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传统文化

作者:钱漳颖来源:《视听》日期:2016-03-10人气:3773

    传统文化是什么,可能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甚至很多人分辨不出当今文明发达中的传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告诉人们: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热土上, 每一个炎黄子孙在食物周围都忠实地践行着“传统”。

1、勤劳

    勤劳,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也是世界对东方这个古老民族的永恒记忆。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为了生计,单珍卓玛母女两个在凌晨3点就出发寻找松茸;陕北老黄一次做700个黄馍馍,老黄夫妇从凌晨3点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养蜂人谭光树与妻子四地奔波,风餐露宿……《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一日三餐”忙碌着,正如陕北老黄所说:“辛苦就赚来钱,不干,懒的人没人给他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勤劳是生活的保障。

2、礼仪

    正如《礼记·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的礼源于饮食。饮食“规矩”体现的既有中国人的热情待客之道,如陕西西安蓝田县老汉在餐桌上对麦客的礼让“出门人,不客气”(《舌尖上的中国II》“脚步”);也有尊卑长幼的顺序,以及种姓家族的民主团结,比如在福建泉州,任何重大事项,只有通过宴请相邻才能宣告确定(《舌尖上的中国II》“脚步”);还有中国人喜好团圆的思想:过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团圆饭。《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中国传统文化“礼”的临摹让每一个中国人发现,在美食背后是华夏各地如此之深的民族认同和情感羁绊。

3、人与自然

    老子的《道德经》中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梁惠王上》中也曾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儒家和道家的这些伟大哲人在总结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为后世提供规矩准则:人类的生产生活要顺应自然,人们应该依照自然的法则办事。单珍卓玛母女挖出泥土中的松茸后,会用地上的松针把地上的菌坑掩盖好,防止菌丝被破坏,以此延续“自然的馈赠”;陕西吴堡张世新老汉根据天气决定何时做挂面……遵循自然规律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的“依道而行”是每一个中国人从未敢放弃的传统,是华夏族在自然、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法宝。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视野下中国人的自我定位——“勤劳”、人际关系——“礼仪”、人与自然——“道法自然”,归根到底就中国人的思想核心——和:人与己靠勤劳而和,人与人靠礼而和,人与自然靠依道而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和”主导下的民族史诗,在上万年的民族奋斗过程中,中国人含笑前行。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