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商业电影繁荣现象的再解读及其对中国电影发展贡献的重新认识-电影论文
一、“孤岛”时期电影创作发展轨迹
回顾“孤岛”电影的发展始末,大致可以分为武侠神怪片、历史古装片、现代时装片三个阶段。
(一)神怪武侠片的继续繁荣
“孤岛”初期,绝大多数电影公司还没有恢复生机,无力拍摄新片,只好继续放映旧片。其中又以“明星”公司为代表:老板张石川素来奉行“商业至上”的原则,他将1928年拍摄的《火烧红莲寺》继续拿来放映,票房持续多日高居不下,为明星公司赚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给其他公司以极大的借鉴,纷纷争相进行神怪武侠片的拍摄。
(二)历史古装片的大放异彩
如同20年代初由古装片掀起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浪潮一样,“孤岛”时期电影商业浪潮也是由古装片引领的。1938年新华公司的《乞丐千金》开启了“孤岛”电影的序幕,随后各大电影公司均开始了古装片创作。艺华公司拍摄了《楚霸王》《燕子盗》《王宝钏》;国华拍摄了《孟姜女》《李三娘》《杨乃武》等。“孤岛”时期,各个电影公司共拍摄了古装片80多部,这些片子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史实与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很深的民族文化传统。
(三)现代时装片的盛行
到了1941年,历史古装片已经被观众所厌,现代时装片开始大量出现。在1941年所拍摄的80多部影片当中,时装片就有60部之多。这些影片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根据鸳鸯蝴蝶派小说改编的言情片,代表作是《金粉世家》《夜深沉》等;一种是侦探、恐怖片,多翻拍自美国好莱坞作品,代表作品有吴文超编导的《中国罗宾汉》,徐欣夫编导的《陈查理大破隐身术》等;一种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社会片和爱情片,如朱石麟编导的《洞房花烛夜》等。
二、“孤岛”时期电影业发展特点
(一)电影公司的纷纷成立
在“八一三”的战火中,上海影业遭受重创。但是,战争的硝烟刚一消散,孤岛影业就开始复苏。1938年,“素来具有敏锐的商业眼光,且知人善任,长袖善舞,在各方面都很跑的转”的新华影业老板张善琨以《乞丐千金》投石问路,开启了“孤岛”电影的奇特景观。从1937年11月底到1942年初,上海“孤岛”成立并制片的电影公司(包括几家“一片公司”)一下子从7家跃至23家,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这些公司共摄制影片209部,其中,新华、华新、华成和中联实属一家,共摄制110部,占了“孤岛”电影制片的53%。
(二)影片产量丰富
如此多的新兴影片公司的成立,必然会给电影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于是影片产量也随之大大提升。“孤岛”短短4年时间,拍摄了200多部影片,这样的高产现象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大后方在抗战的8年时间中,产量仅为20多部,年产量是“孤岛”的1/24。这些电影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鬼怪片、恐怖片等之前中国出现过的所有电影类型。
(三)明星现象
作为电影商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明星效应”也逐渐在中国受到重视,作为电影的重要卖点和电影票房的有力保证。这种对“明星效应”的重视与应用在“孤岛”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国华电影公司的演员白云,在1939年到上海之后的短短3年之内一共主演了10多部影片,场场卖座,是当时银幕上最红火的英俊小生,很多女性观众都是他的忠实拥趸。
(四)发达的电影宣传
当时的电影公司已经很注重电影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占满报纸半个版的电影广告随处可见。1939年,各个广告公司制订了一个君子协定,规定报纸上的广告不得超过一定尺寸,但随后联艺公司的《一代尤物》以超规格的广告将君子协定打破。大的宣传力度使得电影票房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使电影公司不得不绞尽脑汁用哗众取宠的词语吸引观众的眼球,一时间低俗之风盛行。1940年,有关部门下令,规定了电影广告必须送检后才可登报,客观上也促进了电影宣传审核制度的完善。
三、“孤岛”电影繁荣的原因
“孤岛”电影的繁荣现象与当时的时代语境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受众心理
被称作“十里洋场”的上海存在着许多普通小生产者和从外地涌入的难民。对于这些普通大众来讲,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电影的特殊表现形式决定了它的普及性和大众性,所以就成为当时最好的娱乐工具和休闲方式。他们本身当然不会喜欢去看那些严肃、隐喻深刻的教化影片,更倾向于轻松娱乐的电影;再加上连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在此时更需要电影给他们一个幻想般的时空、一个梦中的完美生活,以抚慰心中的伤痛。当时的电影创作者正是基于受众的这一心理,拍摄了种类繁多的商业娱乐影片,满足了观众的需要。
(二)“软性电影”观念的影响
