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2010版电影《白鲸》对原著的解读-电影论文

作者:张红梅 赵晓芳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09-07人气:2222

  一、艺术特色

  影片《白鲸》秉承了原著神秘主义与宗教意味的色彩。戏剧化的氛围,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氛从影片的黑白胶卷形式的序幕展开,以影像的形式给观众展现出故事悲剧结局的预言来。其一,在捕杀白鲸的过程中,亚哈的假肢丢失,他用小岛上坟墓旁的十字架作为假腿。还有就是亚哈所说的白鲸在经历了两次死里逃生之后就注定要死亡,实际上这正是他自己命运的写照,最终亚哈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落海而死。其二,就是影片展现给观众的那些不断出现的相互联系的影像——白色。白色与种种令人恐惧的白色形象相关联,如给人带来恐惧感的凶残的白鲸、亚哈船长的白发、苍白的死尸以及浓雾弥漫的大海和冰雪包围的北冰洋。影片为了强调这一点,借用一名水手之口来引起观众的注意,这名水手在看到白色巨鲸之后说“白色代表好人”,以反语来强调白鲸的恐怖。此类无法捉摸的奇异细节正是2010版电影《白鲸》与众不同的强烈魅力所在。这种暗示与宿命色彩将整部影片笼罩起来,从“裴廓德号”出海搜索白鲸到沉没,整个过程中,这种氛围都如同幽暗的海底世界笼罩在潜艇四周一样,笼罩在每个观众的心里。

  影片虽然简略了原著中很多有关鲸鱼与鲸类学的描述,但观众也从海洋学女博士之口了解了一些诸如鲸的种类、叫声和生活习性等常识。比如女博士的出场就是用声音模拟器来吸引鲸鱼,同时介绍了白鲸的种类;在与白鲸的激烈搏斗当中,女博士看到了海面上的飞鸟进而警告其他海员,白鲸就在飞鸟的下方。这让观众在欣赏到电影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艺术价值。

  二、故事情节

  《白鲸》原著并不以叙述亚哈船长的身世开头,而“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名叫伊什梅尔。他不仅是故事的叙述人,而且还是参与这次航行的个中人物。原著开头二十三章都是写与他经历有关的人物和事件。故事的主人公是“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船长,名叫亚哈,他本是一个很体察部下、心地善良的人。但自从他的腿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后,他的性情大变,“裴廓德号”在海上遇到了许多惊险的事。三年后,他们在太平洋北部遇到了莫比?迪克。经过三次激战,莫比?迪克终于被亚哈船长杀死,而“裴廓德号”也被白鲸撞沉,船上的人只有以实玛利侥幸活了下来并被路过此地的“拉吉号”捕鲸船就走,其余人全部被鲨鱼吃掉或被淹死……

  2010版电影则以亚哈的经历作为电影的开头,电影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冰雪包围的北冰洋,作为一名海军的亚哈以及他的潜艇遭到了一种在电影中被称为MobyDick原始生物——大白鲸的袭击,期间亚哈失去了一条腿。接以关于白鲸的各种袭击船只以及潜艇技术革新的报道,巧妙地导入故事,展开情节,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电影当中的“裴廓德号”不是一只捕鲸船,而是经过亚哈精心改装的拥有核武器等高科技装备的潜艇。电影直接将捕鲸作为叙事的主题,情节紧扣该主题,没有丝毫的拖沓,有的是吸引观众的扑朔迷离的线索和庞大的捕鲸场面。电影最后以白鲸和“裴廓德号”的同归于尽,只有女博士死里逃生而结束。

  三、人物塑造

  (一)人物出场

  小说中亚哈的出场气宇轩扬,整个高大的身材似乎用坚硬的古铜塑成,在“笔直向前、固定不动、不畏惧的目光中,含有一种无限的、最坚决的、不屈不挠的神气,一种坚定不移的,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其次,他有巨人般的力量和超乎常人的坚毅。他的鱼枪曾刺中无数鲸鱼,他的技术在南塔开特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的偏执本性也随之暴露。他出海的惟一目的是追杀白鲸,宣称自己是它的“无可捉摸的罪行”的牺牲品,认为被鲸咬断了腿是奇耻大辱,要杀死它才能报仇雪恨。从登上“裴廓德号”的那一刻起,他就处心积虑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作为电影故事的主人公亚哈,他的出场也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电影中的亚哈是以年轻的形象出场的,那是一个外表英俊、心思细腻、技术娴熟的年轻海军。随后在“裴廓德号”上才是亚哈的真正出场,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亚哈的假肢,随后是假肢支撑的高大身躯,饱经沧桑的脸上闪烁着一对坚毅的目光,雪白的头发映衬出岁月的痕迹,也让人联想到故事开头那冰雪覆盖的北冰洋。

