拍摄。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肖邦年轻时代的故事。1825年到1831年间,当时的肖邦还是一名音乐学院中的学生,但是在学习之余,肖邦对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也十分关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动荡不安,特别是自己的祖国波兰,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让年轻的萧邦感到十分担忧,并将自己对沙皇的愤恨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全部融入到了钢琴作品中。因为经常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使肖邦成为被通缉的对象,于是不得不远走他乡避难。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肖邦演奏出了这首《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肖邦19岁时创作的一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波兰舞曲》这些激动人心的作品相比,该曲则略显伤感和忧郁。肖邦曾在题记中写道:“我并不强调这首作品是否能够振奋人心,只是表达一种平静和与忧郁的心情。”作品的一段是e小调,快板,先由管弦乐奏出主题,然后用钢琴对其进行华丽的展示,并由此表现出一种略带激动的心情。第二段则是带有夜曲风格的E大调,旋律舒缓而婉转,有着鲜明的歌唱性特征,特别多个装饰音巧妙运用,更为整个作品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感。第三段是E大调的回旋曲,通过对主题的反复插入进行,表现出了一种华丽的风格,并在一种热情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结合影片来看,该曲的选用也是十分切题的。对于年仅19岁的肖邦来说,远走异国他乡可谓是五味杂陈,其中既有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又有对异乡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时还有对心爱姑娘的牵挂和怀念,多重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中。音乐一响起,肖邦那张忧郁的脸庞就浮现了每一个人的面前,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肖邦。

   综上所述,电影音乐是电影的孪生姐妹,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就成为了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众多经典影片对肖邦钢琴作品的演绎和诠释,则使影片的形象刻画、情节发展和气氛渲染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正是其人其作艺术价值的另一种表现。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相信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钢琴作品出现在影片中,并由此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