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解释学视阈下的影视翻拍热-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王云琴日期:2012-11-03人气:880

  在2011年公映的众多影片中,新版《倩女幽魂》无疑是一部颇受关注的电影。自4月上映以来,当月累积票房10184.72(万元),高居首位,也是当月首部过亿的国产影片。曾经由张国荣和王祖贤共同演绎的那段缠绵悱恻的人鬼之恋是影迷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如今,当“倩女幽魂”这四个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怀疑与期待似乎成了人们对这部电影普遍的态度。

  一、作为文化背景的解释学理论

  解释学是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于20世纪形成的一门哲学体系,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历史与传统的新态度,它主张在对传统的继承中,论证自己理解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的合理性。

  一部名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创作者那里,会有不同的解读,包括编剧、导演及受众。伽达默尔用“效果历史”这一概念加以说明:“真正的历史对象其实根本不是对象,而是自己与他者的统一体。理解按其本身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②效果历史意识使我们意识到理解的处境存在,我们现在的人在看待过去时,必然是从已有的处境中,或者说,从现在的视界中,去看待过去。正如伽达默尔说:“理解是将自己置于传统的过程中,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③理解者和他要理解的东西都有各自的视界。理解者的任务不在于抛弃自己的视界,而在于把现在的视界与过去的视界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过程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现在视界与对象所包含的过去视界相融合的过程。视界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在时间中变动和开放的。视界是不断运动的,当这一视界与其他视界相遇、交融时,就形成了新的理解。从解释学理论看来,翻拍实际是个人对同一文本不同理解的表明过程。

  二、各版本《倩女幽魂》理解对比

  如何将经典转化为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结合,与观众贴近,就要讨论翻拍的前提:由谁来“解”。新版《倩女幽魂》能否创造影坛新的经典,本文暂不评述,让我们先抛开一切褒扬与口水,从解释学视阈里分析比较1960年李翰祥版、1987年徐克版和2011年叶伟信版这三个版本在对原著关键情节上处理的异同。

  (一)聂、宁二人的相遇

  破败的古寺、借宿的书生、温柔美艳的女鬼,这是构成中国鬼故事必不可少的素材。不过,书生与女鬼相遇场面的处理手法,则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李翰祥版的宁采臣与聂小倩的相遇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式的邂逅。影片一开始,宁采臣走进了破败的金华寺,他投宿古寺,思及故国家园夜不能寐。正在此时,窗外悠悠传来《满江红》的琴声,循着琴声,看到了佳人,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恋情。李翰祥的身上有着那一代电影人成熟庄重的特点,在通过电影将这一部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诠释时,他体现出了对于古代典籍极强的把握能力。宁采臣夜遇聂小倩的这场戏,人物造型、场面调度和音乐音效的运用,无不渗透出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

  27年之后徐克和程小东重拍了这部《倩女幽魂》。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也再次走进了阴森的破庙,在一片雾蒙蒙的水边,也遇到了那个弹琴的女鬼。薄雾轻纱、长发红唇,同样的相遇却有着更多的缥缈与诱惑,让这个懵懂少年心慌意乱。相较于1960版典雅庄重的相遇,徐、程二人的版本则显得暧昧得多。小倩的魅力是她的娇柔与风情,而宁采臣面对小倩的引诱,多少有些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意思。

  在叶伟信版《倩女幽魂》中,主创更愿意用新的视角来演绎和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余少群扮演的宁采臣在造型上与张国荣版极为相似,不过身份却发生了变化,由一个乱世中的落魄书生变成了朝廷派来的水利专家。为了解决当地缺水问题而上山寻找水源,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兰若寺,痴迷于水利工作的宁采臣抬头猛然看见聂小倩,惊吓之余差点跌落水中,而眼快手疾的小倩伸手拉住了他。在这里,二人的相遇由一种观赏式的吸引、表演式的诱惑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偶遇”。褪去故事的外衣,这种男女主人公直面式的相遇更像一场时下“90后”青春初恋故事的开始,他们似乎更喜欢出其不意和一见钟情,古典式的铺垫和酝酿对现代人来说,已略显拖沓和做作。对此,新版《倩女幽魂》编剧张炭先生说:“现代的爱情是突然而来的,它来的时候会让人措手不及。我是基于这种心态,来写小倩和宁采臣的相遇,某次不经意的一转身、一回头碰到的那个人就可能是你一生的最爱。”

  (二)聂、宁二人的情缘

  蒲松龄的原著是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小说里宁采臣不贪财色,因而被野鬼聂小倩看中,避免了灾祸,还中了举人,得到了美妻娇妾。这段人鬼情缘在各改编版里不约而同被发扬光大,因其凄美哀怨的格调和刻骨铭心的绝恋,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感伤。

  在最得原著精髓的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里,聂、宁二人的爱情被塑造得中规中矩,纯洁高尚。聂小倩琴挑宁采臣,接着宁采臣题诗索画,借此引爱情入戏。但当他面对小倩的诱惑时,却断然拒绝,“你我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应有羞耻之心”也正是他这种高尚的自律、洁身自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李翰祥对于古代文人的理解是典雅和庄重,所以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这种独善其身的态度无疑代表着那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特有的尊严和良知,彰显了李翰祥对古代文人的价值观以及质感的捕捉。

  随着时代的变迁,沉重的道德感被人性的善良所代替,1987年版的宁采臣拒绝小倩并非由于人言可畏、名节不保的潜在危险,而是小书生人性中的善良和单纯。这里聂、宁二人的爱情,经传统港产奇幻片的再造显得凄美香艳,成为一段“黎明不要来”的旷世绝唱。当时港产古装片遍地开花,徐克选择将二人的爱情用浓重笔墨铺陈,他说:“这不是古装时装的问题,而是个心态问题。现在人们需要一种浪漫情感的东西,我觉得《聊斋》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故事。”实践证明,影片之所以成功,也在于对这段浪漫爱情的深入刻画,那种人鬼殊途宿命难违的悲剧美令人久久涤荡心底。

  到叶伟信版的电影中道德教化的痕迹已基本被消解殆尽,影片的主题真正转变为一场唯美浪漫而波澜壮阔的爱情。编剧张炭说:“‘倩女幽魂’这四个字像是一个题目,我只不过是通过这个题目来写一段现代观众会懂的、会觉得好看的另外一种不能被成全的爱情。”新版里加入了三角恋的元素,从人鬼情未了到人妖隔界情,爱情仍然是电影的主题。而故事表现方面,新版不再如1987版那样香艳,反而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地扮萌,如小倩的狐狸真身、糖果成爱情信物等。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9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