作为30年代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争论的主要战场,上海的电影创作也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但是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夏衍、袁牧之、洪深、应云卫、郑君里等大批左翼电影人奔赴前线和内地;蔡楚生、司徒慧敏、欧阳予倩等人转赴香港,只有阿英、柯灵等人留守“孤岛”,这就造成了“软性电影”势力的相对扩大。在这“软性电影”观念的影响下,大批与时事无关的娱乐、艺术观感电影相继出现,成为当时上海电影的主流。
(三)商业利益的需要
本着“商业至上”的张石川等电影人深入地研究了广大观众的心理,从他们的观看需要出发,深刻挖掘各种商业电影形式,竭力满足观众的喜好,以达到增加票房、从中获得收益的目的。由此也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次商业电影浪潮。
(四)政治环境的压迫
“孤岛”虽然处于中立状态,但日军对电影并没有放任不管。战后,新华等电影公司刚恢复拍片时,日军就企图加以检查而未果;1936年6月,日军在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垄断了华中、华南沦陷区的电影发行。日军还对租界当局施压,禁止在“孤岛”上映抗日影片。政治上的高压使电影人不得不在胁迫下拍摄一些没有政治色彩的娱乐影片。并且,战争爆发后,外国影片的输入中断,“孤岛”就形成了国产影片生产和发行的独断市场,这给中国民族电影的喘息和复兴带来了外界的利好环境。
四、“孤岛”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虽然“孤岛”时期的电影创作客观来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内容低俗化、思想庸俗化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给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是中国电影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一)历史古装片中民族情怀的展示
孤岛时期的许多电影在题材上延续了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古装片,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和文学典故为叙事题材,通过历史与文化的长期积淀与筛选,将观众熟知的故事在新历史背景下重新解读,配合电影的表现方式,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发扬。古装片在孤岛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后民族电影的复兴和发展进步,是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基础。因此“孤岛”时期也成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时期。
(二)类型片的深化发展
“孤岛”时期,电影门类已经被挖掘得很全面,在“孤岛”电影时期,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鬼怪片、恐怖片等影片类型都相继出现,并且在不断的拍摄过程中丰富和改进着,这也使得中国的商业类型电影得到了一个很宝贵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神怪武侠片的持续火爆对于后期香港武侠片的勃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连接早期商业电影和后期香港繁荣的武侠电影的纽带,避免了二者之间的孤立和转接上的突兀。
(三)商业电影的繁荣
“孤岛”时期各个电影公司为了增加票房、获得良好的商业收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环境,运用了很多经营策略,其中很多理念都是很有进步意义和前瞻性的,它给之后中国民族商业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比如对电影题材的把握、电影剧本的选择、电影的投资和运作、电影后期的宣传等,一系列相对完善的电影制作放映机制形成了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使30年代中国电影商业蓬勃发展。
(四)电影语言的丰富
虽然“孤岛”时期电影多侧重于商业娱乐元素的开发,在电影主题的深刻和电影镜头语言的改进方面并没有特别刻意地深入发掘,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孤岛”所处的特殊环境,电影创作者不仅要面临严峻的市场压力,还掺杂着险恶的政治环境、严格的电影检查制度以及昌盛的商人投机心理等诸多因素,很多电影如《木兰从军》《荆轲刺秦王》《岳飞》等都是把古装题材与当时紧迫的社会语境统一起来,非常隐晦地反映当时沦陷区的社会状况,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所以在电影语言的隐喻性和造型性上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电影镜头也都相对丰富和深刻。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8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