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色彩-电影论文
一
在近几年上映的国产影片当中,《金陵十三钗》在场景画面、音乐等形式构成上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并进而在形式的表述上寓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金陵十三钗》叙事情节较为简单: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一群风尘女子和女学生们为躲避日军的杀戮逃进教堂,日军要抓学生去“庆功”,妓女们舍身替代,登上了没有归途的日军军车。从影片故事情节上看,新意并不多,而如何去深化叙事的独特性,渲染感人的情绪,从而传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则在于形式的创造与成功运用。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南京市的一座教堂之中,这就使叙事带有了一定的意味。教堂的玫瑰窗和红十字的旗帜色彩在叙事性情景中产生的视觉效果具有联想和象征性,它的意义在于对叙事性内容的深化,并进而指向对人性的认知与道德的评价。
电影中的红十字旗帜有两个存在形态,一是铺在教堂院子里的地面形态,连接了院门与教堂的入口。而另一个则是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时,“神父”约翰为了救护学生而从二楼投下来的形态。两面旗帜上的红十字,由于色彩的高纯度和高明度,在灰暗环境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影片通过这一形式传达了隐性线索,对战争中的女性叙事表达了两个方面:一是她们在影片中的形象,二是她们的结局。在影片的最初,这些女性形象大都美丽动人,鲜亮的衣着、绰约的身姿出现在教堂的庭院之中,显现出一群性感十足、纵情纵欲的妓女形象。玉墨等人初次来到教堂,从地面旗帜上的红十字上穿过时,大面积的白色与红色映衬着“金钗”们衣着的华丽,这面旗帜象征着通往安全之地的桥梁。影片的结尾,日军士兵来接女学生们赴宴演出时,“金钗”替代学生们再次从红十字旗帜上走过,又与前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钗”们代替学生们,登上了没有归途的军车。她们的结局,象征着日军对文明、对人性的最终践踏。
第二面红十字旗帜出现的契机是日军闯入教堂企图对女学生施暴时,“神父”约翰为了救护女学生,从高处垂下红十字旗帜,希望宗教的力量能够震慑日本侵略者,阻止他们的兽行。然而,“神”的力量并不能感召恶人,在灭绝人性的日军面前,宗教的力量显得苍白无力,当红十字旗帜被日军士兵一刀砍断,在慢镜头中滑落时,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冲破了宗教的禁忌和人性的最后底线。在这里红十字旗帜由于其纯度与明度的凸显而成为观者视线的焦点,映衬着故事情节,引人深思。
二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玫瑰窗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象征着天国的光辉。影片中哥特式教堂内,大面积浓郁的暗色和玫瑰花彩色玻璃窗构成了一组鲜明的色彩对比。与此同时,彩色玫瑰玻璃窗作为一道屏障将教堂内外的两个世界分隔开来。教堂之外,抑或说是玫瑰窗之外,是一座硝烟弥漫、充满死亡气息的瓦砾之城。窗子里面的世界,看似相对安全宁静,却也岌岌可危。脆弱的彩色玫瑰玻璃窗并不能将这两个世界隔离开太久,当日军的子弹一次次从窗子穿过的时候,教堂里的灾难也终于到来了。
彩色玫瑰玻璃窗的存在,尽管是脆弱的、易碎的,但它还是以其微薄的力量保护着教堂里的人们。这片色彩艳丽的玻璃窗,是硝烟弥漫的环境中最为亮丽的一片色彩,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产生的斑斓光辉冲击着黑暗,造成视觉上的张力,并由之而揭示出在战争背景下,悲凉世界的一丝生机。同时,它也象征着这座死亡之城中最后的道德存在,在野蛮与文明的冲突中,在道德与人性的悖逆中,它的破碎象征着人类文明底线的彻底丧失。而这些,最后却由“金钗”们这些弱女子来承担,她们在生与死的挣扎中,显现出了人性的光芒,显示着对于那个时代和人性的历史性认知,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着影响。
在影片《金陵十三钗》接近尾声的时候,“金钗”们将要替代女学生们去“赴宴”时,她们把玻璃镜子摔碎,从玻璃碎片中选择最尖利的碎片藏在身上,她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赴日军这场“庆功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与性格在“金钗”们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情节的铺陈中,影片用慢镜头与重复的方式去处理摔碎镜子时的场景,镜子一次次碎裂,寒光从碎片中一次次闪现,这种重复极大地强化了视觉冲击感,“视觉所及之处,心灵必然到达”,从而把观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影片用冷峻的镜头语言传达了这最后的果敢与勇气。正如她们在对白中说的一样:“就是死也要带走小日本一只眼睛”,这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做最后的抗争。这些碎片,不仅是“金钗”们的决心,还是人性的尊严,更是生命的价值。
三
音乐在不同主题的电影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也是相异的。音乐从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内容融入电影的叙事性当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有着重要作用。电影《金陵十三钗》主题曲《秦淮景》为整部影片起着铺垫、支撑、推动以及升华剧情的作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与影片中的《秦淮景》的历史交错产生了思想上的张力。一曲《秦淮景》不同于“后庭花”,它唱出了南京城曾经的艳丽繁华,唱出了秦淮女子的哀婉情怀,更唱出了“金钗”们最后的勇敢与决绝。
影片选用评弹的形式来演绎《秦淮景》,评弹这种曲艺形式曲调悠扬、婉转柔美,尤为体现女子之美。正如“金钗”们所说的:“记住姐姐们的风采”。同时,在“金钗”们演唱《秦淮景》时,影片特意将当时已经身着学生服装的她们还原回身着旗袍时的样子,华丽的旗袍彰显出了秦淮女子的无上风姿。她们深情而完美的演绎,使观众见到了一个个柔弱中带着刚强、纵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秦淮女性形象,这时她们的形象与影片之初的妓女形象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这种艺术处理形式,使“金钗”们的形象在观者的心中得到了升华。再者,通过《秦淮景》的歌词,展现在观者眼前的是六朝金粉的南京,词中提到的“瞻园”“白鹭洲”都体现了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这一切的“金陵风雅情”都是那么美好与舒适,而纵观影片中的南京城,却是一座硝烟弥漫、满目疮痍,死气沉沉的废墟之城,残损的建筑,破败的街道,阴霾的天空,再无一点生气。现实与语境的矛盾揭露了日军的残酷与暴戾,更凸显了不义的侵略战争对文明的践踏,对生命的戕害,影片也因之彰显出了凝重悲怆的艺术风格。
四
从艺术的形式层面上看,《金陵十三钗》是将艺术形式与感受成功地运用于影视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民族特征与地域风格的展现。在对文化、历史的反思、继承与批判的过程中,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描述的层面里,而是建立在主体意识的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并经由一系列的形式表述从而达到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由此可以看出,影片中形式的创造与运用折射出的情怀与精神是能动的,有意味的,同时也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智慧的、积极的探索。我们还可以认为,形式多元化与文化性是当代影视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本质特征要求影视不仅应具有关注和参与社会政治的属性,而且也应具有超越世俗的特征。因此,单纯强调影视艺术的叙事功能而忽视思想内涵和形式创造的做法,或者以外在的功利性要求去评介艺术价值取向的理念,不仅与今天的世界文化趋势和人文精神相悖,而且也会有碍于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9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