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意义 经典的力量-电影论文
一、一见钟情的开首
世间许多绝美爱情的开始,似乎总是与一见钟情有关。这种套路自古有之而又经久不衰,令人久看不厌。如中国古有明清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多有一见钟情,后花园相会,相约私奔的唯美场景;今有琼瑶爱情的小说套路,都似乎与一见钟情紧紧相连。如梁祝,如张生与崔莺莺,如柳梦梅与杜丽娘等,可谓是举不胜举。琼瑶等当代言情作家写的爱情小说大多更是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套路,不知蛊惑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情怀。被蛊惑的无数少女,总是期待自己的爱情也是一见钟情。由此观来,《魂断蓝桥》能够一开始就打动中国观众的情感,与该部影片的一见钟情式的中国式的套路很有因果的味道。如中国的爱情悲剧片《梁祝》《白蛇传》均是一见钟情的开始、更不用说现在满天飞的爱情肥皂剧了。
同时更吻合东方观众审美定势的就是英雄救美!即将奔赴战场的罗依在滑铁卢桥上救了赶往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玛拉一命,临分别时,玛拉将她心爱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两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丽的邂逅。
因邂逅而一见钟情,那么故事的发展就自然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也为人们期待终成眷属的心理作了铺垫,更为故事的结局增加了悲剧的意义。
二、才子佳人的般配
或者说,打动中国观众的不仅是一见钟情的开始,更有才子佳人的般配。偶然相遇,并不代表就会有一见钟情的开始。如何才能产生交会时的互放光亮?影片采用的情节依然是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套路:才子佳人的相配。美丽清纯的舞蹈演员玛拉,英俊帅气的军官罗伊,都是美的化身。罗伊看玛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在雨中求婚、玛拉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等场景,都让人久久不能遗忘。罗伊像阳光一样突然照亮玛拉的世界,而玛拉也因为爱情的甜蜜而幸福得像花一样绽放。那时世界是小的,小到只有幸福的罗伊和玛拉,他们成为对方能看到的全部风景。
在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戏曲是明清戏曲中之一大宗,是以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为主的戏曲类型。剧中的才子一般是风流俊雅的白面书生,佳人则一般是才色俱佳的仕宦小姐或青楼歌妓。在唐人传奇中已经有才子佳人故事。到了元明清时代,才子佳人戏曲不仅在创作上达到一个顶峰,而且演出也十分兴盛,形成了“巧遇、定情、受阻、团圆”的典型的故事模式。这成为后代才子佳人小说与影片素材的来源之一。
同时影片中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与中国传统的贞洁观念相吻合,与梁祝、白蛇传所传递的爱情观是一致的,这种情感暗合了东方传统的思想和情感定势,透露出东方人的许多传统心理,从而在中国获得了无数观众的热爱。
三、人生因偶然而改变
(一)幸福有时转眼即逝
无论是东西方,人们追求幸福,期待幸福的心理是一样的,人们总希望可以留住幸福。但正如张爱玲所说,长的是痛苦,短的是人生。为了追求幸福,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与罗伊约会。罗伊行期推迟,要和她马上结婚。可因为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两人只好决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当晚,罗依被召回军营,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罗依便离开了。为了爱情,玛拉放弃演出去送罗伊,而被迪瓦尔夫人开除,为她求情的好友凯蒂也一同被开除。幸福瞬间远去,整个故事开始被悲剧的氛围所笼罩。
玛拉在生存与爱情冲突时,她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爱情。没有表白,但玛拉的形象因此而纯美多情,这为影片的最后结局增添了悲剧的感染力。
(二)偶然往往是悲剧的催化剂
莫泊桑说:人生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罗伊安排母亲见玛拉。就在玛拉将与克劳宁夫人见面时,她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阵亡士兵名单中赫然写着:罗依?克劳宁。她深受打击。此时罗伊的母亲来看她,尽管这位母亲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拉情绪混乱、不知所云,她拒绝了克劳宁夫人的帮助。以为失去了爱情的玛拉大病一场,为了维持生活,失去了爱情精神支柱的玛拉,病愈后沦为了街头应召女郎。命运把玛拉带到了生活的深渊,没有光明,更没有希望。
如果没有看到那张阵亡名单的报纸,玛拉会是如何呢?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坚强地生活下去,等待他的爱人回来,而一定不会沦落风尘,失去做人的尊严。如果没有可恶的法律规定三点以后禁止结婚,罗伊与玛拉在教堂里结婚;如果夫人能够仁慈一些,不开除玛拉;如果玛拉愿意向罗伊或者其母亲诉说她的困境或者玛拉在罗伊母亲在的时候就昏倒在餐厅;如果后来罗伊母亲找到了玛拉;如果……只要任何一个如果发生,结局或许会完全不一样。可是,生活从来不相信如果,如果只存在于假设中。悲剧已经在所有的细枝末节处都埋下了伏笔,而我们已无力改变!
