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翻译的影响-外语论文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外语系—陈红宇来源:原创日期:2012-02-01人气:1118
网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首先,在翻译工作中,词典可谓是侠士手中的倚天剑、屠龙刀。可以说没有哪个翻译工作者可以在词典阙如的情况下遨游两国语言、文化,以及专业领域之间,无拘无束,如鱼得水。即便是精通两国语言,拥有两国文化背景以及长年实战经验的译者也难免遇到拦路虎。这些拦路虎通常包括以下种类:术语、专有名词、新词、含有丰富文化色彩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译者的理解障碍,而理解是翻译的第一道程序。因此,各种词典对于翻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但传统词典存在更新慢,内容有限的问题,而互联网上的各种搜索引擎和电子词典却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开放性及包容性,网络容纳天下人之见,并供天下人思考借
第四自然段,刘勰针对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他对于这种写实主义的做法,首先肯定了其合理和高妙之处,“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即逼真的描写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自有其可取之处。但他很快笔锋一转,“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这就牵涉到郑板桥所说的“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四者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契合呢?刘勰的建议是“并据要害”、“善于适要”,可谓一语中的,“且《诗》、《騷》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他认为《诗经》、《离騷》的闪光点之一就是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接着,他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他认为物色虽千变万化,但描写时应选用尽可能简单的辞句,这样反而能收到余味无穷、语短情长的效果。由此可见,他提倡的是要点突出、用词精练、意境深远、情趣盎然的文章。综观第二、三、四自然段,不难得出,刘勰所极力推崇的是大含细入、提纲挈领的构思习惯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那么,这种质朴文风的哲学依据和指导意义何在呢?佛教哲学认为“诸法无常”,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我国“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也持类似的观点,《易传’系辞下传》第八章载,“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古希腊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既然万物变动不居,我们便不能极目图貌,只能勾画轮廓,如此“以不变应万变”更容易趋近真理,描述愈详细反而与事物的本相差之愈远。
从这方面来讲,刘勰是正确的,睿智的。“以少总多”、“贵在时见”、“并据要害”、“善于适要”虽不能作为为文谋篇的金科玉律,但至少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写文章把意思说清楚是最重要的,至于笔法是“水墨写意”还是“油彩铺陈”自不必苛责,这大概和艺术家的情怀雅俗、才华高下有关。在两种选择并存时,要以“能简则不繁”为取舍标准。
篇末赞语美仑美奂、千秋尽显,得纪昀评“诸赞之中,此为第一”。“山沓水匝,树杂云合”、“春日迟迟,秋风飒飒”分别指自然事物万紫千红的呈现和春荣秋谢的生命力,人们行走于斯,不免触景生情,“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之后便如王勃登滕王阁一样“遥襟俯畅,逸兴遄飞”,进而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仿佛在回应大自然的赐予,此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物色》篇说理透彻、见解深刻,是一篇言之有物、字字珠玉的优秀文论,也是一篇妙语迭出、情文并茂的精美散文,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第四自然段,刘勰针对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他对于这种写实主义的做法,首先肯定了其合理和高妙之处,“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即逼真的描写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自有其可取之处。但他很快笔锋一转,“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这就牵涉到郑板桥所说的“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四者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契合呢?刘勰的建议是“并据要害”、“善于适要”,可谓一语中的,“且《诗》、《騷》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他认为《诗经》、《离騷》的闪光点之一就是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接着,他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他认为物色虽千变万化,但描写时应选用尽可能简单的辞句,这样反而能收到余味无穷、语短情长的效果。由此可见,他提倡的是要点突出、用词精练、意境深远、情趣盎然的文章。综观第二、三、四自然段,不难得出,刘勰所极力推崇的是大含细入、提纲挈领的构思习惯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那么,这种质朴文风的哲学依据和指导意义何在呢?佛教哲学认为“诸法无常”,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我国“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也持类似的观点,《易传’系辞下传》第八章载,“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古希腊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既然万物变动不居,我们便不能极目图貌,只能勾画轮廓,如此“以不变应万变”更容易趋近真理,描述愈详细反而与事物的本相差之愈远。
从这方面来讲,刘勰是正确的,睿智的。“以少总多”、“贵在时见”、“并据要害”、“善于适要”虽不能作为为文谋篇的金科玉律,但至少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写文章把意思说清楚是最重要的,至于笔法是“水墨写意”还是“油彩铺陈”自不必苛责,这大概和艺术家的情怀雅俗、才华高下有关。在两种选择并存时,要以“能简则不繁”为取舍标准。
篇末赞语美仑美奂、千秋尽显,得纪昀评“诸赞之中,此为第一”。“山沓水匝,树杂云合”、“春日迟迟,秋风飒飒”分别指自然事物万紫千红的呈现和春荣秋谢的生命力,人们行走于斯,不免触景生情,“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之后便如王勃登滕王阁一样“遥襟俯畅,逸兴遄飞”,进而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仿佛在回应大自然的赐予,此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物色》篇说理透彻、见解深刻,是一篇言之有物、字字珠玉的优秀文论,也是一篇妙语迭出、情文并茂的精美散文,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