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案为载体推进历史新课程教学
作者:叶学义来源:原创日期:2012-11-12人气:884
笔者认为以学案为载体推进历史新课程教学可以解决诸多困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的知识经验、掌握的知识程度编制学案,以学案为载体帮助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学会生存。这样能很好地体现和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现就历史学案的设计结构及设计思路一一进行分析说明。
一是“专题(单元)梳理”。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分析该专题的知识结构、内在知识联系,让学生在还未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先了解将要学习的专题知识内容,大概知道有几个课时,各个课时的内容是什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单元)知识梳理相对降低了教材难度和学生学习难度。
二是“课标定位”。针对目前教材多元化的情况,教材已不是课程知识的权威,考试命题不会只依据一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课文,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让学生明确学习和考试的方向,即明确“考什么”,从而做到学习上的有的放矢。
三是“课前充电”。学案编写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并设置成问题,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基础知识精细化,将每一课时内容的各个子目分解、设置成一个个的问题,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体现了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课改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只针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进行分析说明。这既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体现课改的先学后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精神,符合新课标的学习基本效果,即注重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强调结果。
四是“重难点剖析”。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强调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每一课时的学案编写过程中针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并讨论问题,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是“课后闯关”。立足教材,利用教材,在学案编写过程中创设新情景,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以致用。在闯关练习题的选择上适当注意练习的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闯关练习题中适当设置一些以能力为立意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六是“单元知识框架”。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单元)学习结束后专门留出一定空白区域给学生完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根据自己对本专题(单元)的学习心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学习过程是使学习者自我领悟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认识、批判、接受和重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总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新课标下的学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也较好适应了学生的基本学情,教师以此为载体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是“专题(单元)梳理”。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分析该专题的知识结构、内在知识联系,让学生在还未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先了解将要学习的专题知识内容,大概知道有几个课时,各个课时的内容是什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单元)知识梳理相对降低了教材难度和学生学习难度。
二是“课标定位”。针对目前教材多元化的情况,教材已不是课程知识的权威,考试命题不会只依据一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课文,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让学生明确学习和考试的方向,即明确“考什么”,从而做到学习上的有的放矢。
三是“课前充电”。学案编写过程中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并设置成问题,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基础知识精细化,将每一课时内容的各个子目分解、设置成一个个的问题,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体现了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课改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只针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进行分析说明。这既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体现课改的先学后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精神,符合新课标的学习基本效果,即注重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强调结果。
四是“重难点剖析”。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强调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每一课时的学案编写过程中针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并讨论问题,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是“课后闯关”。立足教材,利用教材,在学案编写过程中创设新情景,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以致用。在闯关练习题的选择上适当注意练习的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闯关练习题中适当设置一些以能力为立意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六是“单元知识框架”。运用学案在每一专题(单元)学习结束后专门留出一定空白区域给学生完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根据自己对本专题(单元)的学习心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学习过程是使学习者自我领悟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认识、批判、接受和重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总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新课标下的学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也较好适应了学生的基本学情,教师以此为载体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