(三)命运常是捉弄人的高手
因为有变化才会有曲折,因为有跌宕才会有传奇。命运往往是因为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才会有动人心弦。在玛拉已经对生活麻木与绝望的时候,在一次车站拉客的时候,她却见到了罗伊。悲剧的意义而被推向了高潮。
依然是离别的车站,罗伊和玛拉再次相遇了。玛拉习惯性地向归来的军官们媚笑着,没有人在意她的出现,人潮只是向外涌动着。影片此时的镜头定格了几个简单的表情,但却淋漓尽致而又让人感伤不已。玛拉的笑,麻木,还有悲伤。而就在她悲伤的一刻,他们的眼神再次相撞,一切的一切,让人百感交集。我曾经一度一厢情愿地理解,玛拉天天在车站等待,就是为了等待罗伊,等待奇迹。
重逢后的罗伊认为是天意,是情缘,使他更加爱着玛拉。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他却无法知晓此时玛拉内心的凄苦与无助。罗伊带着玛拉去了他远在英格兰的家园,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玛拉无可置疑的深爱。可是,此时的玛拉,面对罗依的爱,备受煎熬。善良的她最终向克劳宁夫人说出了实情,最后留了一封信给罗依后便悄然离开。玛拉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她更不想让罗伊身上的荣誉勋章因她而遭毁誉。与其说是玛拉选择了不归路,更应是玛拉选择了对纯洁爱情的坚守。玛拉从此远去了,可是玛拉对纯洁爱情的守护却从此留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底而让人心留敬重。
四、患难中的友谊地久天长
影片中打动东方人对友谊的理解,还有凯蒂与玛拉感人至深的友情,令人心动。每次在玛拉最困难的时候她都挺身而出:在玛拉受到夫人指责的时候为她辩护;当玛拉被宣布解雇后,她勇敢地抨击夫人的残暴并随她扬长而去,尽管她深知生活是艰难的。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帮助玛拉,她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人格与尊严。电影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似乎更为这悲惨的遭遇涂上浓浓的悲剧色彩。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我时常这么想/怎能把老朋友遗忘/和往日那好时光/希望你改变主意/把你的爱带给我/甜蜜而完整的爱/我会把身上的所有全给你/让我们举杯共祝/友谊地久天长。
没有所求的付出,没有图报的帮助,面对凯蒂的友谊,玛拉是幸运的,她比凯蒂多了一份罗伊炽热真挚的爱恋。
五、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别人看
我们常感叹人生的无常,总是在你来不及准备的时候,一切便已发生,悲剧已经到来。罗伊以为与玛拉共度一生的幸福就在眼前,然而瞬间已是人生再不能相见。绝望的玛拉独立在滑铁卢桥上,面对一辆军用卡车,她毅然而又平静地迎上前去……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
影片此时进行了刻意的视觉打造:滑铁卢桥畔,依然是雨水萧萧,一切都模糊到惨淡。影片的最后一幕:罗伊在事发地点——在他们初次相识的地方捡到了玛拉送给他的平安符。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在世界的尽头只剩下了玛拉的声音:“I love you,I never love anyone else.I never shall.It is a truth,Roy。”凄美的故事最能震撼人心,影片的空白效应在此得到了凸显。而此时影片的感染力也达到了最高潮。一个香销玉殒,一个抱恨终生。玛拉永远地去了,一切也都得到了宽恕与救赎。
伊人已去,但思念犹在。留给世人的永远是一段绝美凄婉的爱情故事。
六、对美好结局的期待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审美心理都存在着对美好的祝愿和期望。《魂断蓝桥》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诠释让所有的观众为他们祝福,期待他们一场终成眷属的结局。我们曾不止一次对结局惋惜乃至假设,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即使玛拉活着,即使罗伊找到玛拉,他们还能像当初一样吗?即使罗伊和他母亲不介意,他的家族又能接受吗?如果罗伊为她放弃这些,玛拉会幸福吗?假如如果发生了,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也就失去了,带给我们的对和平的渴望也就不是那么深刻了,带给我们对纯真爱情的坚守就不那么强烈了。
让罗伊永远怀念他深爱的女子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刻在罗伊的灵魂深处,留在观众的心灵深处,留下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影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着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恶。“拒绝战争,争取和平”,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这无疑也是影片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无疑是悲剧结局的最有价值的意义:对纯真爱情的怀念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