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李文静 李桂艳 袁博 汤敏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10-17人气:11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亟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六个必须坚持”从价值底色、立足支点、路径方法、内生动力、科学引领以及视野格局六方面为推动“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践路径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而要把这种认识、自信与自觉转化为实践,就亟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即“六个必须坚持”的指导。

  一、推动“第二个结合”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承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础上,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在传统民本思想的根基上,相继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科学论断,这些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要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使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主体和传承力量。

  二、推动“第二个结合”要坚持自信自立的立足支点 

  近代以来,从深重苦难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向伟大复兴,靠的从来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自信自立。正是建立在自信自立的基础上,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第二个结合”同样离不开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推动“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前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文明主体性的觉醒。这种觉醒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也为“第二个结合”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三、推动“第二个结合”要坚持守正创新的路径方法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新时代推动“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路径方法。守正,指的是筑牢理论根基与文化主体性,即确保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创新,即激活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真正实现“正”与“新”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四、推动“第二个结合”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时产生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也都是在回应不同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蕴含于这一思想的“第二个结合”无疑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4]所以,我们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提高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推动“第二个结合”要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需要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推动“第二个结合”中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而非孤立的、全面的而非片面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发展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变的观点来看问题办事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实现国内与国外的联通,历史与现实的呼应,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六、推动“第二个结合”要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格局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而诞生的科学理论,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兼济天下”的胸襟也表明中华文明自古就具有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同样成就了其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站在人类文明全局的视角,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精髓,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之问乃至世界之问,使“第二个结合”真正展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天下情怀。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