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
文学与绘画、音乐、舞蹈等一起构成了早期的文艺样式,它的产生于和劳动实践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样式、种类、语言、体裁)等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因而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且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它与文学欣赏活动一起构成了文学上的实践,而文学欣赏活动的完成才才是文学作品价值、功能的真正体现,文学欣赏也就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媒介,逐步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从而在形象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活的面貌,并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蕴内涵,从而在获得感染和影响的同时引起情感上的激动而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最终完成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由此可以发现,文学的欣赏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文学作品教化功能的前提条件,读者只有认识了解作品本身以及它蕴含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受到“教化”。文学作品除了教化功能之外,还包括审美功能和认知功能,不过这三种功能在本质上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贯通,教化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两种功能的实现与完成。目前学界对文学作品教化功能的研究呈现出狭窄化、表面化的特点,本文也将以此为切入点,是希望能对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做深入化、全面化的分析研究。
一、文学作品的知识教化功能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以帮助读者认识过去,了解中外,从而学习到一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
首先,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它都深刻地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生活画面和历史文化传统,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最佳途径,同时这也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知识教化功能。《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这些诗歌,读者可以了解到我国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间奴隶制度下的真实社会面貌,如农事、婚恋、打猎、爱情、造酒等各个方面;《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之下,《红楼梦》真实全面地向读者展示出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以及伦理、教育、婚姻和宗教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特点;《荷马史诗》和《圣经》包含了西方的文化起源、历史神话、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还可以了解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军事战略战术,这实际上具有很大认识价值。
其次,对语言教化的深度感知。语言是一部文学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得以存在的载体,反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凝练性、音乐性和情感色彩等几个特点,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语言运用进行品味、揣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语言艺术的妙处并且可以培养出一定的语感。读者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对作品的深入认知和了解,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总理的无限缅怀和思念之情,而鲁迅在《故乡》中的语言运用一方面表现出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则因为现实的凄凉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凉之情。我国古人在遣词造句方面非常的讲究,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典故,“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警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原本拟用“过、入、满、到”,因此读者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带语言的凝练和音乐之美,同时也是对自我语言的一种训练。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化功能
文学作品知识教化功能实际上是教化作用之端,而审美教化功能则是教化作用之本,读者只有在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作品的终极审美体验,才算是彻底的掌握了解作品本身,从而完成作品的审美教化功能。
首先,审美教化中的审美感知。所为审美感知就是读者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感觉是读者对作品中事物、人物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人物本质属性的完整反映,感觉是读者认识作品的基础,同时也是审美教化的心理基础,审美对象的形象就是通过审美感知完成的,因此审美感知是进入审美体验的开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一开始只是对文中的形象产生感知,但是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就会进入到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同时凭借经有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形象进行想象,这实际上就是对作品的审美感知阶段,同时也是审美教化的初级阶段,此时读者对作品的整体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思想内容的认识,但读者却显示出来了初步的审美态度。如读者在阅读《羽林郎》之时,对冯子都和胡姬的形象之时初步的认识,并没有对中的性格以及内涵进行深入的把握,所以对人物的肯定与否定还为时尚早,同时审美的教化功能之时初步显示出来
其次,审美教化功中的审美判断。审美判断与审美感知之间是密切相连的,读者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会对文学作品做出审美判断,也就是说读者在对作品形象感知反映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对形象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过程,同时也包含了读者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判断,是为文学作品下定属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化功能的终极体现。在审美判断过程中,读者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蕴含意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实际上是在思维判断的进程中实现的。读者在思维判断的过程中利用审美感知得到一个初步的直观形象进行审美体验之时,实际上就超出了感性的认识阶段,开始认识感知中没有直接呈现出的形象与蕴含,从而正真实现了审美上的教化功能。文学的审美教化功能是一种高级审美形态和教育形态,读者在在其中得到的不仅是审美的愉悦和满足,更多的是获得情感和思想上的体验和教化,从而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之时对生活、社会、人生、生命等哲理、哲思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最终完成自我情感、心灵、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由此可以,文学的审美教化是一个启迪智慧、净化精神的高级审美过程。
三、文学作品教化功能的意义
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除了表现在知识和审美两方面之外,它还有着许多的现实意义,这些现实意义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体现出来的,它一方面表现在文学作品自身,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读者的现实作用之上,若果否认文学教化的现实意义,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之中。
首先,文学作品教化对读者的现实意义。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有益思想,同时读者也可以从获得经验教训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的功能教化意义。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教化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启发智慧、净化心灵方面,也体现对高尚情操的培养方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一直励志精神的代表,许多的小说、诗歌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对我们进行熏陶与感染,如屈原的《离骚》、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不仅如此,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由民主的斗争精神对于读者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西厢记》和《牡丹亭》通过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强烈追求表现出了他们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反抗以及对自由爱情和婚姻的强烈渴望与追求,这种自由的反抗精神显示出了作为人的前进的活力,也体现出了人的本质存在。
其次,文学作品教化对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实际上是作品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表现,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并不存在一定的教化功能,那么它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也就涉及到了对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对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有分析、有批判的继承,而教化功能就是其中的一个衡量标准。 实际上,不同时代的作品有带有特定时代的特点,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是带有其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因此其思想内容既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本文中的教化功能知识选取其进步一面,如《诗经》中反映当时劳动者的农事诗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且带有民主意识的萌芽思想,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其中的一些祭祀诗和歌颂统治者的诗歌则充满了迷信色彩,并没有深刻的内容与思想,因此它则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但这并不否定《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整体的教化作用。
综上,文学作品既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同时也是对人自身的生存境遇、思想观点的一种折射,这种思想的折射可以使得读者在“润无心无声”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从而可以使读者获得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体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