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祁太秧歌的发展与现状-艺术论文
祁太秧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本文从祁太秧歌历史渊源、发展与现状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历史渊源说起秧歌的渊源,《辞海‘艺术分册》做了诠释:"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我国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其名称均因流行地区而得名。如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晋中秧歌、沁源秧歌、霍州秧歌等等。“祁太秧歌”也不例外,它相传于晚明时期,也是小曲(亦称时曲或俗曲〉广泛传播的时期。当时晋中一带,已流行着当地民间艺人传唱的小曲。祁县文化馆曾搜集抄录了不少古代小曲,如:《编根罗》、《并蒂莲》、《一块铜》等20余首曲词。它们大都是反映当时当地民间生活故事的,从中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
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它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
祁太秧歌的早期表演类型是元宵节闹红火中的踩街秧歌,大都是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祁县、太谷等地多有秧歌自乐班社活动,逢年过节,编演剧目,初登舞台。
1、由来
据《祁县志》康熙四年版载:“置里镇置市集奠民居而通民财也。”“县市奇曰各街轮开自辰至午。十五日为上元节祭天地,设鳖山,悬花灯,放烟火,聚欢弦歌,有太平景象。”可见,当时祁县一带经济富裕,交通畅达,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民间文艺也比较活跃,走村串乡的艺人来往不断。
卖艺求生的“风阳花鼓”艺人,来到这里学唱流行的秧歌,以演唱为生计。祁太秧歌歌舞节目《打花鼓》中亦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锣鼓介:呛得隆降呛)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花鼓夫妻没得卖,身背花鼓走四方〈锣鼓介:呛得隆呼呛〉,南京收了走南京,北京收了到北京,南北二京全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锣鼓介:呛得隆咚呛呛!呛得隆咚呛!呛得隆咚
呛呛呛!呛得隆咚呛!V’又《缀白裘》中多处谈到凤阳花鼓,如:《闹灯》中有:“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人跟着跑”之句。可见凤阳花鼓于清初就流行到了山西南部、中部一带。
凤阳花鼓艺人的活动形式是:每到一地,由二人打鼓敲锣,引来了观众,先唱“凤阳歌"、“广东调"、“满江红”等小曲。接着表演歌舞节目“踏歌”等,有时也唱几段北方流行的秧歌曲调,以迎合当地观众的喜好。这种活动形式,被晋中民间艺人吸收、溶化,逐渐发展成了踩街秧歌队。
2、表演形式
踩街秧歌队的表演形式,是由俊扮和丑扮两个公子相配,手持折扇领头,带领身背花鼓的女角色和拍小钗、敲小锣的男角色共二三十人,分两行沿街行进表演,炮声响处,走至迎接的户主门口,由领队公子咏颂,朗诵完毕,两三个演员进入场地中央,边舞边唱小曲,表演歌舞小戏。之后继续前进,直至踩遍各街为止。所表演的节目,有第一人称的歌舞小戏,也有第三人称横排式的歌舞节目,他们唱见闻、数典故、叙景致、表古人,故事情节均较简单。歌舞时没有弦乐伴奏,只是轻敲鼓边轻击锣钗,掌握节奏。舞蹈动作也较简单,但却是歌中带舞,歌舞结合,这是祁太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踩街秧歌活动的时间较长,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才逐渐消失。这对祁太秧歌建国前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祁太秧歌的发展
1、建国前的发展
在日寇侵华时期,敌占区的祁太秧歌艺人,多遭残害流散,演出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即使少数艺人有所活动,也无人管理,许多上演节目陈旧,有的不堪入目。然而,在抗日根据地的晋绥边区,“七月剧社”、“大众剧社”、“五五剧社”和“人民剧社”等革命文艺团体,曾以祁太秧歌形式与声腔艺术,演出过《闹对了》、《刘巧儿》、《以毒攻毒》、《两亲家》等剧目;太行根据地的“祁县建设剧团”,也曾以祁太秧歌形式与唱腔,演出过《敌我对比》、《劝玉英》、《小二黑结婚》等剧目。这些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和生产积极性,是祁太秧歌为革命根据地人们服务的光荣历史。
