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钢化绕指柔:《铁甲钢拳》的主题与叙事-电影论文
机器的故事,人类的情感
这部由梦工厂影业制作、迪斯尼影业发行的电影首先具有商业影片所必需的动作要素——每个机器人都是真实的,而且有着各自的造型、喷绘图案乃至性格,重2000多磅,高达2米以上,静止时毫无声息,一旦被激活便会从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极具想象力的声音,巨大的身躯在拳击台上左突右奔,甚至还动用了《阿凡达》中用过的动作捕捉技术,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又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影片的情节简单明了,悬念并不多,几乎不带给观众任何猜疑和犹豫,无论是亲情的隔膜与反转,抑或是打斗的失败和胜利,似乎都让观众可以轻车熟路地回到欣赏好莱坞大片惯常轨迹上去。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部商业影片最大的看点也许并不在那些科学幻想中的壮丽的机器人打斗,而是在其娓娓道来的父子情深的感情张力以及他们连同那个作为二代陪练机器人亚当在内的三个小人物的特殊挣扎与命运。
其实,任何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都不能舍弃情感这个最大的吸引因子,因为在所有可以触动读者或观众并使其心甘情愿成为消费者的武器中,只有情感才是最具有杀伤力和持久性的。所以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也从不例外,从《阿凡达》到《钢铁侠》以及《变形金刚》,或爱情或友情,或亲情或人情,无不有着显而易见的情感套路。不过和《变形金刚》等其他科幻作品最不同的是,《铁甲钢拳》中的情感并不是像调料一样被投放进影片的,而是始终以父子感情为核心线索来展开故事的,甚至可以说是机器人的打斗才给影片添加了口味。所以,当《变形金刚》等仍不得不借助炫目的特技来吸引眼球的时候,查理和麦克斯父子已经带着我们放下了技术和金属的包袱,在一起感动的路上跑出了很远很远。
影片差不多有70%的分量放在了父子情感的渲染上,这同样是好莱坞影片的一个制胜法宝,就像我们在《泰坦尼克号》中早已深刻体会到的。不过,一出发生在大西洋上的悲剧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伤感,但一幕发生在未来的小人物的喜剧也同样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感动。一对从未谋面的小人物父子,在一路共同流浪挣扎的旅途中,带着一个起点不同终点却相同的梦想,从恍若路人到难舍难分,从不理不睬到不弃不离,从不知不觉到真情迸发……观众可能没有办法仔细甄别有哪些情感的细节最感人,但所有的情感和情绪却始终都在被调动并提升着。所以在观众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的机器人大战之后,这对父子间的情感张力,便成了影片最大的看点和最感人的亮点。实际上,一个导演最大的才智和能力就在于他能够懂得观众,并尽自己所能给观众以所需,所以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机器人像“变形金刚”一样成为主角或主导,而是始终以父子情感的交流和变化为主线,也许喜欢看动作或特技的观众会觉得影片中仅仅集中在5个片段的机器人打斗场面不够过瘾,但实际上,这也正是导演不愿意让机器人喧宾夺主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因为他希望人们所看到的就是影片里充分展现的“情感”元素。
隐喻的叙事,文化的思考
好莱坞的影片向来有一个优秀的传统,就是在商业化的故事中总会蕴含着一种并不商业的现实理想或未来担当,就像我们在《星球大战》乃至《黑客帝国》等影片中可以看到的那种对世界未来的关注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隐忧,《铁甲钢拳》也没有例外,只是因为它的情感路线过于清晰,有时或许遮蔽了这些思考及其隐喻的叙事。实际上影片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思考,也许比导演自己有意隐喻的叙事还要多。比如说,当故事时间仅仅设定在离现在并不遥远的2020年时,便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时间点上的人类拳击真的会被机器人拳击所取代吗?这是导演故意制造的噱头?还是影片有意带给现实世界的一点刺激?而其实不管会不会,让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拳击运动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如众所见,近年来的大多科幻影片都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当人类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电脑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人类本身便面临着一种被自己所创造的机器威胁甚至毁灭的可能。换句话说,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地发展科学技术,并希望借此可以不断地让自己从物质性的劳作中被解放出来,但是当物质创造物的智能水平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自身时,人类便在物质的“异化”中面临着自身反被“异化”的危险。甚至可以说,这实际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具有终极性的忧虑,所以如何保证人类自身不被自己所制造的机器反噬或毁灭,便成为当今这个高科技时代里最大的反思之一。当然,《铁甲钢拳》的编导可能并没有刻意回答这一问题,但在影片中却以故事的形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机器人只是、只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类的工具,哪怕这个工具仅仅是一种娱乐的工具。当机器人代替人类在格斗台上进行拼杀时,当这些貌似具有某种人类智能的机器成为人类休闲娱乐的工具时,尤其是当人类的某种血腥的本能完全以某种物质性的形式宣泄出来的时候,人类自身的危机是不是便可以在人类自己的警醒中得到某种消解呢?答案不可能是确定的,但思考却是值得延伸的。
