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无奈:民族器乐在舞台上的现状研究-民族乐器论文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相传至今的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1]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领域受“西风”大规模席卷,我国民族器乐发展艰难行进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之间,面临着困惑与无奈,呈现出复杂的生存状态。要研究民族器乐在舞台上的现状,必须首先需要明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程、民族器乐在现代舞台上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困惑;民族器乐;舞台
中国民族器乐与戏曲音乐、民间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一样,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由于地理环境以及风俗民情的不同,我国民族器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历经多年积淀,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作结晶。在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器乐作品更是别具异域风情,绽放异彩。强烈的生活气息、时代印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当仁不让的使它们成为中华民族器乐艺术成长的摇篮和发展的沃土。由此观之,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而在现代舞台上,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可谓岌岌可危,这明显是与其实际价值相悖离的。分从民乐发展历程、民乐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究民族器乐现下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发展之路。
一、民族器乐发展历程
(一)乐器的发展概况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许多乐器。其中打击乐器最多,吹管乐器次之。我们从能吹七声的骨哨,能吹三个音的坝,多管编排而成的箭,以及编磐、编钟的出现,可见早在周前人们对于音高已逐渐形成明确的概念,如纯四度;大、小三度;大、小二度等。当时的乐器制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武官衬殷代大墓中出土的虎纹特磬,其制作已十分精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养蚕缫丝,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和钟,同时也出现了“丝附木上”的琴瑟。周代乐器见诸文献记载的有了将近70种,品种大大增加,也由此根据制成乐器的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了“八音”分类法。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仅在湖北省随县开掘的曾侯乙墓中,就有一百二十四见古乐器。至秦汉时期,不仅原有乐器在不断的改进,新的乐器也在涌现,外来乐器同时传入,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公元350年左右的东晋时期,“曲项琵琶”从新疆、甘肃一代传入,也成了我国隋唐时期乐队的重要乐器。唐出现了“轧筝”和“奚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宋朝也出现了用马尾弓拉奏的马尾胡琴,明代出现了外来的扬琴等乐器。
(二)器乐曲的发展概况及建国后的新发展
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常常是歌、舞、器乐三者结合为一体,在古代文献中称这三种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乐舞”。器乐与歌唱结合形势在周代有“琴歌”。宋代以后,歌舞音乐发展的更为成熟,说唱音乐有了所谓的“勾栏”、“瓦舍”这样固定的场所,达到成熟的时期。宋金时期的杂剧与南戏,到元代进一步发展,进而发展成我国的国粹——戏曲艺术。在戏曲艺术中,不能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器乐。而正是由于民族乐器的不断演变发展,以及出现的歌舞、说唱、戏曲等艺术形式,纯器乐的演奏才衍生出来。“由此可见,将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声乐曲和舞曲加以器乐化加工而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这是民族器乐发展的一个方面,在民族器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
由于古代社会重农轻商,所以器乐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受商业化浪潮的影响。并且在建国后民族器乐有了新的发展,比如“1、民族器乐专业工作队伍的形成、壮大和群众业余活动的开展。2、创作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器乐曲。3、在民族器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及改编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4、演奏形式的新发展。5、乐曲改革硕果累累”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发展在不断进行中,外来器乐的传入,以及商业化的影响等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何去何从,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等问题难免使民族器乐的发展在现代舞台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民族器乐较之西方器乐在现代舞台上的现状及深层次原因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再次如大潮一样涌入中国,欧风美雨席卷大陆,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世界学术思潮和音乐文化涌现,人们以往所遵循的的秩序结构、心理状态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短暂的惊愕和措手不及之后,旋即而来的是国人对新潮音乐的狂热崇拜。“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迅速在当代器乐舞台上发展起来,它们凭借现代工业技术的支持,“以大众信息传播系统为载体,以公开的商业性为目的,成为满足当代大众心理需求的一种大众宣传品和消费品[1]”。“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席卷全国,迅速在音乐领域甚至中国大众文化成为典型。以电子合成器、电贝司、电吉他、架子鼓等为主要演奏乐器的唐朝乐队、黑豹乐队、零点乐队等流行音乐乐队组合,引起了不小反响。而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却突围不得。甚至发生某著名摇滚歌星的演唱会却异常火爆,一票难求,而一场颇有质量的民族器乐演奏会却门可罗雀这样一种情况。中国传统民乐逐渐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于社会的大熔炉中,尽管它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然而它与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渐行渐远,难免会曲高和寡。
