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谈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作者:董英明 赵庆辉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6-10-17人气:2000

1 前 言

现代足球运动训练特点之一就是采用大负荷大强度的训练手段,在激烈比赛后,运动员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会出现各种疲劳的征象,如不及时进行恢复就会导致运动员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等运动能力的下降,制约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为此,从解决该项目运动实践的现存问题出发,找到疲劳产生机制与防治措施,对运动员进行医务监督和理论指导,必将更为有效地促进运动员长足进步,进而推动我国足球水平不断提高。

3足球运动中疲劳产生的机制

3.1中枢神经系统方面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消耗增多,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

3.2能量物质消耗与代谢方面

研究表明:在足球运动的供能过程中无氧氧化供能占整个供能过程的90%,有氧氧化供能只占供能过程的10%。在无氧氧化过程中主要是对肌肉中的糖类物质进行酵解以供给运动所需的能量。在运动中,当能量物质消耗达到一定程度而又得不到补充恢复时,人体的功能就会紊乱,运动能力随之下降。于是就产生了疲劳。

3.3疲劳物质的堆积学说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会产生大量的产物如乳酸、氢离子、氧自由基等物质,超过了血液的运输能力而形成产物堆积,这些产物特别是乳酸会造成组织器官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以利于增加氧的运输和供能,但同时这些产物堆积产生了消极作用:一是抑制糖、糖元的分解,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增加肌肉中水份含量和减少乳酸从肌肉中运出:二是酸性环境会降低组织器官对神经冲动和局部微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降低肌钙蛋白和钙离子结合力,降低肌肉组织的最大张力和持续能力,延长肌肉不应期,降低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从而产生疲劳。

3.4体液减少和无机盐丢失

由于运动时大量排汗,体内水份减少,盐份也随之丢失。当体液减少达体重的3%时,运动能力便显著下降;达10%时将引起代谢紊乱,循环血量减少,出现抽筋、四肢无力、工作能力下降等现象,亚极量运动30min后,肌肉向外释放K,当肌肉中K浓度下降1%、肌肉中含水上升15%时,则膜电位约从90mv降至75mv,这种膜电位的改变,可能降低肌纤维的兴奋性,导致动作电位、膜传导速度的改变,从而引起肌肉力量输出的减少。

4足球运动中疲劳的预防和恢复措施

4.1预防措施

在足球运动员出现疲劳征象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手段加以预防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切实遵守科学训练原则;严格控制运动负荷;全面加强医务监督;倡导和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根据能耗特点,合理增加营养,注重运动中的补糖与补液等等。

4.2恢复措施

4.2.1训练方法学恢复措施

对早期过度疲劳者,首先要减小运动量,降低运动强度,缩短练习时间,以轻松有趣的内容取代单一的专项训练,并且增加各练习的间歇时间。对于疲劳症状较为严重的运动员,除了减小运动量之外,必要时暂停专项训练,仅保持一般性的身体练习活动。

4.2.2心理学恢复措施

比赛后为了更快地恢复体力,应合理地运用暗示自我调整,特别是自我暗示性睡眠,运动员应学会进入睡眠状态,使自己感到休息了,精神饱满了。将音乐、散步、郊游、看演出等作为恢复疲劳的手段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3.3.2.3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

在紧张的训练期间,特别是比赛期间,合理的营养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加速恢复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出现疲劳后,采用淋浴局部热敷和按摩等手段既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排出,消除疲劳,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条件的还可以选用静力牵张、机械震动按摩、气体压力按摩、紫外线照射、电刺激振动放松、针灸、理疗甚至高压氧等恢复手段。对疲劳症状严重者,可经医生诊断后,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

4.结论

4.1运动性疲劳和运动后生理和心理功能指标的恢复和持续时间,直接与运动训练的负荷量、强度的大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机能状态、年龄、性别和采用的恢复措施有关。在判断运动员疲劳时,教练员应从各方面综合加以考虑,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恢复,而只有针对疲劳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方能最终达到消除疲劳恢复运动能力的目的。

 4.2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最终达到早预防、早治疗、早恢复的目的,使训练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