祁太秧歌,最初统称秧歌,群众称“XX村的秧歌”或“XX班的秧歌”,原无属性定型名称。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革命根据地晋绥边区当时流行着两种秧歌,虽都称秧歌,但其风格、特点截然不同,名称上感到混淆不清,后经晋绥文联召集戏剧工作者磋商,定为二者从地域上区分名称,即“陕北秧歌”、“晋中秧歌”两种,从此晋中秧歌剧名的出现,代替了历史上统称的“秧歌”。
2、建国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祁县共有业余秧歌剧团71个,艺人2000余人。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秧歌,精华与糟粕并存。在表演上既有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艺术,也有摄取的生活中丑恶淫秽的渣滓。祁县以刘焕玉为首的老艺人自觉地抵制了秧歌剧中的不正之风,自编自导新剧,为秧歌改革提高、推陈出新,做
了大量工作,使秧歌以正式地方剧种立足于艺术之林。县境内各种秧歌团体纷起,以旧调唱新戏,十分活跃。
1943年在太行敌后根据地组建祁县独立营秧歌剧团。集体编演有《敌我对比》、《劝玉英》等剧目,曾获晋冀鲁豫边区嘉奖。
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同年11月份榆次专署文教局长郝静瑞在县文化馆长会议上,指定祁县、太谷、文水、交城四县各选派秧歌名老艺人二三名,由祁县文化馆负责集中,联合组成祁太秧歌研改社,社长薛贵芬(祁县〉,副社长刘焕玉(祁县八杨子森,以边演出、边研究、边改革的方法,做了大量推陈出新工作。此间,在研改中大家认为当时在晋中区域流行的秧歌,除祁太秧歌以外,还有介休干板秧歌、汾孝地区秧歌、太原郊区的晋源秧歌、祁县温曲武秧歌等,这些剧种不同的秧歌统称晋中秧歌,也有点眉目不清,也不科学。从而决定将原发祥于祁太二县的“晋中秧歌”这一秧歌剧种定名为“祁太秧歌”。这个名称自1951年改革以来,一直流传至今。
祁太秧歌研改社于1951年11月,由榆次专署文教局组织新文艺工作者汇集祁县、太谷、文水、交城四县名老艺人建社。社址设在祁县文化馆,主要演员有马光太、吕达等30余人。整理改编了《新打花鼓》、《编草帽》等传统节目,还移植上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戏,县境内有村办秧歌剧团71个,在秧歌艺术的表演程式规范化、古为今用方面拓展了新路。
1955年,榆次县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榆次县秧歌剧团。演出了很多移植现代戏,如《朝阳沟》、《李双双》、《李二嫂改稼》、《三换肩》等,均受到观众的赞扬,以邱金兰为代表的第一代优秀女演员,出现在舞台上,这是祁太秧歌的新发展,尤其是出现了男演男、女演女的情况,男演女的历史开始改变。同时,全部剧目增加了弦乐伴奏,丰富和发展了打击乐锣鼓点;改一剧一曲为一剧多曲。在表演、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进。从此,祁太秧歌走上了一条完善而又不失泥土气息、改革而又不变其特色的新型戏曲化道路,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飞跃。
“文化大革命”期间,秧歌禁演,祁太秧歌横遭祸害,全部被扼杀,剧团解体,农村业余剧团也销声匿迹了。直到1978年,党中央提出了拨乱反正,太谷县成立了“太谷秧歌剧社”。1982年,晋中地区戏剧会演时,青年演员刘丁英、籍红玉获优秀演员称号。此后,祁太秧歌开始恢复上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体制改革,农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活越来越好。农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渴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就为发展祁太秧歌,提供了有利条件。祁太秧歌艺人,为适应这一大好形势,努力地进行改革。如在体制方面,变官办为自愿组合,组成10余个业余班、社,自负盈亏,进行演出。在训练演员方面,采用自办、自育和师带徒的办法,几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秀和拔尖演员,活跃于舞台上。不少班、社,演出效益很好,收入颇丰,观众反映热烈。三、祁太秧歌的现状“祁太秧歌”是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小剧种。有秧歌老艺人称,按年代推算祁太秧歌音乐的形成还早于山西的代表剧种之一中路梆子。祁太秧歌这种地方小戏,它的沿革和发展受到当地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的直接影响,这种起源于民间,生长扎根于民间的娱乐形式并不适合大的专业团体演出,民间才是它真正植根的土壤。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