笔者拟从中国器乐发展的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所造成民族器乐在舞台上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西创作目的之分
中国古代音乐并不是以音乐的姿态出现的,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正规教育,而是做为上层社会的专利,传统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音乐正是是作为一种修养来学习的,其目的是“修身”而不是艺术本身。由于修习器乐是文人们所必备的一种修养和素质,而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不需投人所好,所以,封建文人把玩器乐便体现出一定的自娱性特征。加之封建文人兼有儒家的入世思想及道家出世思想,音乐美学思想主体上呈现出受制于礼,重教化而轻娱乐的状态。在整个封建社会里,这种以自修自娱、明心咏志为演奏目的,以“平和”—“淡和”为审美原则的音乐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从自娱这一角度讲,器乐本质上是人文之器,是修身之器。即便到了后来有专门的剧团,但也因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没得到更广泛的发展。而西方器乐虽也是以自娱发端,但是它源于资本主义的西方,商业发达,并且一进入中国,就以无比强势的姿态,成熟的销售理念和实践抢占了绝大半的市场,目的直指中国的消费市场。
(二)、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
90 年代末开始,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中国的民族器乐要想成为一种具有国际性的音乐语言,就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创新求变,不断丰富自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只有为音乐家们提供自由的空间,构建广阔的发展平台,繁荣民乐的创作,才能有高质量的创作并让现代音乐听众从“熟悉的乐声中听出了陌生,从陌生中得到了审美感悟”。近年来一种“涵盖了民族声乐、民族器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民族音乐元素,用新理念创造的有别于传统民族音乐形式之外的,又能与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相融合的作品”,被称之为“新民乐”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开始在舞台上悄然诞生,这不失为民族器乐的大胆尝试。新民乐演奏的曲目一种是翻奏现有音乐作品,包括古代、现代的乐曲或歌曲;另一种是演奏全新的原创作品。这两大类音乐作品都需要一定数量、高水平的曲作者来完成。这就要求新民乐具有大量的优秀曲目做后盾。“音乐一旦被孤立地放置于一个房间或者音乐厅里,便具有充分的张力和表现力,这看起来是非常矛盾的。将音乐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声音的世界。”为此,要求作曲家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具有与世隔绝不受外界条件变化所侵染的大师气质,事实上,这正是我国当代器乐界中所缺乏的。
此外,音乐理论界也应该更深一步思考中国传统音乐问题,重新发掘和认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当代音乐研究的学科意识应该得到加强,其独立性和学术意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独特的课题和领域,都应该在观念上加以重视。要努力避免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左右。研究者本身要有坚实的理论修养和博学的历史知识,也要有哲学、美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三)、宣传推广模式的不成系统
重视音乐“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中国民乐进行文化包装,是音乐市场营销运作中的另一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艺术品外在质量的重要体现。
目前,在数字化生存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流行音乐产业产品的的销售渠道,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和推广可以采用市场信息化的手段,跟公司签约。使广大听众可以利用身边的手机、电脑、MP3等设备,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便捷的收听和下载音乐,从而使买卖双方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播放终端的限制,进行音乐产品的交易。此外网络、移动通讯和娱乐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席卷全球的推广手段。营销手段的娱乐化将娱乐腿上经济舞台是当代社会庞大的娱乐消费力。“日本索尼公司本是个电子产品的厂家,为了营销它的家用电子消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引导月文化消费潮流的战略,开创了‘索尼音乐’,每年的‘莱卡风尚颁奖大典’成为娱乐圈的盛事,‘莱卡我型我SHOW’全国偶像歌手大奖赛又让杜邦莱卡开始热销。”一个专业极强的工业品都能当做市场产品来做,而且还让消费者感到,有了莱卡就是时尚、品质。而我国的民族器乐的发展却有些不成系统,由此观之民族器乐也可以从传统民乐中寻找素材并利用现代国际创作技法进行深度创作的作品,与娱乐形式的营销手段相结合,重视对中国民乐音像科技市场的推广。
三、结语
中国民族器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有根有源,证明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器乐传统的价值所在。而民族器乐在我国舞台上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理性分析我国民族器乐的现状,在传统的“基因”中另辟蹊径,“秉承传统,保陈出新”,既保持传统乐种的品格和风貌,又突出中国传统民乐的特色。如何以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精髓为根基,保持演奏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文化时尚相统一,这有待我们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从而将我国民族器乐的魅力在世界器乐之林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民雄 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J.1997,(12):8
[2] 李民雄 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J.1997,(12):10-11.
[3] 黄会林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9- 160.
[4] 张飞龙.论新民乐思潮的创新动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30.
[5] (美)古兹利米安编 杨翼译.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25.
[6] 张飞龙.音乐研究与教学谈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32.
[7] 周青青等著.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144.
[8] 王建元等主编 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113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