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亲亲老爸》看美国家庭价值观-电影论文
我们对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有不少先入为主的印象和看法,例如,美国社会金钱至上、家庭观念淡薄、夫妻离婚率高、父母独居养老。而一谈到家庭、亲情、孝道,我们往往津津乐道,仿佛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专利。这部影片中的点点滴滴,触发我们对美国家庭价值观尤其是爱情婚姻及子女教育方面深深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部影片探寻一二。
传统的美国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包含先生、太太和小孩子,今日美国的一般家庭有两个或三个小孩(或者再加上几只宠物)。在一些文化里,大家庭住在一起,甚至好几代人同住。在美国,只有极少的情况下才会有超过一个家庭同住一个屋檐下。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淡漠,其实,美国人的家庭观念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是他们更注重家庭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时间上在一起,彼此尊重,彼此关注,关注成员的情感、爱好、发展,互相鼓励,获得自信,并见证每一个进步。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在美国,无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亲人朋友很少缺席。所以常常见到的是,大家都放下工作,从国外回来的,西海岸飞东海岸来的……家庭成员齐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毕业生收获的喜悦,见证人生重要一页。不同于国内,美国人干什么都爱以家庭为单位,无论出去吃饭,看球赛,看电影,还是去运动等。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家庭的关怀,也很会享受大家庭的温暖。这些在影片中的伯恩斯家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家庭平时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屋檐下,但他们历来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每年都会选那么一个周末,将分散在五湖四海的亲人聚集在一起共度。而今年,就选在了罗得岛州……于是就有了影片开头时丹忙着打点行囊,准备食物,然后接三个女儿踏上旅途的情景。美国人看重对家人回家时热诚的欢迎。长辈们为晚辈们准备好房间、食物,剩下的就是好好地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他们的活动项目很丰富,像影片里的户外运动——集体健身操、橄榄球比赛,集体游戏——猜字游戏,文艺活动——开小晚会等,都充满了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比起中国家庭聚会的内容,如吃饭,喝酒,打麻将,打扑克,看电影,上网,美国家庭聚会的内容要丰富有趣得多。我们注重亲情,以为这是中国的专利,殊不知人之为人,情感绝对是一样的,尽管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不见得一样。
事实上,整个美国社会都推崇家庭的重要性。大大小小的美国选举,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候选人,都要大打家庭牌。一个男人,如果不爱家,是绝对得不到选民支持的。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一个不爱家的人,何以爱天下?现代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是有一条主线的,那就是基于平等的爱。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该懂得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爱。美国人虽然很重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可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庭,可以说家庭观念相当重,家庭气氛也很浓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冰冷,只是一味地追求“性解放”。正因为家庭观念很重,所以每个美国总统在竞选期间,也经常打出“重视家庭价值观念”的旗帜,以赢得更多选票。在美国的郊区生活,也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夫妻俩忙完工作就一起同心协力地带孩子,活得很踏实很本真。周末,你常常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带着孩子去骑车,去远游,去参加孩子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一起享受阳光和家庭的温暖,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爱的喜悦。我们从美国的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里,也常常会看到美国男性周末不是做家务、除草,就是带着孩子去看球赛。这种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虽然看不到多少浪漫的色彩,却充满了温馨和微笑。影片中的丹也是一个很重家庭爱孩子的好爸爸,这一点从影片开始时丹抱着一大筐给女儿们洗干净的衣服逐个送去的情景可见一斑。
谈到美国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热点话题往往是美国的离婚率高。据统计,美国初婚的夫妻,有近一半要以离婚收场,再婚之后分道扬镳的比率则更高。离婚率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平等相爱也有关系。由于男女双方各自独立,婚姻少了很多社会压力和经济约束,家庭承载的更多的是情感交流的功能,而不是物质、门第、道德或者纯粹的传宗接代。双方只因相爱而结婚,一旦爱情丧失,双方都要“离”。总体看来,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同时婚姻与道德问题没有关系。一个人有权去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结婚后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不幸福的婚姻,自己有权做出再一次的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正如影片中丹爱上了表弟的新女友,虽然刚开始家人不理解,包括他自己的女儿都有些看不起他,但是通过和家人沟通,和平谈判,还是可以解决的,不管谁是谁的对象,只要是一家人,他们就喜欢。而身为丹的弟弟的女友玛丽也因为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丹而最终决定和米彻分手,选择和她心有灵犀的丹在一起。
关于美国人对子女的教育观,这部影片也有所体现。作为一名教育专栏作家,丹虽然专职为父母们排忧解难,但是面对自己苦闷封闭的现实生活、孩子的成长问题,却束手无策。他妨碍二女儿和男朋友接吻,不让大女儿开车,不相信小女儿已经会思考了,在二女儿“I love him”的抗议中开车载走她们。在丹试图阻止他的二女儿和她的小男友交往时,她在嘴里不停地念叨I love him,I love him,I love him,I love him…作为反抗,而最后当他向三个女儿摊牌,想到女主角,他也失神不停地说着I love her,I love her,I love her,I love her…他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如同专栏中写的那样,所以才严格管教女儿,自己也忍受孤独。但其实他也在这种克制中走错了方向,女儿们不理解他,虽然表面上屈从于他的管教,但内心并不认同他的教育方式,连知心话都不愿意和他说,大女儿宁肯去和从未谋面的Marie说,这样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好不到哪里去了,直到碰到了Marie。其实Marie只是个触点,让他在遇见她后生命全然弹开,其实也并非全然,不过是在克制太久之后忠于内心迈出了一小步。这一步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使他重新认识了三个女儿,最终说出了下面的话:“所以我将要做的是:我将自我监禁一辈子,我会和你们永不分离,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我哪里也不去。”出人意料的是,女儿们竟然支持他去追求Marie。就在开启汽车前,一直反对大女儿开车的丹也主动把车钥匙丢给大女儿,表达了充分的信任。通过这件事,父女之间一直以来的矛盾似乎迎刃而解,他们的关系也有了大大的改观,那以后的教育自然不是问题了。
事实上,在美国,孩子无论大小,都被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父母重在引导,但不干涉孩子的具体选择。比如,大人总喜欢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美国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无论孩子如何回答,做火车司机也好、足球运动员也罢,父母总是抱以欣赏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说:“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That is a good idea)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找到他的真正兴趣和属于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哄骗威胁孩子,美国父母是强烈反对的,至于打孩子,则是违法的。这和“打是亲、不打不成材”等中国观点完全背向而驰。
美国两代人之间的这种平等精神又来自哪里呢?经济富足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文化因素相辅而成。基督教认为,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孩子是上帝的产业,父母只是托管。《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结为一体。”每个人都要脱离父母独立。子女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富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庇护,但父母绝不会因为子女的成功而大富大贵。因此,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抚养孩子,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回报和寄托。
丹在自己专栏里的一篇文章:“亲爱的读者,对于你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我在你们报纸上的第一期专栏。以后我会为你们答疑解惑,但是今天,我想打破陈规,和你们说说计划这个主题,并不是我对这个专栏的计划,而是人生的计划。我们应该怎样去计划,还有我们怎么希望孩子们能有个美好的、机智的、稳妥的人生规划。但是如果我们诚实一点的话,我们的大部分计划都不会尽如人意。所以不要问下一代:你的计划是什么?你打算这辈子干什么?也许我们应该这样告诉他们:给生活一个惊喜吧。”所以说,无论是中国的父母还是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只是美国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会“放手”,更加尊重孩子的个体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正如影片中的丹也不想让女儿过早的恋爱,可能也是出于对女儿保护的心情吧。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6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