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科技论文
作者:重庆三峡学院—张天豪来源:原创日期:2012-02-11人气:2695
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在东莞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1604家,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总数的8.196,占广东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总数的32.696。东莞是世界重要的电脑产品及配件生产基地和电子产品零部件采购基地,全市电脑整机配套率达到9596以上,电子产业分布极为广泛,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稳健增长
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迅猛,特别是1987、1988、1989三年分别增长3796、4296和5396,为东莞信息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本世纪,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因素影响,但东莞市的信息产业制造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1995-2010年间,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在3096以上,比同期工业增长速度高近10个百分点。近10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3096以上,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近10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市第一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东莞市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引导外资投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目前,东莞市已有外向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约3300多家,产值约3600亿元。
3、产品制造规模化
东莞生产的多种信息产品产能和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其书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世界产能的4096;电脑键盘占1596,其他电子元件占1296。10多种主要产品,如扫描仪、电脑磁头、扫描仪、录像磁头、微型马达等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均超过209,产量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主要电脑制造商的零部件采购基地之一。
二、发展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过高
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国际参与程度高,加工贸易比重过大,来料加工出口占总出口的绝大部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明显过高。二是出口主体结构失衡,本土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大型企业,民营电子信息企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的特色优势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明显,同质化竞争严重。
2、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
目前,全世界排名500强企业中,有43家在东莞落户,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7家,电子信息产业前10名产值之和只占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的69.296,企业数量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5896。为适应肝0国际贸易环境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东莞市今后在投资中应该提高产品档次和产业化规模同时,对现有企业和产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和竞争力。
3、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东莞市人才总量少并且缺乏高技术人才,现有人才只占人口总量的12.296,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广州、深圳的平均水平。就业人口素质偏低,全市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占69.496,从事体力劳动的占80.896,专业技术人才仅占8.196。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工仅1178人,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有丰富制造经验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发展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
1、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业自主创新
加大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目前基础薄弱、核心技术依靠进口,但对整个行业起关键作用的技术和产品,争取尽快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东莞市信息产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东莞要充分依托电子制造业等现有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应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应该从以下三点出发:一是积极培育新显示、新光源、新能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以及软件产业等“四新一软”新兴产业,以及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基础产业,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积极推动核心基础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力争在具有优势的数控机床、智能仪表、自控设备、纺织机械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三是立足东莞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围绕汽车电子、纺织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拉长工业产品制造业产业链。
3、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
要引进高技术人才,必须做到一下几点:第一,放开用人渠道,制定更为有效且操作性强的用人政策,努力构建东莞人才高地和人才宜居城市,培养造就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东莞人才智力群体的比较优势。第二,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政策,设立国家级的企业技术创新奖。第三,加快扩大内需步伐,以实现产业的稳定发展。
据统计,目前在东莞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1604家,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总数的8.196,占广东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总数的32.696。东莞是世界重要的电脑产品及配件生产基地和电子产品零部件采购基地,全市电脑整机配套率达到9596以上,电子产业分布极为广泛,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稳健增长
东莞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迅猛,特别是1987、1988、1989三年分别增长3796、4296和5396,为东莞信息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本世纪,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因素影响,但东莞市的信息产业制造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1995-2010年间,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在3096以上,比同期工业增长速度高近10个百分点。近10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3096以上,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近10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市第一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东莞市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引导外资投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目前,东莞市已有外向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约3300多家,产值约3600亿元。
3、产品制造规模化
东莞生产的多种信息产品产能和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其书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世界产能的4096;电脑键盘占1596,其他电子元件占1296。10多种主要产品,如扫描仪、电脑磁头、扫描仪、录像磁头、微型马达等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均超过209,产量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主要电脑制造商的零部件采购基地之一。
二、发展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过高
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国际参与程度高,加工贸易比重过大,来料加工出口占总出口的绝大部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明显过高。二是出口主体结构失衡,本土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大型企业,民营电子信息企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的特色优势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明显,同质化竞争严重。
2、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
目前,全世界排名500强企业中,有43家在东莞落户,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7家,电子信息产业前10名产值之和只占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的69.296,企业数量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5896。为适应肝0国际贸易环境和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东莞市今后在投资中应该提高产品档次和产业化规模同时,对现有企业和产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和竞争力。
3、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东莞市人才总量少并且缺乏高技术人才,现有人才只占人口总量的12.296,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广州、深圳的平均水平。就业人口素质偏低,全市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占69.496,从事体力劳动的占80.896,专业技术人才仅占8.196。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工仅1178人,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有丰富制造经验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发展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
1、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业自主创新
加大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目前基础薄弱、核心技术依靠进口,但对整个行业起关键作用的技术和产品,争取尽快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东莞市信息产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东莞要充分依托电子制造业等现有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应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应该从以下三点出发:一是积极培育新显示、新光源、新能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以及软件产业等“四新一软”新兴产业,以及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基础产业,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积极推动核心基础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力争在具有优势的数控机床、智能仪表、自控设备、纺织机械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三是立足东莞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围绕汽车电子、纺织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拉长工业产品制造业产业链。
3、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
要引进高技术人才,必须做到一下几点:第一,放开用人渠道,制定更为有效且操作性强的用人政策,努力构建东莞人才高地和人才宜居城市,培养造就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东莞人才智力群体的比较优势。第二,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政策,设立国家级的企业技术创新奖。第三,加快扩大内需步伐,以实现产业的稳定发展。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