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谈在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中白描方法的运用

作者:张相庚来源:《视听》日期:2015-11-09人气:1521

俗话说,“立片言以居要”,站在广播电视新闻的角度而言,要求在写作的时候重视新闻的写作技巧,随着获取信息方式的增多,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广播电视新闻在具备其他要素的情况下,更具有故事性。面对这样一个需求,广播电视记者在采写稿件时在结构和形式上面要有一定的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而且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各有不同。广播电视新闻要想吸引受众,记者在新闻写作时必须使用技巧,写出通俗化的新闻稿。在众多的写作技巧中,运用白描的手法就是记者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

白描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把白描应用到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中,就是做到用用事实说话,就是用质朴的笔墨,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主要特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广播电视作品,它避开了浮华、做作,不要求细致与文饰,做到神似和形像相思就可以了,这样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新闻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轮廓和气质。

任何运动状态的事物总比静止状态的事物显得生机勃勃,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比一潭死水有生气得多。同样,在广播电视作品中掌握多使用动词的要领,这样既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又能把环境和景象写“活”,使人如临其境,最终让广播电视新闻浮现在每一位听众脑海中。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强调:“在任何句子里,动词都是让句子的其余所有部分流动起来的关键。”就是说的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的数篇消息,为我们留下了气势飞跃、笔力遒劲、文气如江河直下的新闻珍品,其中几乎篇篇都是运用“白描”,特别是动词的典范。仅举其中篇幅最短的一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一九四九年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争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篇消息仅有140多个字,字数虽少,但是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这片消息中,既有战事进展清晰的叙述,又有情景生动的描写,读起来,朗朗上口,全文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美,使听众感到这些新闻中的场景中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动作是生动的。在文中,一些动词的使用,使听众感受到动态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通过连续使用动词实现的。比如“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这一段,紧扣人心,一气呵成,洗练地勾勒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场面。而且在描写国民党军队“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和人民解放军紧张而神速的渡江战斗之间,作者插了一句“长江风平浪静”,别看只有6个字,但它使文气立即出现了“动──静──动”的节奏,在播送的过程中,通过播音员的再加工,赋予了整篇报道波澜起伏的立体效果。

怎样才能使用好白描手法呢?我们要首先认识到“大白话”是“白描”手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大白话”就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能听得懂的话。语言艺术大师老舍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大家所能理解的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用“大白话”写新闻不仅为大多数听众所喜爱,而且也成为广播电视新闻独特的风格。例如,我台2014年的广播系列报道《村官李连成22年风雨清廉路》这样描写村官李连成:“凌晨四点半,李连成打开了家门向外走去,他背着手迈着自己独特的“罗圈步”开始在村里到处“巡视”。五点半,李连成准时来到西辛庄村委会会议室内,召开村委会会议。”“李连成不仅始终保持着农民勤劳的本色,还保持着农民节约的本色。他一根腰带一扎就是10多年;一只袜子磨破了,就与其它的袜子配着穿。”这样,寥寥数语,通过播音员的播送,一个朴实的农民典型在听众眼前浮现开来,就像老家的邻居大叔一样,让大家感到亲切可信。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白话不等于地方方言。有些地方的广播电视作品中出现了滥用方言土语的趋势,这种苗头不好。这就需要我们使用规范化语言,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为了在传播过程中不致产生误解,广播电视语言必须首先以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尽量使用普通话。

另外,白描手法运用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还要求记者做到运用词语简洁和准确,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同样,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也要做到这一点,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记着紧紧抓住描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还以我台广播系列报道《村官李连成22年风雨清廉路》为例,文中这样写道:1991年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为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一上任就立下掷地有声的誓言:“ 我说我要能喝村民一盅酒,逮舌头给我割掉,我要能乱花村民一分钱,吸村民的一根烟,我说你就剁掉我一个手指头。”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李连成通俗的话语,没有粉饰,没有做作,突出体现了一个廉洁为民的村官的形象。

新闻故事化是白描手法的又一个具体运用。采用这种方式,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既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听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又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就是这个意思。在2005年我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采写系列报道《最后的攻坚》之《黄河滩区人的脱贫梦》一文的写作手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文中写道:“在黄河下游的拐角,有一个幽静的地方,在这儿,小河淙淙的流淌,小鸟快乐的歌唱,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金黄色的阳光照射着黄河,就象一条金色的带子拥抱着这儿,人们就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清水河,千百年来,老百姓在这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清贫而穷苦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劳作努力改变着生活,前王庄村就是清水河乡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王辉凡,就是这个村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几十年来,他和村里的群众一样,辛辛苦苦的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

2005年9月13号早晨,王辉凡早早的起来,到他家承包的五亩土地上去看看庄稼成熟的情况,秋天早上黄河边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分外清凉,王辉凡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感到非常惬意,在这儿我们见到了正在放羊的王锡彪老汉......。”听着这段录音,就像一台摄像机镜头,从远到近,逐渐展开了一幅画面,晨光中,在弯曲的母亲河怀抱里,小溪潺潺流过,鸟语花香,人们在这里平静的生活,幸福而安谧。这种写作方式就借用了白描的手法,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细节化的描写,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使听众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将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的感受、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样使听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形成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这条新闻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增加了广播电视新闻的魅力。

总之,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除了运用好白描手法,还要求记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善于观察,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和水平,在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特征的同时,尽量选择准确、形象、生动、通俗的语言,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描写,创作出令受众满意的广播电视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