  电影中没有出现原著当中的关键人物伊什梅尔,而出现了一名多年对白鲸进行研究的女博士,对于捕杀MobyDick,她的态度也是在不断地转变过程中。当她听到亚哈给她提供的关于MobyDick的录音材料时,她脸上的表情从微笑变成了惊愕。她被亚哈船长“请”到船上后,她说“我不参与任何捕鲸的活动”,可当她看到一艘潜艇被白鲸袭击后海里的死尸的时候,禁不住问“为什么鲸会这样?”这种态度转变的微妙展现也使观众的态度一步步倾向亚哈。我们自动追随着剧情的展开,对全片的动机和趋势没有任何抵触。

  电影中白鲸出场的时候,气势何等壮阔,可当看到它全身所插的旧矛,浑身被捆束的绳索,即便是仇恨它的人类,也未免感触到疼痛与悲凉。它的躯体是如此庞大,而它的生命所承受的痛苦也是无比沉重。可以说白鲸是最大的恶魔,也是最可怜的受害者。

  (二)人物性格

  影片中的亚哈是一个令人景仰、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性格中既有偏执与疯狂的一面,又有锲而不舍、意志坚强与骄傲自信的一面。亚哈因为盲目疯狂地憎恨那条最终毁灭了他的白鲸,失去了内心平衡,在追杀白鲸的过程中,无视全体船员的宝贵生命,让他们跟着自己去葬身大海。

  亚哈以近乎疯狂的仇恨和热情将与之决斗的信念铸造得坚如铁石,不杀白鲸,誓不罢休。从亚哈船长的勇气与壮举来看,他体现出来的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英雄气节和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豪迈的现实主义战士气概。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深刻揭示的: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对于船长亚哈之死,无需挽歌,只需赞歌。

  亚哈性格的动人之处是他的骁勇,如同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英勇无比,敢于违抗上帝或自然。他还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艰难险阻达到最后的目标。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他改装“裴廓德”号那一刻开始就显露出来。

  电影中描写的亚哈船长工于心计,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当船员们看到海里的死尸后,他不失时机地用激烈、激昂的语言煽动起了船员们:“就是死也要追杀它。”“让他感受我们的仇恨之剑。”“上帝也会帮助我,你们会追随我吧,有没有勇气?”当年轻的女博士表明她不想参与捕鲸活动时,他说:“我只是想阻止它的袭击。”让人觉得亚哈捕鲸并非报私仇,也不是想赚钱当富翁,而是崇高的正义的举动。在斯巴达克对亚哈船长的命令感到怀疑的时候,亚哈没有像原著那样对他施以暴力而是耐心地解释甚至是请求。他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追捕白鲸看作他命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亚哈来说,驾驭“裴廓德号”出海是利用这次机会,实现其杀死白鲸的个人夙愿。当庞大的白鲸拖着潜艇迅速下沉的时候,斯巴达克警告他要为船上的130条生命负责,他脸上浮现的只是冷笑,可是当绳索断了,白鲸逃脱,船员的生命得以保全时,他脸上出现的却是狰狞的懊恼。这位失败的英雄坐镇着潜艇,坐镇着这部影片,使得《白鲸》充满了史诗般的气质。亚哈的偏执和疯狂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他的锲而不舍、意志坚定、骄傲自信的光辉形象又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矛盾冲突

  影片中的主要矛盾是亚哈与白鲸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是一位充满了疯子与英雄气质的人类,后者是为生存而拼搏的斗士。亚哈是白鲸的对立面,既是矛盾的一方也是矛盾的结合体,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斗争,反映了人力图揭开自然秘密的欲望,尽管在反抗白鲸过程中,他变成了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鬼,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亚哈又是人类反抗命运与邪恶势力的斗士。他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在人与白鲸的斗争中,影片的结尾通过象征手法暗示人是打不败的英雄,他对自己的蔑视与叛逆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他自杀性质的疯狂行为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影片中,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白鲸本身就是一对对立矛盾的结合,它除了外形庞大恐怖外,还具有无与伦比的充满机智的阴险,尤其是它那深邃的目光。它身上插遍了一簇簇的枪头,却还能无恙地游走。影片用一系列的报道和白鲸对游轮、飞机的几次场面宏大的袭击来衬托出它的邪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是由亚哈与白鲸两者间不可消磨的矛盾而引起的,并最终形成一个沉重而崇高的悲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电影对原著所选择的角度的阐释无疑是最恰如其分,但电影文本也确实遗失了很多原著的内容,所以仅仅依托电影来理解《白鲸》是有本质的局限性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很好地把握《白鲸》的意义与价值,在评论它时也能找一个正确的立足点,如果想真正的认识和理解《白鲸》,阅读原著是必要的。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