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伍尔芙的双重性别身份和少数族裔形象-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刘婷婷日期:2012-10-24人气:1323

  一、《奥兰多》小说和电影的比较

  伍尔芙在20世纪初创作了小说《奥兰多》,当时正处于现代女权主义崛起的大时代,伍尔芙的许多创作素材都来自于当时的反对男权的妇女解放运动。伍尔芙在小说中反复再现了人处在世俗社会中经历过的许多正反两面元素的协调,比如:女性与男性、混乱与有序、现实和梦想、理性与感性、个人与集体等这些她一生都十分关注的主题。在《奥兰多》中伍尔芙对男性与女性、真实与虚幻等二元对立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并且提出了雌雄共体的理念,并运用这一理念颠覆以上描述的二元对立。创作始终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伍尔芙把自己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想法以及她的朋友——皇族出身的英国诗人及小说家及交际花维塔的非凡的遭遇写进了《奥兰多》这部富有喜剧色彩的作品,伍尔芙还用了大量的文笔对“雌雄共体”这种新型理想的男女关系的理念进行了阐释,使得《奥兰多》这部传奇性的作品一经问世就成为广受追捧的女性主义名著。

  正是这样一部女性主义划时代的作品及其雌雄共体的理念吸引了导演萨莉?波特(Sally Potter),她以女性的睿智的现代的眼光审视了这部女性主义经典,并于1992年以现代女性的视角成功地对这部作品进行改编并搬上了银幕。身为女权主义者的伍尔芙,在小说文本里以犀利的语言批判了父权中心社会里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解构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理念。伍尔芙大胆地创造性地提出了“雌雄同体”的理念来扭转男性绝对权威的而女性只能处对于弱势的不平等局面。而当代性别研究特别是女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在于此。电影《奥兰多》在萨莉?波特的精心编排下,分成由标题为“死亡”“爱情”“政治”“社交”“诗歌”“新生”“性”等一系列的7个段落。电影讲述了奥兰多漫长一生近四百年的由女变男又由男变女性别转换的奇幻经历,以喜剧性的色彩深刻揭示了探寻女性自我身份认同的曲折心路历程。

  二、电影《奥兰多》的雌雄同体

  在小说中伍尔芙让奥兰多在重新返回文明世界,并赋予他/她,随心所欲地选择打扮和着装的权力,雌雄同体的奥兰多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寻找不同的性爱。最后顺应了时代精神,与一个富绅结婚育子。但是在电影中的奥兰多终生未婚,虽然也经历了美好的爱情。萨莉?波特让奥兰多拒绝了贵族的求婚,而与到处流浪的吉卜赛男子相爱,短暂的幸福后,萨莉?波特,最终为奥兰多选择了单身母亲的生活。在小说原本中伍尔芙为男子奥兰多在爱情上设计了背叛和遗弃,在艺术创作上又令他受到别的诗人的戏弄和打击,这重重的打击导致了他的变性,于是,小说里伍尔芙的笔下,夜幕下变身为女性的绝望的奥兰多在狂奔。而电影中萨莉?波特让奥兰多出使亚洲某国,在亲眼目睹了以男权为主宰挑起的残酷战争后,他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男性身份的意义进而怀疑男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奥兰多在绝望中昏睡,醒来后发现自己变身为女性,然后重返英国。

  电影中的奥兰多性别的转换,代表了不同社会身份的交替,同时也让主人公体验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被赋予了现代女性主义意识的奥兰多拒绝了公爵的求婚,告别了流浪的吉卜赛情人,并最终选择了独立生活。女编剧兼女导演萨莉?波特(Sally Potter)借着这种自然性别和社会身份转换来呼吁女性反叛意识和独立人格,反映了西方社会对未婚妈妈的承认和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的思潮。身为女性导演的萨莉?波特因为自己的女性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她在多部作品中都关注到新时代下男性和女性关系问题,选择单身生活其实是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由的具体体现之一。作家默莉莎?罗斯在《散漫生活》中曾经就这一女性运动的新动向和新思潮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而萨莉?波特则用电影《奥兰多》进行了诠释和展现。