故事里的机器人成为人类娱乐的工具,同时也使故事里的机器成为一个情感叙事的道具,这就让《铁甲钢拳》与《变形金刚》等影片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后者始终都是以未来的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话,那么前者则是依然把人类置于世界的中心,并使之成为永远的主导者甚至主宰者。所以我们才会在影片中看到,最后并不是亚当战胜了宙斯,而是查理在场边以人的拳击的方式打败了电脑程序的控制。这种具有元叙事功能的机器人造型及结构,其所形成的叙事能力是如此巨大,所有的机器人造型、动作乃至胜利或失败的命运,其实都是在被一个主线导引着,那就是父子两人的情感。所以当我们看过影片之后,几乎没有谁会再有像看过《变形金刚》等那种深刻的机器人印象和记忆,而是会始终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感情漩涡中不能释怀。因此,影片的这种叙事便又建构出一个巨大的寓言:尽管我们可以在人的世界里看到越来越多的机器的身影,甚至可以让机器成为自己世界里某种十分重要的存在,但最终真正属于人的仍然只是人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人仍然留存着自己情感的世界,一个人仍然没有遗忘自己是谁的世界,一个人仍然不断发现并确证自我的世界。所以影片并不仅仅是用动作的形式让机器人成为人类情感宣泄的一种工具,而且让机器存在的最终价值和意义都体现在了人的情感存在层面上,为始终困扰我们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思考。
影片实际有两个机器人主角,一个是查理父子俩捡回来的亚当,一个是大师曾户拓制造的宙斯,从名字我们便可以看到,这可能又是一个隐喻。如众所知,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也是天父,而亚当则是《圣经》里由“神”创造出来的人类祖先,尽管我们没有看到编导有对这种命名的直接说明,但还是有理由相信,其中实际是蕴含着一种人类的梦想的。可以说,在影片所给出的每一场机器人格斗当中,亚当几乎都是最弱的那一个,作为被废弃的二代陪练型机器人,它始终是机器人世界里的小人物;而最后它所要面对的宙斯,则是机器人世界里的真正的大人物,大师的杰作,永远的胜利者,每个赛场、每次比赛的控制者……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有点像“创世纪”的人与神,但也更像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对立和逆转。在最后亚当向宙斯发起挑战的时候,麦克斯曾说过一句令所有观众都热血澎湃的话:“为什么不给小人物一个机会呢?”这就像当年从《荷马史诗》中走出来的人一样,机会不是神赐予人的,而是人自己为自己争取到的。当年的人类的梦想已经不断地变为现实,但是小人物的梦始终还在做着。现实的生活可以不给小人物机会,但电影作为一个“大众的梦”却必须给所有人以更多的机会,所以亚当挑战宙斯,并不是人类在重新挑战天神,而是人类在挑战自己,是小人物在挑战自己的梦想。因此我们也才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影片中其实没有英雄,不用说亚当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胜利,就算是得到了,其实也只是一个走出影院便会破灭的梦而已……这个世界没有英雄,也不需要英雄,人只要能够战胜自己,便有了把握世界的机会和可能,也便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可能。
不过,在影片本身的隐喻和寓言之外,其实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其中之一便是对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检视和思考。必须承认的是,影片虽然不是以炫目的特技和华丽的场面为最大看点,但其横溢的想象和真实的视像却依旧堪称完美。这就不由得让我们像当年看过《盗梦空间》等影片一样,有意无意地要去追问,中国电影的科学幻想和艺术创造究竟在哪里?甚至直接质疑中国导演在“科幻”方面真的失语了吗?当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是简单的,并可以直接将责任推给当下的中国编剧素质和中国导演的素质。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仅仅属于编剧和导演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问题。所以,如果说对影视创作的追问可以被忽视的话,那么对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警醒却是应该持久甚至永恒的。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