  三、电影《奥兰多》的吉卜赛民族的形象

  小说中的吉卜赛人是负面形象——滥用自然资源,敌视奥兰多。电影中萨莉?波特以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摒弃了伍尔芙小说中对吉卜赛人负面形象的塑造,她把吉卜赛民族完全塑造为正面的角色。这一差异多少让我们感觉到萨莉?波特的民主自由思想,而在设计故事冲突的时候她又秉承了伍尔芙的男女双性二元对立统一的策略。应该承认的是电影作为快餐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改变人们心态方面有着小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萨莉?波特作者本人在重新认识和认可了对吉卜赛民族后更是运用了电影的这一优势来消除西方民众根深蒂固的对吉卜赛民族的鄙视。 伍尔芙把吉卜赛人塑造成完全负面的形象明显地体现出她对这个少数民族的偏见和鄙视。对于吉卜赛人,不可否认伍尔芙存在着来源于当时欧洲文化影响和历史性的偏见。纵观吉卜赛人的历史,那是一部血泪史。由当时欧洲的中心德国开始,从15世纪末至今,吉卜赛人在欧洲各国各民族的驱逐和迫害下辗转流浪了近一千年,他们流离失所,不断地迁徙,“哪里都是家,哪都不是家”是吉卜赛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受苦受难的历史没有赢得公众的同情,反而被污蔑为异端和不祥之兆,并因此而遭受来自各方的迫害和杀戮。“流浪”的身份使吉卜赛人及其文化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伍尔芙由于深受时代思想的影响,在《奥兰多》中,她将吉卜赛人塑造成完全负面的形象就是她的民族歧视的具体体现。伍尔芙突出了吉卜赛人缺乏教化和文明欠缺的品性,认为文明社会不能容忍吉卜赛人,因此,当伍尔芙在颇费心思地设计了吉卜赛人破坏生态环境的场景,她把吉卜赛人定位为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认为他们是破坏文明的主谋。伍尔芙还高明地设计了一个肮脏、阴毒、残忍的吉卜赛老人想要杀死奥兰多,因为奥兰多想阻止他们破坏自然的行径。吉卜赛人在大众眼中一直被视为声名狼藉的流浪者甚至是小偷。文学作品对吉卜赛人的负面塑造形成了这一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民族形象。客观地说,伍尔芙的生活确实没有给她机会去深入地了解和接触吉卜赛人,她对吉卜赛民族的负面形象的塑造令她难逃某种民族偏见的嫌疑。她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造就了她的民族观念和偏见。大英帝国西方中心意识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伍尔芙,吉卜赛人在她心中的反面形象就应运而生。导演萨莉在电影中把吉卜赛人塑造为骑在骏马上,勇于追求人类自由的热情的民族,这完全颠覆伍尔芙小说文本的吉卜赛民族的形象,从而为电影注入了全新的自由平等的民族观,凸显出萨莉的人文关怀。萨莉?波特对吉卜赛民族人物形象的修订式重塑恰好也反映了新时代人们追求文化多样自由平等的新思潮。而伍尔芙由于受到当时的欧洲中心意识思潮和种族主义的影响而丑化了吉卜赛民族形象。在西方中心的影响下,西方霸权国家化身为善,东方的弱势民族意味着恶。这纯粹就是东西方力量关系比较的结果,是对东方等弱势民族的漠视,同时也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西方对东方实施霸权统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的差异更加难以调和。正如赛义德所言:“东方从一个地理空间演变成了受现实的学术约束和受潜在的帝国统治统辖的领域。”在小说《奥兰多》中,吉卜赛人被伍尔芙塑造成滥用和破坏资源的负面形象。伍尔芙笔下的吉卜赛人不接受文明的教化,任意而为,不仅破坏和践踏了自然环境,还企图杀死主人公文明人奥兰多。在电影中,吉卜赛人掠夺自然资源的场景完全被摒除,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吉卜赛男青年被萨莉?波特塑造为善良、热爱自由和民主、富有冒险和浪漫精神。这个勇于为自由和民主而战正面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以往吉卜赛人的丑陋的陈旧的文学形象,也令观众重新接受了萨莉?波特的自由平等的多民族多文化和平共存的新理念。

  四、结 语

  小说《奥兰多》被改编成电影之后,满足了女权主义者的观赏要求,获得了来自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电影《奥兰多》反映了新时期新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对民族歧视的谴责以及对全世界各民族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对新时代女性追求自由的肯定。萨莉?波特以新女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经典、改编故事、重新塑造民族形象,从而赋予了作品新的文化内涵。从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差异不难看出,导演兼编剧萨莉?波特对原作的完善不仅体现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语境下对歧视少数族裔的批判与抨击和对东西方个民族平等的希冀和认同,也反映了新的时代思潮下西方国家独身女性生活的变迁。《奥兰多》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同类作品改编的成功范例。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23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